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汉武帝对《史记》的真实态度是怎样的?

醉听音乐

司马迁在《史记》中以客观的角度,超脱其当代的认知,对历史人物和史实进行大胆的披露和批判点评。比如不因项羽的失败而否定他的历史地位,字里行间都突出了项羽的英雄气概,把他列为“本纪”和历代帝王同列。

对于陈胜和吴广的农民起义也给予同情,肯定了他们在推翻暴秦中起的作用,将其列入“世家”,这些内容按现在话来讲就是属于政治敏感话题,和封建正统思想是有冲突的,是“离经叛道”的异端。



其次司马迁独立的人格特征决定了他在成书时没有桎梏于统制阶层,认真地反映了历史真相。从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市井流氓习气,吕后的骄奢专权,到汉文帝的执政缺失,甚至本朝汉武帝的残酷统制,奢侈浪费,迷信方术都毫不留情地揭露。

后来武帝驾崩,昭帝继位霍光辅政,霍光长期把持朝政,虽然霍光内政外交采取和武帝不同的较为收敛的政策,但霍光还是极力维护汉武帝的权威和地位。

凡此种种原因,不管司马迁生前本人还是司马迁生后其家人都没有也不敢将《史记》公布于众,当时也没有被皇权阶层认可而传播的社会环境,直到汉昭帝后汉宣帝刘病己继位,事情才发生了转折。



司马迁去世后,他的家人将《史记》藏于其女儿司马英家里,她女儿的小儿子杨恽好学,经常阅读此书,感到《史记》的确是旷世之作,杨恽在汉宣帝时封平通侯。当时汉宣帝励精图治,政治清明,比较开明,而霍光家族已经遭到宣帝的贬抑。杨恽感到《史记》公布于众的时机成熟了,就上书汉宣帝,献出《史记》公开发行。



司马迁从公元前104年到公元前93年,历时11年完成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太初年间的历史巨著《史记》,汉武帝公元前87年去世,《史记》在他生前没有刊行,他没有看过此书。但一定要假设他看过《史记》后他是如何态度,那么就凭司马迁替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所遭受到的待遇,估计武帝是不会放过太史公的。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看遍山川

汉武帝刘彻究竟有没有看过《史记》?我们不得而知;汉武帝刘彻是怎样看待《史记》的?我们不妨且道。

内强皇权、外服四夷、迷信神仙、晚年改辙的汉武帝刘彻,在位约五十五年,政治家、战略家,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流传至今的古代史书,少说也有几千种部,但其重要性当属《史记》第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编修《史记》的主要目的,就是探索汉武帝这个时代之所以形成的历史渊源,他既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书中称赞了汉武帝功德,加强集权、独尊儒术、币制改革、首开丝路、开疆拓土,也斥责了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

从小处着笔,见微知著。作为太史公,在写当代历史时,因一段史没写好、因一句话不小说,就有可能坐牢甚至死于非命。


《汉书旧仪注》中写道,汉武帝听说司马迁写了一部史书,于是索看: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太史公蚕室,将司马迁给阉了。

《汉书司马迁传》: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女儿司马英的儿子杨恽,上书给汉宣帝刘询,从此天下人得以共读这部鸿篇巨著。

西汉时候是信奉天命的,天命和人的德行是相对应的,并且遵从古训,不干涉、不查阅太史公的记载。

汉高祖刘邦一无所是,西楚霸王项羽神功无敌、却只能含恨而死,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各有所长、却只能刘邦手下。

从《史记》所记汉武帝的性情来看,他如果看过《史记》,绝无放过司马迁的道理,因为他连自己的儿女都杀。


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

汉武帝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示自己从此不再穷兵黩武、劳民伤财,以承认自己的错误,不可追悔。谁能当皇帝,那都是天意。

如果司马迁把贬低刘邦、拔高项羽,把有损汉武帝的内容曲笔改一下,那史写价值就下降了不是?若然者,岂徒暗于天道哉?又不睹于人事矣。


时过境迁08

无感,为什么无感,因为汉武帝根本没有见过《史记》这本书。

司马家族是西汉的太史令,司马迁的父亲一生的梦想就是要写一本记录从黄帝到西汉的大历史书,为此他在很早的时候,就做准备,并且让自己的儿子司马迁趁着年轻去周游天下,瞻仰古迹,收集素材。

