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70、80後是聽日本歌長大的,90、00後是看日本動漫長大的?

五筋gA

包括我在內的不少90後,我相信也有很多人在小時候也聽過這些歌曲,確實翻唱的很好聽。而90後和00後作為接觸動漫最多群體,尤其是90後,還小的時候就經常能從電視上看到日本動漫,在沒有更適合小孩子看的節目之前,動漫就是小孩子最好的娛樂方式之一,很多人就是在這麼一種環境下,養成了看動漫的興趣和習慣。

尤其是一些優秀的日本動漫,很多人都是從小開始追著看,一直到長大工作,甚至是成家立業都還在追。正是因為好看,所以很多小孩子願意在動漫上花時間,當養成了這種習慣才發現自己也長大了。


泡麵菌

80後其實也是看日本動漫長大的,只是80後還經歷了一點中日蜜月期的尾巴,享受到的日本文化產品更加豐富而已。


筆者是80後,從小每天晚上6點半,就會搬個小板凳,在電視機前守候《聖鬥士星矢》的播出,每次就播一集,一集也就20分鐘,那個意猶未盡的感覺,就像一頭小豬看著一頓美食瞬間吃完那樣。有的時候,每一集播完還有一小段日文預告,又會加重這種對明天播出的祈盼。


《聖鬥士星矢》之後,還能團結自家哥哥姐姐圍坐在一起收看的那就是《灌籃高手》了。哥哥姐姐都是70後,大家每次一邊看,還一邊評價,討論。這個場面在《灌籃高手》之後就再也沒有出現過了。


《灌籃高手》在中國的火爆,讓不少日本人誤認為籃球在中國校園的火爆,是因為灌籃高手。


中日在80年代迎來蜜月期,隨著港臺歌手翻唱日本歌手的歌躥紅,這也影響了很多80後,認識到了日本音樂,自覺或不自覺地變成了聽日本歌手歌曲長大。


後來因為政治與歷史問題,兩國關係在進入90年代後經歷了不少干擾。此前還能在中國看到更多的電影、電視劇,量上面逐漸減少,到了2000後基本上只剩下動漫,通過一些灰色途徑,流入中國傳播。


當然了,隨著審美的變化,千禧年代在人際交往上陷入被動,二次元文化的萌芽逐漸播下,到現在,日本在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已經從以前的電影,音樂,綜藝,逐步退化到了只剩動漫了。


這就是現實。


(最後值得強調的是,日本的文化產業雖然發達,但總體上電影,音樂,綜藝,電視劇更多隻強勢於日本國內市場,真正出口的其實也就是動漫為主,且它也只受一部分人的喜愛。)



北京不冷東京熱

因為,那個時代,70-80年代的國內你聽到的流行金曲,很多都是用的日本流行歌曲的曲調,用中文填的詞,等於是一種翻唱。像周華健的金曲《讓我歡喜讓我憂》,就是翻唱的日語歌曲《男と女》;張國榮的《風繼續吹》翻唱日語歌曲《さよならの向こう側》,鄧麗君翻唱的日語歌曲更是數不勝數;任賢齊的《傷心太平洋》翻唱的日文歌曲《幸せ.》,很多耳熟能詳的金曲都是日文流行歌曲改編的,甚至連21世紀後都有。

2001在國內超熱門的F4的《流星雨》,都是翻唱的平井堅的《Gainning through losing》,這些都是有據可查的,多查查你會驚訝的。

所以說70-80後,甚至更年長一輩,聽的那些歌曲,都可能是日語流行歌曲翻唱來的,日文的文化輸出是悄悄的滲透進來的。

而說90後看日本動畫長大也沒毛病,畢竟現在動畫主要就是日美兩國做主,美國是主打3D的動畫,表現形式和我們東方的文化有不少差異,而且大多數是講述西方的一些價值觀認知觀,相對而言,日本的2D動畫表現形式,還會和東方的文化更加貼近。

日本動漫更不用說了。2000年之前,國內電視臺是會在5-6這個孩子們放學回家的這個點左右播出卡通的,其中就有不少日本動漫。

你要問為什麼都聽日本歌曲,或者日本翻唱歌曲,為什麼大家都喜歡,為什麼小孩子都喜歡看日本動畫片,筆者還是和上面的回答一樣,因為人都是會默默中把事物進行比較的。為什麼某些商品熱銷,有些產品就是銷路不行,人們潛移默化中都會進行比較,哪個商品價廉物美,哪些歌曲聽起來讓人流連忘返,哪些動畫看了讓人覺得打心底有趣的,於是人們會做出自己的選擇,最終形成愛好。


有些人會說現在的孩子“傾日”,可是接受的文化洗禮的時候,可能老一輩就是聽日本的歌曲長大的,這潛移默化的受著日本現代文化的影響,哪怕你聽的歌曲是中文歌曲,是中國人在唱,但譜曲的還是日本人,所以那些說孩子“傾日”的家長,怕是也是早就受到了這樣的文化影響。人都是會選擇更加“優秀”的事物的,所以我想說的事情你應該明白。


T哥小站

港臺的歌曲在70及80後時期,大部分比較火爆的勁歌金曲都是模仿日本的歌曲,只是少數改詞而已,而且大家聽歌主要是為了書法自己的情緒以及個人的音樂愛好,這些並不是自己能決定的,並且大部分人容易隨波逐流,跟隨大部分的人的喜好,所以大家都聽就火爆了,當然也不得不說他們的作詞作曲的能力非常強

而90跟00後的話看日本動漫這個問題我覺得主要還是自身問題,自己的地方沒有好看的動漫那肯定是會看到其他國家的,再者日本動漫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也非常大,並非只有我們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