韩信为什么没有一统天下?

zhengrong8247

感谢诚邀。

韩信为什么没有一统天下呢?因为韩信只有将之才,而无王之命。

韩信的个人成长

韩信出身平民,身材高大,性格不拘礼节,又无做生意的头脑,早年生活困难靠蹭饭吃过活,很多人看不起他,日子过得和乞丐差不多。秦朝末年,为了生存和自己的抱负,韩信参加反秦斗争跟随项梁,未得到重用,定陶战役后转投项羽门下,却依然未得到赏识。刘邦入蜀后,韩信离开了西楚霸王项羽,出任西汉的一个仓库小官,后经萧何保举为大将军,开始了他常胜的军事生涯,封候拜相。


韩信显赫军功。

韩信经萧何保举为大将军后,为刘邦制定了汉中对策。韩信先是大败了西汉的强劲对手西楚,后平定了魏国;之后拿下代国,又背书一战打败了赵国;接着又北上降服了燕国;汉四年,韩信带兵攻打齐国,并在潍水消灭了来救齐的西楚二十万大军,迫使昔日旧主项羽自杀。韩信的军事生涯达到顶峰,他是西汉开国无可替代的功臣。


韩信与刘邦。

汉高祖刘邦评价韩信:战必胜,攻必取,他不如韩信。

汉五年(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封韩信为楚王。前201年,有人告发韩信谋反,汉高祖以出游为由捉住了韩信,韩信大喊:果然如人家说的,兔子死了,捉兔子的狗就会被煮了吃;鸟没有了,射鸟的弓就要被藏起来;敌国被攻下,谋臣就没有了用武之地会被杀掉;现在汉建立了,陛下也就不需要我了。引起了刘邦的恻隐之心,逃过一劫,被降为淮阳候。


韩信早期无叛汉之心,后期无叛汉之机。

早期攻下齐国时,蒯通认为刘邦日后肯定会对韩信不利,劝韩信把握机会,脱离汉王自立,形成鼎足之势。但韩信认为自己对西汉来说劳苦功高,西汉及刘邦终不会负他,而不忍心叛汉,错过了最好的时期。

西汉建立后,韩信慢慢明白刘邦害怕和忌惮他的才能,经常称病不出保身,却也积累了怨恨不满,生出反叛之心。汉高祖十年,陈豨反叛,韩信与家臣密谋袭击吕后、太子等人,不幸被亲人告密走漏风声而失败。

韩信之死。

汉高祖十年,韩信反叛遭亲人告密走漏风声。吕后和萧何密谋用计引韩信前往,韩信被抓,在长乐宫中遇害,并诛连三族。

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京城雨雾

1、这应该是韩信立的志向不一样,韩信从胯下之辱之后,都一直树立的是用自己的才能来报效君主,所以说他选择了参加项羽的队伍,而在项羽那里,因为和项羽的统兵的风格不适应,项羽统兵如火,而韩信如水,以诡诈著称,所以说在项羽那,而他得不到重用,一直没有领兵的权力,在于他的志向不符合,所以说他投靠了刘邦。

2、而在刘邦那儿,因为刘邦开始也不能赏识他的才能,所以才发生了,月下追韩信的,经典故事。这说明韩信一直是想投靠一方诸侯,展现自己的才能,始终没有为自己建立势力的打算,而且韩信的耳根子偏软,比如说,在月下萧何用几句话就打动了韩信,这次让韩信又效忠于刘邦。

3、韩信此人,在统兵的过程中,一直没有自己稳定的团队,他也没有建立自己的人脉关系,比如说到了最后,有人劝他谋反的时候,告诉他,只要他登高一呼,必会响应,但是韩信,志不在此,始终没有谋反所以说,他确实没有统领天下的打算。

4、刘邦集团一直在防备着属下的谋反,特别是像韩信这种统军才能十分出众的人,比如说,当时刘邦派韩信去攻打赵国,只给了他3万人马,而在韩信取得了对赵和代,以及魏的胜利以后。抽调了韩信很多人马,用于投入正面战场对项羽的作战。这也变相说明了韩信,虽然说智谋无双,但是始终没有稳定的团队。

5、韩信当年攻下齐国,并向刘邦,请求为齐王。这时候当时齐国就有很多人劝他自立为王,与项羽,刘邦三分天下。但是韩信,否决了这个提议,因为他没有称王的本钱,手下有两员大将,都是刘邦的心腹,如果擅自称王,很有可能会遭到项羽和刘邦的夹击。而刘邦很爽快的同意了他当秦王的请求,所以,韩信称王也师出无名。而后面,项羽又败得太快了,刘邦与项羽刚签订跨江而治的协议,刘邦就马上对项羽展开了攻击。这根本没有给韩信,一个整合资源的空间,所以说,后面以谋反的罪名,把韩信的棋王也给剥夺了,而韩信却始终不敢出手。

总结一下,韩信这个人给我们的感觉,就像一个飘逸的剑客,剑术天下无双,无人能敌,但是他只为求名而不求利,他对政治阴谋了解不多,他最擅长的还是攻城拔略,所以他只能做一把,寒风四射的宝剑为他人开辟天地,却不能做一个开国之君。



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大将军韩信之所以没有能够实现自己一统天下的霸业,完全败于一点,“胯下之辱”。韩信在可以不受“胯下之辱”的时候,却受了“胯下之辱”,已经注定了韩信会有一个屈辱的结局。

韩信的“胯下之辱”,跟刘邦夺韩信齐王位、楚王位的时候多么的类似,跟吕后、萧何诱韩信入宫时,又是何其的相似。如果韩信有不受“胯下之辱”的思想和勇气,韩信早就成功的当上皇帝了。

奕天列出这个原因,估计很多人会反驳,说“胯下之辱”是大丈夫能屈能伸的表现。但奕天反复看过韩信受“胯下之辱”的过程之后,觉得这其实反映了韩信懦弱的性格,和不善于表现自己的个性。韩信“胯下之辱”时,完全没有生命危险,何必要承受呢?韩信思想中的这个结,已经注定了韩信不可能成为一个创业的领袖,只能做一名优秀的辅助。

如果是刘邦遇到了“胯下之辱”的境况,会怎么样呢?让刘邦杀人应该不至于,毕竟拖家带口的。但是打一架总可以吧?即使不跟屠户打架,也可以跟项羽要煮了刘太公时一样,耍无赖么。直接无视屠户,趾高气扬的就走了,那个屠户又能怎么样呢?

