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宝应县,古称安宜,因唐代献宝而得名,国家园林县城

江苏省宝应县,古称安宜,因唐代献宝而得名,国家园林县城

宝应县隶属于江苏省扬州市,总面积 1467平方千米,总人口92万。先后成功创建成为国家生态市(县)、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江苏省文明城市、省级社会治安安全县。中国大运河宝应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一、历史沿革

1、秦时建县,始名东阳县、平安县,南朝齐置安宜县,治今县西南。属阳平郡。以县治临近安宜溪而名。唐初迁治白田(现址)。

2、唐肃宗上元三年,安宜县更名为宝应县,治今址。南宋升宝应为州、军。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置安宜府,二十年府废仍名宝应县,属高邮府。明属高邮州。清属扬州府。3、1914年属淮扬道,1927年直属江苏省。1943年5月始属苏中一专署,解放战争时期属苏皖边区二专署。

4、1948年12月以后,先后属苏北行政公署、泰州、扬州专区。1960年析白马湖、宝应湖、大汕子以西置金湖县。1983年属扬州市。

二、地名来历

宝应”为唐代宗李豫的第一个年号(762年4月~763年6月),取“胜宝应真”之义。唐代宗上元三年农历四月十六日(公元762年5月14日)因真如献宝,肃宗传旨:上元三年改为宝应元年,安宜县更名为宝应县。

三、旅游景点

江苏省宝应县,古称安宜,因唐代献宝而得名,国家园林县城

1、宝应湖。位于盐城金湖公路西不员处,属浅水、封闭型湖泊。

江苏省宝应县,古称安宜,因唐代献宝而得名,国家园林县城

2、八宝亭。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知县岳东升浚得宝河,于河边立碑建亭,是为八宝亭,纪念真如得宝之事。八宝亭现坐落在城中心的纵棹园里。

江苏省宝应县,古称安宜,因唐代献宝而得名,国家园林县城

3、苏中公学纪念园。位于宝应县曹甸镇金吾庄。1944年2月, 苏中区党委、苏中军区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精神,决定以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九分校为基础,成立苏中公学。

江苏省宝应县,古称安宜,因唐代献宝而得名,国家园林县城

4、扬州周恩来少年读书处。周恩来少年读书处位于宝应县城水巷口3号,原为周恩来外祖父陈沅的身世宅第。整个建筑为明清风格,占地7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共有房屋十八间。

江苏省宝应县,古称安宜,因唐代献宝而得名,国家园林县城

5、九里一千墩汉墓群。位于宝应县射阳湖镇境内,从射阳湖镇赵家村起,一直延伸到天平乡的天平庄附近,东西长约4.5 公里,在此范围内,墓墩数以千计,后来人们俗称为“九里一千墩”汉墓群。

江苏省宝应县,古称安宜,因唐代献宝而得名,国家园林县城

6、扬州荷园。位于宝应县水泗乡新区的西侧的荷园,总面积近两万亩,其中荷藕种植面积1.5万亩。水泗乡地处宝应县东荡,位于扬州、盐城、淮安三市交界处,素有“水乡泽国”之称。荷藕种植面积达8.5万亩,总产量达10万吨,建有省级荷藕脱毒苗培育技术示范园和省级无公害荷藕生产基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