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到底是奸是忠,該如何評價?

蜀山筆俠

其實袁世凱可以做大總統十年,收權整飭,局面徹底穩定後,再修憲,做總統,萬民擁戴。他有點著急,聽說是因為老袁家沒有活超過70的,所以他有點著急,所以登基了,結果他果然60多就去世了。

袁世凱失敗最關鍵的原因就是身體不好啊,哪裡還有10年呢?哎。袁世凱他在稱帝兩個月後,他即出現病狀,報載袁病失音,疑係中毒,這實際上讓他的部下開始觀望,畢竟誰也不會追隨一個死人蹈渾水。

袁世凱當不了皇帝,一是身體不好,二是他沒有足夠的軍功,單靠權術和交情穩不住手下。或者說再給他十年時間還差不多,其實我對袁世凱的印象不錯,偉人和名聲差之在一步之間。如果他不稱帝,可能現在的名聲比如今要好的多的多,也許他是想君主立憲但是沒有時間了吧。所以現在,也不太宣傳他這個事,不說好也不說壞。


李三萬的三萬裡

曾經有人這樣評價袁世凱:

民國時期,一個最不該死的壞人就是袁世凱!
有些人不能死,即便他是個壞人,例如袁世凱!

袁世凱的一生波瀾壯闊,不是我們用忠與奸就能簡單定義的,但是因為他曾經開歷史的倒車,所以從歷史進程的角度來說,我們經常將他分為壞人,可是我們是不是應該公正的看待這個人的一生。

既然袁世凱是壞人,為什麼又說他不該死呢?

因為當時全國的武裝力量,只聽命於袁世凱一人!

兩張圖足以說明一切,第一張是袁世凱在世時,第二張是他死後。


我們不得不去承認這個人在中國歷史上絕對不可或缺的角色。

袁世凱是個民族主義者

在民國初期,國力衰退,袁世凱堅決抵制俄國,力保外蒙古不被分裂。面對日本,袁世凱也不得已簽訂《中日民四條約》。

之後也曾痛心疾首,告誡國人說:“經此大難以後,大家務必認此次接受日本要求為奇恥大辱,本外薪嘗膽之精神,做奮發有為之事業。……埋頭十年,與日本抬頭相見,或可尚有希望。若事過境遷,因循忘恥,則不特今日之屈服奇恥無報復之時,恐十年以後,中國之危險,更甚於今日,亡國之痛,即在目前!”可見他對自己的國家尚存有一絲的熱血。他還將將五月九日定為“國恥紀念日”,以待後來者奮發圖強。

當時中國,一片混亂,

在列強包圍下能保境安民的,恐怕袁世凱。只是袁世凱始終拋不下舊思維,同時被小人所誤導,想著用稱帝來穩定時局,導致後來功敗垂成,身死而國亂,中國也陷入了軍閥割據的狀態之下。

其實歷史不可能給予每個人一個公正的評價,每一個人在自己的心中都有不同的看法,不一定要去爭論孰對孰錯,我們要做的,只是從歷史中汲取經驗。


廢柴柒叔

評價歷史人物,不能用戲劇視角看,所謂的忠也好,奸也罷,都是民間視角,而非歷史視角。

對於袁世凱的評價,我個人認為,目前還沒有誰的評價超過楊度的輓聯:共和誤民國?民國誤共和?百世而後,再平是獄;君憲負明公?明公負君憲?九泉之下,三復斯言!(最常見的是這種寫法,本文采用此種說法)

袁世凱雖然具有梟雄本色,但本質上,他可謂“謀國者”,同三國時期的曹操一樣,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袁世凱所處時代,為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辛亥革命之後,中國更是四分五裂,中央權威淪喪,以袁世凱的認知,他深知要重振衰弱至極的中國,必須重樹中央權威,但袁世凱卻沒能選對方向,他寄希望於恢復帝制,結果是誤入歧途。假如袁世凱未稱帝,甚至多活幾十年,可能中國的國勢大有變異,關於他的評價也會好上不少。

評價袁世凱,我們必須聚焦於不同時代袁世凱的作為:袁世凱駐守朝鮮時期,局勢越來越危機,但袁世凱憑藉自己的膽識和政治智慧,讓中國在朝鮮的利益得到維護,而袁世凱也由此成為政治明星。

