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肉在古代叫做什麼?古人喜不喜歡吃豬肉?

對於我們現在來說,如果不是特定提起,那麼“肉”一般指的就是豬肉。豬肉是最常見的肉類,哪怕是一個幾平米的小菜店,如果有肉,那麼一定有豬肉。而在豬肉裡面,五花肉又是一種非常受歡迎的品種,不管用什麼做法去做,蒸炒煎炸烤,出來的都是美味。那麼,你是否知道,在古代,五花肉又叫什麼呢?五花肉這個名字有什麼樣的來歷呢?

五花肉在古代叫做什麼?古人喜不喜歡吃豬肉?

首先來看看,豬肉在古代的地位。我們知道,古代非常注重禮儀,有一本主要記載古代禮制的著作《禮記》,其中就對祭祀的章程有非常清晰的記錄。祭祀的時候當然要有祭品,而豬就是其中之一。牛羊豬都有的,叫做太牢或者大牢,只有天子祭祀的時候才可以使用,而少牢只有羊和豬,沒有牛,諸侯祭祀可以使用。

古人吃豬肉是毫無疑問的,豬豕人類最早開始飼養的家畜之一,在河北的磁山遺址中發現過很多動物骨骼,而且從裡面的豬羊牛鹿狗等骨骼可以證明,至少在八千年前,中國人就已經養豬吃豬肉了。而且,還有一個字可以證明,那就是“家”,豬在古代有很多名字,其中一個就是“豕”,不管是豕還是家,都在甲骨文上被發現,可以看得出來,豬在上古時期的地位並不低。

五花肉在古代叫做什麼?古人喜不喜歡吃豬肉?

有人說,孔子並不贊同吃豬肉,其實是被誤導了。《禮記》中的原話並不是“君子不食溷豚”,而是“君子不食溷腴”。原本,孔子想說的是,君子不吃豬狗的腸,因為豬狗的腸很像人的腸,如果吃了,豈不是殘害同類?而“溷”的意思,在孔子時代並沒有“廁所”的意思,所以絕非是說廁所的豬。

有說法認為,豬肉在古代並不流行,人們吃羊肉是最多的。這種說法並不是沒有道理,魏晉之後,羊肉佔據餐桌長達千年之久,根本原因就是豬肉低賤,牛又不能隨便殺。

豬肉也並不是一直都是地位低賤,想想看,古代的六畜馬牛羊雞狗豬,馬那是要上戰場的,屬於軍備物資,牛是重要的農耕工具,這兩樣都不允許隨意殺害。而狗肉上不了檯面,羊肉產量又不高,雞的個頭又太小,這麼看來,豬肉才是經濟實惠,而且很廣泛的肉類。

五花肉在古代叫做什麼?古人喜不喜歡吃豬肉?

不管是豬肉受歡迎還是不受歡迎,都是歷史上存在的,只不過時間不同,隨著社會的發展,時間的推移,豬肉也是從人們不怎麼吃,到了吃的最多的時候,畢竟發展了這麼多年,人們也是能夠找到什麼更合適的。

五花肉,指的就是生長在豬肋排上面的肉,因為肉的橫切面的結構是肥肉與瘦肉間隔,一般有五層,因而得名五花肉。五花肉也不一定就只有五層,相傳最好的極品應該是有十層的,但是究竟是真實出現過,還是隻是一個傳說,就不得而知了。

五花肉中,肥肉的部分遇熱很容易化,瘦肉部分煮很久也不會柴,不光是長得好看,最重要的是吃起來美味,這也是很多人對五花肉慾罷不能的主要原因。

五花肉在古代叫做什麼?古人喜不喜歡吃豬肉?

還記得《水滸傳》裡面,很多英雄好漢都喜歡“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嗎?他們吃的肉可不是豬肉,而是牛肉。有人對此表示懷疑,認為宋朝時期明明是不允許吃牛肉的,牛可是耕地的主力軍。的確,這樣想也不是沒有道理。但是想一想《水滸傳》的主題,官逼民反,既然要反對,那麼吃牛肉就是最好的表現。

蘇東坡的東坡肉,也是一道流傳至今的美食,主要原料當然是豬肉,只不過那個時候還是有錢人不樂意吃,窮人家不會吃的狀態。一直到後來的明清,再到現代,豬肉都是人們最常吃的肉類,五花肉也是非常受歡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