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軍並非不可戰勝,六百清軍被十二名明軍擊敗,過程匪夷所思

明朝末年,清朝(後金)的八旗軍可謂是勇猛無敵,在明朝遼東的土地上,一直肆無忌憚。作為遊牧民族的後金,士兵出生後就熟悉騎馬,以及弓箭等冷兵器的使用。在當時雖然已經有大炮、火銃等熱兵器,但使用範圍較狹窄,此外由於技術的不成熟,這些火器有時會自爆,反而造成不利的影響。因此,一場戰爭的勝利依舊取決於兵丁是否勇敢,將領指揮是否得力。

八旗軍並非不可戰勝,六百清軍被十二名明軍擊敗,過程匪夷所思

八旗軍

在《明季北略》一書中,記載了一位明末猛將商敬石射殺清兵的故事,雖說敘述太過離奇,可信度不太高,但依舊能看出明末猛將的實力。就如同歷史上許多以少勝多的戰鬥一樣,贏得一次戰鬥的勝利,往往需要的是勇氣和毅力。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商敬石是如何用十二人斬殺三百清兵的。

八旗軍並非不可戰勝,六百清軍被十二名明軍擊敗,過程匪夷所思

明軍

當時,清軍數次從邊境攻入關內,一路燒殺搶掠。由於明朝自身統治接近崩潰,地方勢力相互傾軋,清軍所到之處,明軍聞風喪膽,損失慘重。在進攻過程中,有一支清軍裨將率領的六百騎兵前往嶼山,準備到河西一帶搶掠。行軍路上,偶遇商敬石率領的十二名騎兵,清軍將領便想依靠人多勢眾俘獲這十二人。商敬石作為這十二名騎兵的頭領,臨危不亂,馬上組織隊伍中射箭比較準的兵丁射箭,擒賊先擒王,先集中火力射擊清軍領頭的將領,最終射中了清軍將領的左眼,將其射死。清軍一看最高將領被射死,剩下的兩個頭目急忙指揮軍隊衝上來,隨後明軍再射出兩箭,射中兩頭目眼睛,結果兩頭目從馬背上摔下而亡。

八旗軍並非不可戰勝,六百清軍被十二名明軍擊敗,過程匪夷所思

清軍

隨後,商敬石帶領騎兵衝向敵陣,並依舊向清軍射箭,幾乎百發百中,清軍被射死的不計其數。清軍十分害怕,便都舉著刀砍射來的箭,陣腳已亂。商敬石發現清軍大亂,便繼續組織騎兵,趁勢衝上前去,奪下清兵的刀並將其砍殺,竟沒有一個受傷的。這讓清兵十分害怕,只好連忙逃走。隨後這十二名騎兵邊射箭邊追趕,陸陸續續射死敵軍三百人,一直到箭用完才停止追擊。

印象中明軍都十分懼怕清軍,為何這支小部隊非但不懼怕清軍,反而能夠以少勝多呢?原來這十二名明朝騎兵原先是盜匪,首領一直是商敬石。商敬石聽說清軍要攻進來,便組織這手下十二人,前來準備抗擊清兵,建功立業,光宗耀祖。上述所講的,就是在行軍途中忽然遇到清軍並衝殺的情景。

勇猛無敵的商敬石,若是能像戚繼光那樣訓練出一隻戚家軍那樣的隊伍,抗擊清軍一定能戰無不勝。事實上在明末那個年代,也不缺乏勇猛的武將,但是整個明朝在崇禎皇帝的統治下已經失去了戰略上的優勢,犯下了不少戰略錯誤,所以滅亡也是不可避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