袁世凱對中國近代軍事的變革也貢獻巨大,“小站練兵”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近代軍事人次,加速了舊式軍隊的滅亡,袁世凱可謂中國近代陸軍之父;清末新政時期,袁世凱又是君主立憲制的頭號擁躉,由於袁世凱政治上的實際權力,袁世凱推動了中國近代警察、交通、市政等諸多制度上的變革,影響遠在維新派之上,也超過其導師李鴻章。所以從這些角度上,袁世凱可以成為當之無愧的“國寶”。

不過,由於袁世凱的特殊身份,他也免不了背上罵名:維新變法時,袁世凱被認為“告密”(其實袁世凱說與不說,維新變法都必將失敗);義和團運動時,袁世凱在山東強力鎮壓,這是因為列強對山東虎視眈眈,袁世凱害怕引狼入室,但這洗刷不了袁世凱殘酷鎮壓義和團的罪名;辛亥革命時期,袁世凱與革命黨合作,逼迫清帝退位,所以有成就共和的美名。

袁世凱在對日問題上,也並非世人所描述的那般不堪:袁世凱一直將日本視為中國最大的敵人,但國力所限,袁世凱實際上拿不出切實可行的對抗措施;“二十一條”是袁世凱一生的一大汙點,但這個條約其實起源於臨時民國政府與日本簽訂的《中日合辦漢冶萍借款案》。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可以說是忍辱負重,所以當時的國民黨人如黃興、蔡鍔等也未苛責他,袁世凱簽訂條款前後,也做出巨大努力,讓歐美看到了日本的野心,將中國的損失降低到了最小,至於袁世凱將簽訂“二十一條”之日視為國恥,更是在當時就廣為人知。

所以,結合這些歷史史實不難看出,用忠或奸來評價袁世凱是有失公允的,我們需要看不同事件中袁世凱的表現,給出不同的評價。

在筆者看來,袁世凱最大的悲劇在於,他本質上是個“古代人”,他缺乏應對近代世界形勢急劇變化的能力,他能夠想到的解決辦法,都來自於中國傳統歷史:袁世凱認識到了中國要崛起必須重新樹立中央威信,但他想到的解決辦法是稱帝,這在進步歷史觀看來,是不能接受的,也必將被人拋棄,這也是他“竊國大盜”之名的由來。

但如果我麼看世界歷史,不難發現,無論英國還是法國,在君主制和民主制上都出現過反覆,都經歷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變動,最後才造就比較“完美”的制度,而近代中國所面臨的情勢,已經不允許中國人進行反覆嘗試了,所以袁世凱的做法就不能為國人所容忍,某種程度上,這是中國人面臨的困境,是中國人的時代悲劇。

所以,楊度給袁世凱寫下了:“共和誤民國?民國誤共和?百世而後,再平是獄;君憲負明公?明公負君憲?九泉之下,三復斯言!”如果我們願意正視歷史的複雜性,就不難發現楊度所言極是。


司徒伯雷

獻花(

)

 謝謝《今日頭條》的邀請,現就邀請內容回答如下,申明謹代表個人觀點。 

袁世凱(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又作慰庭),號容庵,漢族,河南項城人,是

中國近代史

上著名的政治人物。曾是

北洋軍閥

的領導人,在辛亥革命時期,成為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在位期間積極發展實業,統一幣制,創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開始主張建強國、創建強大的中央政府等,但後來在

楊度

等立憲人士的鼓惑下復辟稱帝被推翻。
客觀評價
袁世凱是推動中國

近代化

的有功之人。袁世凱從1903年起在中國搞軍事現代化,在華北組建了6個師的新軍,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支新式軍隊。他先後僱傭了德國、日本的教官,並且辦了步、炮、騎、工兵,甚至設立了現代化的通訊兵學校。北洋系軍事人才濟濟,有5個先後當上了中華民國的總統或總理。袁世凱也是第一個在中國建立巡警制度的人。
1900年以前,中國的城市裡沒有巡警,維持治安由駐防軍或衙役負責。租界出現以後,中國人看到西方的警察。1902年,袁世凱擔任

直隸總督

和北洋大臣期間,在直隸省城保定建立了巡警總局和分局,並參照外國擬定了中國最早的《警務章程》。1905年,清廷在北京、天津也建立了巡警制度,4年後,全國各大城市都有了巡警。直隸總督任上,袁世凱推行新政的主要成績是支持創辦實業、發展商業,地點主要在天津。1900年以前,天津民族資本企業不過四五家,袁世凱重用