韩信却没有刘邦的胸襟,既不打架也不耍无赖,却默默的接受了屈辱,这是一个人扭曲的心理吧。

奕天觉得韩信当时最好的策略,就是拔剑刺死那个屠户,学后周开国皇帝郭威。毕竟当时是乱世,杀掉一个欺人太甚的屠户,还可以替自己扬名。之后,韩信亡命天涯就是了,或者占山为王,在秦始皇死后再去投奔项羽。韩信有了怒杀屠户这件事,按照项羽的秉性,应该会高看韩信一眼,韩信就不用那么落魄了。这种情况下,韩信至少可以混个诸侯王当当,等齐国田荣造反的时候,一起跟着造反就行了。韩信最后干掉项羽,一统天下,是完全有可能的。

韩信在无生命危险的情况下,还受了“胯下之辱”,说明他根本没有破釜沉舟、一统天下的野心,所以,他成不了刘邦,更比不了郭威,项羽看不起他也很正常。

韩信没有野心,还爱无聊的面子,加上高傲自大,看不起同僚,因此得罪了不少人。韩信得罪过樊哙,估计也得罪过萧何。韩信还不会拉拢人,培养自己的势力,手下的谋臣武将也很少。很有才华的蒯通还被韩信连累,差点被刘邦烹了。

韩信没有能够统一天下,最后连个王爵都没能保住,也实属正常。


奕天读历史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历史上那个著名的“一饭之恩”的故事看出一些端倪。

这是讲在韩信年轻的时候,有一天在城下钓鱼,几位老大娘在河边漂洗丝布,有一位老大娘看韩信饿了,就带饭给韩信吃。韩信很感激那位老大娘,就对那位大娘说:“我一定要重重报答您老人家!”在他当了大将军之后,去答谢这位老大娘。老大娘当初的一饭之恩,得到了韩信千两黄金的报答。

这个故事记录在史记上,历来史家对这个故事有各种解读,我们也能从中发现韩信的一些特质:

首先,看得出韩信是个知恩报恩的人。这是一种很可贵的人品,从古至今,知恩的人太少,报恩的人就更是稀有,知恩报恩对中国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普世价值。

萧何是韩信的贵人,也是对他有恩的人。正是萧何发现并认定韩信是个人才,才引荐给刘邦的。萧何是后来杀死韩信的直接参与者,吕后想杀韩信的时候,正是用了韩信知恩报恩的这个弱点的。

所以,不忘恩情是韩信身上最亮的一个特质,也是历来史家给出最多褒扬的地方。

第二个事件是项羽统领反秦力量消灭秦军主力之后,分封诸侯,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这时候韩信在刘邦手下做管理军粮的官。项羽分封的十八个诸侯王,章邯,英布,田姓诸王等和韩信很相近,都是军事才能特别突出的优秀将领。可惜时也,命也。这个时候韩信还只是默默无名的小官,而十八个诸侯王大多数也很快被项羽消灭。

任何一个人出头,出来做事,建功立业都是要讲究天时地利的,我们看看《三国演义》中,孔明的遭遇就更明了,道理上是一样的,韩信的生不逢时和孔明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如果说,上面是韩信的优点的话,那接下来谈的就是他的短板了。

韩信的能力是很强的,军事才能是很厉害的。科班出身的他觉得跟樊哙,周勃等泥腿子同朝当官,他觉得不自在。但实际情况就是他要和樊哙,卢绾这些人共事。不太注意人际关系的韩信很快就成了异类,没有取得很好的群众基础,同事关系有些不和谐。

关键是,韩信东进灭赵,妙计灭齐,评定四国,击败项羽,这一个个顶天的功劳把同事们一个个都比了下去不说,让刘邦也隐隐不安了。从齐王降为淮阴侯就是一个明显的铁证。

可惜,有些单纯的韩信没有意识到这种危机,因为他旁边有个明白人叫蒯通。蒯通教韩信一套天演论和一套博弈论,天演论可以让韩信坐上刘邦的位置,博弈论可以保命。可惜韩信都没有听进去,而且临死的时候终于想通了,觉得蒯通讲的很对。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哦,为什么没有一统天下?我们来看看几个人:

章邯,厉害的不行,差点恢复了秦朝,他有实力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要一统天下呢?好像没有证据。

项羽,更厉害的角色,推翻了秦朝,居然定都在自己老家,要衣锦还乡,他有没有想过要一统天下,很明显没有嘛!

那英布,魏豹是一统天下的人吗?

所以,韩信没有一统天下,预料之中,要是一统了天下,那一定是精彩的一段历史。可惜,遗憾只能留到2000多年以后,让您来烦恼,提出这个问题了。

这个问题和史实无关,属于历史假设性命题,因此,见仁见智的,欢迎大家一起来探讨,也欢迎学习《史记》的同学能共同进步!

史话石说——成功者在学的历史!欢迎一起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