汉武帝准备在泰山进行封禅大典的时候,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十分想去参加这样的盛典,目睹这历史性的一刻,结果由于品级问题未能成行,结果急火攻心,一病不起,最后临死前,嘱咐司马迁一定要完成这个宏愿。

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后,开始撰写《史记》,但是遭遇了李陵事件之后,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解几句公道话,陈述了李陵战败的罪责应该由汉武帝的大舅子李广利来承担,结果汉武帝大怒,将司马迁下狱准备处死,最后虽然花钱让司马迁免于死刑,但是却受到了宫刑,这对于刚强的男人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司马迁几欲自杀,但是为了完成《史记》,做出了极大的隐忍。

司马迁事件之后,司马迁的好友,也是当时的名士任安给司马迁写信鼓励司马迁坚强勇敢,几年后,因为巫蛊之祸受到牵连的任安在即将被处死之时,收到了司马迁的回信,这就是著名的《报任安书》,其中阐述了其之所以隐忍,而埋头著书的缘由。

司马迁死后,为了保护《史记》,并没有将《史记》公布于众,因此《史记》并不为人所知,而司马迁的女儿司马英嫁给给汉昭帝时的丞相安平候杨敞,后来杨敞的儿子,也就是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在汉宣帝时,才将《史记》公布于众,我们后人才能十分幸运读到《史记》,而对先秦以及秦汉的历史有了比较明确的了解,但是汉宣帝刘病己是汉武帝的孙子,汉武帝是没有机会读到此书的。


大东北的小豆包

司马迁家族世代都是太史,为大汉帝国的史官,专门修史的,所以叫太史公,比如有名的董狐,就是太史。

又说是司马迁的外孙将他的《史记》给汉宣帝看,这个也不可能,这个就是说他私自修史了,这更是死罪,比如班固的“私修国史”案,比如满清《明史案》。

《史记》的修订,就是在汉朝官方授意下写得,皇帝给你立个提纲,定个标准,你按照这个标准去写,

怎么?你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写?大头也不想要了?

你问汉武帝的态度,是想问,司马迁那样摸黑他的太爷爷高祖皇帝刘邦,他怎么个态度吧?

汉武帝态度不好,司马迁的下场就更不好了,李陵案,司马迁只是辩护,虽然越职了,但不算大事,结果呢?何况在修史这样的大事上面?

至于说,写刘邦的历史,很明显是官方要求的,不然,你写刘邦不是他爸的亲儿子,这不是砍头就能解决的吧?

他这样写刘邦,不过去为了让人觉得,刘邦能得天下是天意,是上天注定的,相对于这个,其他都不是个事,

不信再看《晋书》,直接就写元帝司马睿是她妈跟下人生的野种,目的也是一样,


南朝四百八十寺

应该说汉武帝已经知道并认可司马迁所作的《史记》传记,可以说司马迁从开始创作历史人物,传写古代、前朝、当朝的历史传记汉武帝都是看过并略知一二,汉武帝对司马迁还是认可他的个人人品及非凡的创作能力,并给了他充分的信任,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入狱,赶上大赦天下,时年司马迁50岁,出狱后汉武帝马上任命他为中书令,伴在皇帝左右,因此上司马迁创作的《史记》或曰:太史公书不会逃过汉武帝的法眼,况且司马迁也没有那个胆量再去碰汉武帝给他的红线,他经受的痛苦太深刻了,坚韧的意志犹如泰山之峰,终究是在汉家的掌控之下,汉武帝认可司马迁的《史记》。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注脚是司马迁自己给自己说明了原由,及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明确写到: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书成之后把副本留在京师,那就是存在了汉家档案馆,既然能留在京师,那汉武帝肯定看过并认可这部书的存在价值,以此来说汉武帝与司马迁都是有伟大的人格所在,让我们了解了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的历史,可喜,可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