周學熙

,創辦直隸工藝總局,幾年後發展到一邊辦廠,一邊辦相關學堂,使天津成為中國北方的實業中心,其中機器造紙、織造、電燈、

自來水

、菸草企業,特別是年產水泥20萬桶的啟新洋灰公司,都是全國規模最大的。
1910年的南洋勸業會(一個國際性的實業

博覽會

)上,參觀了直隸館的實業家張謇在當天日記中寫道:“袁世凱確能幹事,此人與別人畢竟不同,在工業上尤有擅長過人之處,遠遠勝過了江蘇。”袁世凱在直隸總督任上創辦的各式新式學堂不下幾十所,除了小學、中學、大學,還包括專科、技術、師範、醫學、政治、軍事等多種學堂。1905年,他督修了中國人自己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他出面籌錢,資金很快到位,進口的鋼軌、枕木、機器、器材還都免了稅;他任命當年的“留美幼童”詹天佑為總工程師兼辦路務。這段鐵路雖然只有170多里長,但途經居雍關、八達嶺,地形複雜、工程難度高。兩年後,袁世凱奏請朝廷任命詹天佑出任漢粵川鐵路總辦。此外,新易鐵路、中國和比利時合資建成的蘆漢鐵路,都有袁世凱的功勞。
辛亥革命後,南京臨時政府在“節制資本”思想的影響下,反對保護私有財產,而北京臨時政府提出“保護私產”、“經營自由”。財產私有,主要表現在“土地私有”,當時大批旗人變相出賣土地,許多封建官地和公田轉到私人手裡。譬如,從1910年至1929年,

黑龍江

省95%的土地歸私人所有。
北京民國政府解除了呈請開辦企業的若干限制,從1912年到1914年這3年間,新開的工廠為4000家,民族資本興建的麵粉廠、火柴廠、捲菸廠、造紙廠以及採煤、冶煉企業,有了一個長足的發展。袁世凱自己更是新式工業的直接投資者和參與者,他投資了開灤煤礦、啟新洋灰公司和自來水公司並擁有股票。史學

唐德剛

曾斷言:儘管有私利交織其間,但袁世凱在推動中國走向近代化的路上確實做了很多實事,比孫中山做得多。
以往對於袁世凱的歷史評價一般以負面居多,但是這些負面評價是否公允也被質疑。

正面評價

袁世凱有任事之才、治軍之能,實為近代中國一務實幹練的能臣。袁世凱廢除了在中國沿襲一千多年的

科舉制度

,大力興辦各級新式學堂教育,引進了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廣泛延納從海外學成歸來的新學精英並委以重任。自小站練兵到接掌北洋,袁世凱建立了中國近現代第一支新式軍隊,採納西法編練新軍,並與徐世昌等編就了迄今仍被軍事學研究權威部門取為《中國兵書集成》壓卷之作的兩部兵書——《新建陸軍兵略錄存》《訓練操詳晰圖說》。袁世凱廢除

衙門

創立警察治安管理模式,領銜仿效西方建立巡警制度,成立中國第一支警察部隊,令中國軍警分離。袁世凱還積極開礦設廠辦公司,發展實業經濟,甚至在遭譴歸隱之後還說出“官可不做,實業不可不辦”的話語。站在客觀歷史的角度,袁世凱對中國的軍事和

工業化

有很大的貢獻。除此之外,袁世凱對中國民主進程的推進所作出的貢獻也是不可磨滅的,袁世凱晚清時期高舉“立憲”的大旗,幾乎是孤軍奮戰請求立憲,對晚清憲政的形成至關重要。

負面評價

然而

袁氏當國

時期,為鞏固個人獨裁權力,不守約法、解散過國會,使剛誕生的中華民國失去在制度下健康發展的機會。但也有人 認為民智未啟的當時中國,選舉要達到目的需要人民素質的提高,在財政捉襟見肘的情況下,袁世凱寧可壓縮軍隊,也要推廣全部免費的國民學校,即四年制初級小學。他反覆強調

教育

的重要性:“凡一國之盛衰強弱,視民德民智民力之進退為衡。而欲此三者程度日增,則必注重於國民教育。”他還批准了一個試驗計劃,用拉丁字母拼寫漢字,對成人進行識字教育。 有人指袁世凱是暗殺國民黨理事長宋教仁的元兇,但實際元兇可能是其他人;而無論袁本人是否曾授意殺宋,此事成為革命黨人發動二次革命討袁的引爆點,結果造成了中國的南北分裂。
1915年袁世凱在日本外交壓力下,接受了形同干涉中國內政的“

