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八旗“,敗也”八旗“——滿清曾經的榮光,也將其推向滅亡

入關前,滿族處於原始部落形態,女真族人以遊牧漁獵為生,這也在後來奠定了滿族尚騎射之風。在這一時期,一般靠人們依靠習慣法來處理事務,比如說,在多人共同打獵獲得一個獵物時,假如產生糾紛,一般會採取平均分配的方法,具有原始民主色彩。在《朝鮮世宗實錄》中也有記載:

“女真五六人雖得一衣,皆分取之。”後來努爾哈赤為了加強管理,建立了牛錄製度。牛錄製度是一種臨時性的生產和軍事組織,也是八旗制度的雛形。

最初,女真人在出獵時,將十人分為一個小組,小組組長成為牛錄額真,在1601年,努爾哈赤,正式確立了牛錄製度。女真族迅速發展,在這一年,小組成員增加到了三百人,牛錄額真成為女真族人當中的一個官職,與之前相比增加了一些新的等級。每五個牛錄稱為一甲喇,五個甲喇稱為一固山。固山就是旗的意思。最初有黃白藍紅四旗,每個顏色象徵一旗,每一旗大致有七千人。八旗制度行之有效,女真族征服的部落越來越多,人數擴充,增設鑲黃、鑲白、鑲藍、鑲紅至八旗。

成也”八旗“,敗也”八旗“——滿清曾經的榮光,也將其推向滅亡

​女真族人之所以驍勇善戰以致後來入關,與等級嚴格、賞罰分明的八旗制度分不開。在征戰結束後,八旗子弟“有罪者,必以法制,有功者,必加升賞。”賞使士兵奮勇爭先,罰明確過錯在何處,賞罰結合分明,極大的提高了女真族人軍隊士氣,為努爾哈赤征服了更多的部落,獲得更多的食物、女人以及下一代八旗子弟。經過多年醞釀,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立後金。

成也”八旗“,敗也”八旗“——滿清曾經的榮光,也將其推向滅亡

​二十八年後,也就是1644年,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大清開始了統一全國的旅程。在旅程中,與關外不同的是,這裡漢族佔據絕大部分,為了緩和民族衝突,減少百姓對異族的排斥心理,八旗制度中又納入了蒙古八旗和漢族八旗,並進一步完善。

成也”八旗“,敗也”八旗“——滿清曾經的榮光,也將其推向滅亡

​八旗制度是清朝統治者緩和、打壓、控制社會矛盾的工具,它的核心特點是耕戰結合與滿清優待。從統治結構上來看,一般皇帝統領正黃旗和鑲黃旗,其餘旗由滿清貴族統領,從牛錄-甲喇-固山,等級依次升高,牛錄相當於四品官員。從選人和任用上來看,八旗子弟的選拔嚴苛,備選者必須通過身高年齡的基準線,並且需要通過騎射和滿語考試。除此之外,每三年編審一次,每次都會淘汰一部分老弱病殘。每三年舉行一次閱兵儀式,在儀式上,八旗子弟會按照各自編制在皇帝面前表演火炮、鳥槍、騎射、佈陣、雲梯等技藝,一來督促八旗子弟勤加練習,二來向天下人展示大清王朝高超的軍事力量,震懾蠢蠢欲動的外族。

八旗子弟一般來說,就其成長經歷而言,從小就會受到騎射薰陶,女子也不例外,大人們會在房門前掛一把小小的弓箭,預祝他長大以後成為一名優秀的弓箭手。長大了勤奮學習滿語考試或者騎射,以期通過八旗的選拔。這保證了八旗兵的高質量,也保證了王朝的軍事安全。從另一個角度看,人們如此熱衷於進入八旗,是有其原因的。就其糧餉來看,“統治者有意將糧餉定得高一些”,八旗子弟的糧餉幾乎相當於一個七八品的官員,除可以滿足自己需求外,“將餘糧變賣”還可以養家。解決了倉稟實的問題,並且相較於漢族官員,有更優厚的待遇,八旗子弟自然更加賣力的投入清朝國防事業中去。

成也”八旗“,敗也”八旗“——滿清曾經的榮光,也將其推向滅亡

​從軍事佈防來看,統治者採取了“居重馭輕”的策略。重點佈防京城,八旗中的黃白藍從三個側面拱衛京城,正白旗和鑲白旗駐防西面,正黃和鑲黃駐守北面,正藍和鑲藍駐守南面。其餘駐防各地方。駐守京城的稱為禁旅八旗,分設驍騎營、步軍營、前鋒營、後來又增設虎槍營、火器營、健銳營以及善撲營、神機營。駐守各地的稱為駐防八旗,以綠旗為標誌,又稱綠營兵。分佈在大大小小的重點軍事戰略點,關隘、城鎮、水陸交通要道。京城和地方駐防的八旗子弟共同形成了一個嚴密的軍事網絡,可以隨時鎮壓社會矛盾,同時維護著國家安全。

成也”八旗“,敗也”八旗“——滿清曾經的榮光,也將其推向滅亡

​如何來評價八旗制度呢?一方面,八旗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緩和了部落內部矛盾,建立了秩序。起初,新建立的後金政權並不穩定,由於努爾哈赤主要是通過戰爭來擴充部族勢力,吸納了不少其他部落的族人,他們之間互相紛爭不斷,局面混亂,主要依靠八旗制度給了各部族的人一個高低等級次序,他們被分散編入各牛錄之中,無法集中,再加上努爾哈赤的強權統治,局面很快穩定下來。

成也”八旗“,敗也”八旗“——滿清曾經的榮光,也將其推向滅亡

​另一方面,八旗制度有利於民族融合。在征戰或者招安等各種方式征服下,八旗制度不斷擴充,納入了蒙古族、漢族、朝鮮等民族,在長期征戰的過程中,原先各部落通過合作、通婚、交流等各種形式加強了融合,他們本來自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民族習慣,八旗制度將他們置於同一個類似宗法部族之中,加強了民族融合與交流。另外,八旗制度還完善了滿族的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在努爾哈赤、皇太極等人的有意推動下,從三年一次的大閱兵到木蘭行圍,從原先部落時代傳下來的騎射傳統不斷鞏固,成為一項具有標誌性的民族傳統。

成也”八旗“,敗也”八旗“——滿清曾經的榮光,也將其推向滅亡

​八旗制度集政治經濟軍事為一身,是清代統治的核心,在入關前直到清朝前期,人們一提起八旗子弟,仍然會聯想到驍勇善戰,到康乾盛世,上層講究吃喝玩樂戲班子,樣樣精緻,上行下效,八旗子弟也成為遛狗逗鳥紈絝子弟的代名詞。這從某一個側面,暗示了清王朝的興衰,在清王朝強盛之際,八旗子弟不斷擴充,耕戰二事,不曾偏廢,制度不斷完善,而到了後期,八旗子弟成為滿清貴族階層之一,兵不成兵,騎射荒廢,有坐吃山空的,也有搶佔土地的,八旗制度從內部腐爛,在某種程度上,也暗示了在盛世之下掩藏的危機。


參考文獻:

《炫彩八旗 華美戎裝——從八旗服飾看清代八旗制度》王亞楠

《朝鮮世宗實錄》

《淺談清入關前八旗制度的歷史價值》 孫 虹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

《滿洲實錄》

《入關前滿族糾紛解決機制法文化研究》王一華、關鳳榮

《清代法律制度——八旗制度》張妍、張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