二十一條

”要求中部分條款,使其政績蒙上汙點。但也有很多人認為:在東亞地區因歐戰爆發而陷入國際權力真空之際,面對日本一國獨強的巨大壓力,袁世凱及

北洋政府

對於抵抗日方二十一條要求,實已盡最大之努力,以此深非似欠公允。
嗣候袁氏違背民國公意,稱帝登基,遭到全國反對,至此袁氏之威望徹底破產。稱帝之舉堪稱袁氏政治生涯中所犯之最大錯誤,雖然是君主立憲制度的嘗試。
有人認為,袁氏是一個投機分子。在光緒帝委以大任時,他卻投靠慈禧太后一黨。辛亥革命爆發後袁世凱掌握了清廷軍事大權,本應平定革命的他,反過來為自己的利益,支持革命迫使清帝退位而得任民國總統。這全是選有利益的一方投靠的行為。但也有人認為袁世凱是推翻滿清的功臣,晚清他主張立憲就從制度上瓦解了清朝貴族權力,後來直接

逼宮

,清帝退位,中國當時避免了南北分裂的局面,袁世凱本人堪稱中國的

拿破崙

華盛頓

。另外,袁世凱時期對教授和知識分子充分尊重,人民生活基本安康,輿論也比較自由,反袁言論在報紙照樣發行。而袁世凱去世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穩的住中國的

統一

局面,中國陷入了幾十年軍閥混戰狀態。

真誠永恆71667651

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如何評價袁世凱,或者袁世凱到底是忠是奸,那就看你把他放在了什麼位置。

比如說在教科書裡面,我們一直說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登基為帝,企圖把中國再次拖入封建社會,自己坐享天子之位。當我們單以袁世凱的行動來論,這確實並沒有錯,也是歷史真真實實所發生的事情,換句話說,從整個大環境,文明的未來走向以及現在的我們來看,當初袁世凱稱帝,就是其野心的昭然若揭,是要一致去聲討的,所以發生了護國運動。

但是當你生處那個時代,是當時一位普通百姓的時候,我相信,你最想看到的是華夏再無戰火,妻兒不再流離,那麼除去你最討厭的原清王朝以外,那麼這個國家到底是接著帝制,還是共和,亦或是君主,其實你都不在意。你不會去管未來到底往哪走,你最希望的是走好當下。

而這裡,解決這個問題最重要的論證就是袁世凱稱帝的動機到底是什麼?到底是為了自己的權欲,還是為了天下黎民。

有一個說法,袁世凱在彌留之際,留下過一句非常有名的話,“是他害了我。”這個他到底是誰,歷史中一直爭論不休,我們可以先放一邊。但是至少,這說明了,袁世凱是被“推上”帝位的,這個”推“是怎麼個推法呢?一:國家民族正值危難之際,列強無不適時而動,要保民族之根本,國土之安寧,當務之急,自然是建立全新的朝廷,才能更好管理這個國家。二:百姓飽受戰火,他們顯著最需要的就是安穩。

不容否認,袁世凱從一名小將一步步到可以逼清皇室退位的權臣,再到中華民國第一任正式大總統,聰慧無雙,但是他依舊有著舊時代人的狹義,這個狹義就是眼界和思想上。我們雖然不能苛求說你知道我們現在共和有多好嘛,你知道如果恢復帝位,百姓以後有多慘麼,但確實,對於當初的袁世凱來說,他認為這樣(稱帝)是最好的選擇,而且在登基之前,他還特地派人調查了“民意”,結果“民意”一直顯示,“您再不登基,這天下就完啦”。

袁世凱是一個歷史爭議非常大的人,其實這並不能全怪他,在那個新舊時代交替的時候,總有那麼一群人,他們是英雄,卻也會因為對未來估計和預算不足,更或者並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成為了狗熊。所以這個時候,他是英雄還是狗熊,就全在你自己怎麼看,怎麼想了。


三觀粉碎機

袁世凱是一個真正有能力,並且能做事的人,俗話就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

只不過他嘴炮沒南方黨人厲害,在輿論風評中往往處於下風。

當然這也和他自己晚年犯渾稱帝有關,本來袁世凱的名聲在民間還是不錯的,結果英武一世,智昏一時,受長子袁克定慫恿,繼位洪憲皇帝之後,受到萬萬人唾罵,遺臭萬年,連自己一手打造出來的黨羽北洋系眾將都相繼反叛,北洋三傑中的兩個人物段祺瑞段公,和馮國璋都因為稱帝的事與其交惡,自己最後也被迫妥協去除帝位,並在不久後抑鬱去世。

本來他能活的更久,袁世凱也能為歷史作出更多的貢獻,他有多重要,看看他死後那十幾年,天下無主的民國爛成什麼樣子就知道了,北洋系分裂,直系皖系奉系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社會動盪,政府對邊疆地區控制力大大弱化、沙俄,日本勢力趁機加大滲透力度,外蒙西藏等地相繼失去。。。。。

而袁世凱在世的時候又是怎麼樣的呢?觀看其人生軌跡,從小就不肯科舉,而是夢想著上戰場殺敵,後來受到貴人吳長慶提拔駐軍朝鮮,

成為近代史上擊敗日軍的第一人。

歸國後小站練兵,創建了第一支近代中國陸軍,央視的北洋大觀節目中,直言不諱的稱其為近代中國陸軍之父。

(當然袁世凱出賣光緒帝一事是該受到口誅筆伐,這固然有他不看好沒有實權的光緒帝能夠政變成功,為了自己的地位,他選擇了站在西太后那邊)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袁世凱主政的山東,加入東南互保,免遭於戰亂。

在李鴻章去世後,袁世凱繼承了他的衣缽,成為北洋大臣,在清末新政期間,袁世凱積極推動了各項改革,包括廢科舉、督辦新軍、建學校、辦工業等,第一支中國警察隊伍亦於天津成立,也籌劃修建了中國第一條自主建造的鐵路——京張鐵路。

辛亥革命爆發後,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這也成為了他最不可磨滅的功績。


成為民國大總統後,他與列強交涉,拒絕麥克馬洪線、恩威並施迫使外蒙取消獨立,維持了中國對蒙古和西藏的主權建立了中國近代司法制度統一幣制(袁大頭),

積極發展工商業,維持了財政的穩定。

當然啦,袁世凱作為封建軍閥的代表,他難免為了私利,作出些事,比如二十一條,但這條約簽訂的背景很複雜,鍋不能只扣他一個人頭上。

千古興亡,歷史功過誰來說,只是希望歷史能給袁世凱一個公平。

大狗子對北洋時代很感興趣,以後會寫些文章。

歡迎點右上方,關注我。


腦洞局長

梁啟超雲:“任憑你像堯舜那麼聖賢,像秦始皇、明太祖那麼強暴,像曹操、司馬懿那麼狡猾,再要想做中國皇帝,乃永遠沒人答應。” 問題是中國歷史發展的邏輯卻告訴我們,皇帝還是有的,只不過改換名稱罷了。

李鴻章說他是個人才

主流史家把袁世凱定位為紈袴子弟,喜歡拿袁世凱的不喜讀書說事。言外之意,這小子打小就不是個好東西。科舉制度發展到明清,早淪落為扼殺人性的工具了,理論上我們都承認,而且給予曹雪芹、蒲松齡等眾多科舉失敗者以理解同情,但到了袁世凱這裡,就變得苛刻了。

袁世凱第二次科考失敗後把自己的詩詞文章付之一炬,曰:“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烏能齷齪久困筆硯間,自誤光陰耶!”投筆從戎的袁世凱投奔的是嗣父好友、正在登州幫辦海防的慶軍統領、身為袁世凱乾爹的吳長慶,沒想到身為儒將的乾爹讓他在文案上掛名領乾薪,卻請幕府大才子、後來的名狀元張謇指導他讀書。袁世凱抑鬱得大病一場,向張謇訴苦曰:“我家中有田可耕,此來不是為謀餬口。我以為中國現在受列強壓迫,法蘭西侵略安南,擾及我南洋沿海,指顧之間,戰事將起,假如對法失敗,則列強或將群起瓜分。我當初因吳公膺海防重鎮,需才必多,正是大丈夫報國之秋,不料到此之後,見吳公溫雅如書生,並無請纓赴敵之意,諒我亦不甘久居也。”

張謇很感動,出面說情,吳長慶馬上委任袁世凱為營務處幫辦——不想讀書咱就做事。袁世凱有個特點,做事特認真,而機會總是給那些認真的人。這時候中國的朝貢國朝鮮出了事——政變了。身為宗主國的中國決定代為平亂,令慶軍出兵。袁世凱終於有了更廣闊的舞臺。不說吳長慶,連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都發現這小夥兒是個人才。

吳長慶撤回後,袁世凱就成了李鴻章在朝鮮的代理,他做事虎虎生風,被人稱作“虎頭”。問題是朝鮮局勢太複雜,別人是渾水摸魚,中國卻是渾水摸蠍子,結局當然很慘:一、朝鮮是個扶不起的阿斗;二、中國不但不是諸葛,簡直是個泥菩薩,卻雄心壯志地過河去了。袁世凱的事功被人稱作虎頭,李鴻章的外交政策則被人稱作蛇尾。用普通話說,弱國無外交;三、小日本這個對手不一般。不過袁世凱個人還是有收穫的:一是朝野中人對他刮目相看;二是朝鮮乃不錯的實習基地,之後他在大清舞臺上的表演即得益於此。

袁世凱從小喜讀兵書,頗有知兵之名,在李鴻藻、榮祿、恭王、慶王等一幫大佬的保舉下走向了小站——天津東南七十里處的新農鎮,清政府的新軍定武軍歸他開練。當時各方反響熱烈,湘軍大佬劉坤一致賀電:“振刷精神,力圖報稱,以中外之望”;拜把子盛宣懷發來賀電:“為國家賀”;社會名流、文章大家吳汝倫來信:“草野下士,無任翹勤。”端的是眾望所歸袁世凱,大清能不能崛起,就看他的了。可惜一些研究者認定此乃軍閥的肇始,還有人更進一步,把曾國藩稱作“近代中國軍閥的鼻祖”。

袁世凱的軍隊,政府給新起了個名字:“新建陸軍”,兵額7300人,中國軍隊向近代化轉型了。袁世凱練兵,軍事方面,英國海軍司令貝思福評價曰:“這是我在中國看到的唯一一支完全合乎西方標準的真正的軍隊”。對袁世凱本人,他的評價是:“將軍精力充沛,極富智慧,受過良好的教育。他還是個徹頭徹尾的愛國者,絕對忠於朝廷。他為祖國的前途深表憂慮,認為除非朝廷採取某些措施自保,否則沒有任何力量能阻止其土崩瓦解。”

袁世凱的“維新”

袁世凱當然也維新。

當時的國內外環境,稍具良知、稍具清醒意識的士大夫都在發出改革變法的呼聲,但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念與方式:孫中山是暴力革命,開天闢地換新顏。張之洞的中體西用,是馬體牛用或者牛體馬用,驢唇不對馬嘴。頑固派維舊,僅希望人心嶄新一下,比如激發天良什麼的。至於康袁,康有為私人書信中雲:“望在上者而一無可望。”袁世凱私人書信中雲:“曾亦力言,但均在夢中,大概亦知其不可為而委為氣數使然。絕不肯盡人以迴天,無可望矣”;“唯大局直無法挽救,只好以極壞處設想也。”“時局至此,戰事斷不可忘,請囑各營加功操練。”

康、袁都看穿時局了。但看穿是一回事,怎麼改又是一回事。袁是世家子弟和穩重的政治官員;康是布衣舉人和激進的“傳銷大王”——兩個人的維新理念肯定是不同的。

世人都知道康有為上書,卻忽略了袁世凱的上書。袁的維新比康穩健:康主張變法從中央開始,首在奪權;而袁建議從地方開始,旨在穩推。康後來對著榮祿狂言要殺一二守舊大臣以推動變法,甚至不惜發動兵變以廢太后;而袁認為守舊大臣未得屏蔽,要雍容富貴地把他們養起來,以減少人事上的阻力與秩序上的失控……問題是中國在歷史轉折關口的選擇總是激進與跳躍,袁世凱在其中被充了康的賭注——如果說康的終極目標是綁架慈禧太后的話,那麼綁架慈禧太后之前,他首先綁架的是袁世凱。政變這事兒,本不是袁世凱的主意。袁世凱沒有參與他們的百日維新,更沒有參與他們的核心會議,憑什麼賭命的時刻把人先押出去了?對袁來講,告不告發,都算是欺君之罪了。

袁世凱能解脫出來是他的幸運。諸多學者現在也論證政變的發生不是出於袁世凱告密,袁世凱是事後補告,只不過這種補告加重了政變的程度:一是光緒本人遭遇囚禁,差點被廢;二是榮祿出於保護光緒的目的對六君子不審而斬,導致康的圍園密謀終不被世人所知,加之康在海外大搞野狐禪:公佈的光緒衣帶詔是他加過工的,對圍園密謀更是一概否認。

光緒死後,康發出討袁檄文並上書攝政王載灃,試圖對當年的圍園密謀稍作透露,遭遇梁啟超堅決反對。梁認為,不如把屎盆子都扣袁世凱頭上。因為,沒有圍園密謀,戊戌案才能平反,黨禁才有希望開放。

世人喜歡說維新告密染紅了袁世凱的紅頂子,可平心而論,沒有維新這檔子事,袁世凱照樣要冉冉升起。

北洋新政誰能敵

義和團只是慈禧太后的一個棋子。她在下一盤很大的棋:廢光緒立新皇。問題是境外勢力不預承認,於是太后就向義和團揮手了。

老太后的宣戰可謂世界奇觀,詔書中沒有宣戰對象,只說了幾個“彼等”!也不知誰是她的敵人;詔書沒有通過駐外公使送到任何一個國家去,僅對內宣佈了事。

老太后誘敵深入,把八國聯軍引向了北京,那麼山東巡撫袁世凱在幹什麼呢?一、“禍水”東流,把義和團趕向了天津第一線,誰不去就是假義和團,鎮壓勿論。二、保教導致義和團的首發地山東居然成了洋人的避難地,不但在境洋人得到了妥當的保護,就是外省洋人也紛紛前往。這一切讓袁世凱在洋人眼裡閃閃發亮。三、參與東南互保,成為與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和兩廣總督李鴻章齊名的大清殘局下四根擎天柱之一。四、袁世凱的運作下,八國聯軍一看到山東界牌或者牆壁上書有“此山東境”字樣,便立馬兒掉頭,不加進犯。這一切讓山東紳民齊聲感頌並贏得了李鴻章的高度讚揚:“幽薊雲擾,而齊魯風澄。”

八國聯軍讓太后明白,不改革不行了。從1901年到1907年,袁世凱直督六年舉辦了一系列新政,北洋勢力也進一步坐大:一、袁世凱以自己的武衛右軍為基礎在保定編練北洋常備軍六鎮,除了京旗常備軍由滿洲親貴鐵良控制外,其他五鎮全由袁世凱操縱。之後北洋常備軍改稱為北洋陸軍重新編制,總兵額達7萬人。清政府本來計劃在全國編練新軍36鎮,可直到武昌起義前夕也沒有完成,只編成14個鎮和18個混成協,總計17萬餘人。相形之下,非袁世凱編練的其他新軍各方面差矣,袁世凱的資本逐漸壯大。只不過在大清特色的體制下,這資本必得經過特殊的轉換才能形成袁世凱手中的力量。因為政府想攆他回家,他就只能回家;如果不是革命黨起事,袁世凱也就終老洹水了,而且最終能不能終老還要看政府的意思,所有的安全,既是暫時的更是有限的。二、建立各類軍事學堂,培養現代化軍事人才。三、沙場大閱兵,袁世凱指揮1905年的河間秋操和1906年的彰德秋操,引得中外矚目。四、創辦近代化巡警。五、從八國聯軍手裡順利接收天津。六、反貪肅政,開官智培政才。七、大興實業。八、奏請廢科舉,舉辦各種新式學校。九、試行地方自治與司法獨立……袁世凱的直隸成為新政模範省。

隨著新政的展開,立憲也成為局中先進人物的共識。張謇以日本伊藤、板垣忽悠袁世凱“執牛耳一呼”。袁世凱被說動,聯繫兩廣總督張之洞與兩江總督周馥電請政府立憲,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立憲拉開序幕。問題是憲政離不開官制改革,官制改革離不開權力分割與人事紛爭。責任內閣沒有成立,袁世凱的副總理沒戲了;丁未政潮,與瞿鴻、岑春煊鬥了幾個回合,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最後太后召袁世凱進京,免去其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調任外務部尚書兼軍機大臣,明升暗降。雖然如此,袁世凱還是很熱心立憲。上帝老是惡作劇,它讓光緒和太后這兩個權威先後死去,溥儀登基,其父載灃攝政,說袁世凱“患足疾,步履維艱,難勝職任”,勒令“開缺回籍養痾”。

老鄉,請問共和咋走?

都認為袁世凱勢大,除不得,可是政府讓他回老家,他還是乖乖回了。

袁世凱在安陽洹上寫個詩釣個魚,數數妻妾逗逗兒孫,過得有滋有味兒的。問題是革命黨與立憲黨的龜兔賽跑中,立憲這隻烏龜經常停下來,革命這隻兔子半路上不睡覺。豈止是不睡覺,深怕政府真的立憲,革命的正當性就喪失了。沒想到政府還真就成全了他們。

革命派在輿論上越來越佔上風。立憲派也被刺激得激進起來了,認為預備立憲9年時間太長,應該只爭朝夕。經過3次上書請願,清廷作了讓步,宣佈立即組織內閣和1913年召開國會。待政府公佈責任內閣名單,立憲黨人失望了,分明是皇族內閣嘛。這個時候,保路運動讓革命黨的子彈飛出。清廷手忙腳亂地從外地調集大批軍隊入川助剿,尤以湖北兵力最多、槍械最精。湖北一空虛,武昌起義就成了。中外朝野一齊呼喚上了袁世凱。

可惜,那時候的民眾沒有共和素養;那時候一切黨都沒有群眾基礎;那時候的革命黨不懂政黨精神,諸多黨員是跨黨人士,有些黨員乾脆沒有政治信仰,把入黨當作仕途,黨義模糊,黨爭卻一點也不模糊。當時的報紙評曰:“大率以一黨權力為前提,而置國家大局於不顧。甲黨之所是,乙黨必以為非;乙黨之所非,甲黨必以為是。”

於是內閣習慣性流產,子彈更是亂飛,先是張振武案,後是宋案。前項,雙方和解了;後項,中山先生力主發動二次革命,兩個月後失敗——不過革命黨還是用實際行動證明,根本就不想聽從中央調配。總之,革命年代,參與其中的人都在越界,都不知自己的本分何在,或者說知道也不遵行。袁世凱的苦處可見《時報》所載大總統令:關於用人,“求才則幾燻丹穴,共事則若撫嬌兒”;關於地方都督,“簡明朝頒,拒電夕告”;關於革命黨,“恃黨籍為奧援,脅長官而自署,盡人皆革命元勳,口輒有功民國,人言龐雜,進易退難”;關於財政,“地方節節截留,中央徵解無幾”,“國稅則屢徵而屢抗,外債則旋贊而旋否”;關於黨政,“借風作浪,節外生枝,以黨略為前提,置國命於孤注”;關於議案,“累日不能決一條,經月不能頒一律”,“而國家作用,一日不能停滯,政府措施,觸處動成違法”。所以挾勝利之餘威,他做了一系列動作:把黎元洪請到了北京;制定了《中華民國約法》;取消了國民黨議員解散了國會;廢掉革命黨給他特製的法式內閣制,改成了美式總統制,中央權威算是有了。問題是“時不利兮騅不逝”,日本給他扔過來一個“二十一條”。

袁最大的跟頭是稱帝,雖說是君主立憲,可全國亢奮的情況下,絃斷無人聽。

唐德綱對此評價曰:“袁世凱早就感覺共和體制不適用於中國,再經過與國民黨一番痛苦的鬥爭之後,金窩銀窩,終不如狗窩,他老人家就要回頭去做皇帝了。吾人從今世紀之末,回看世紀之初,大概沒有什麼歷史難題不能理解的吧?”

老唐理解,可是其他人呢?袁世凱當時發佈一個申令(相當於罪己詔),曰:“萬方有罪,在予一人。”他跟曾經的親信張一麟說:“此是餘自己不好,不能咎人”,以至於張感嘆曰:“猶是英雄氣概也。”

袁死後,楊度挽曰:“共和誤民國,民國亦誤共和,千載而還,再平是獄;君憲負明公,明公猶負君憲,九泉之下,三復斯言。”

世人都同情孫中山,不知孫中山的幸運正在於他沒有上位;世人都恨袁世凱,不知袁世凱的悲劇就在於他的上位。民國初建之時,不但袁世凱的智能條件不夠,一般民眾、革命精英,哪方條件足夠?所以唐德剛先生才說,當時的客觀歷史註定袁世凱這樣一個邊緣政客“不論前進或後退,都必然是個失敗的悲劇人物”。袁世凱若泉下有知,說不定會拉住罵他的人問:“老鄉,請問共和咋走?”

(作者系文史學者)

原載於《同舟共進》2011年第11期,


青年史學家

袁世凱像

袁世凱被稱為中國封建史最短命“皇帝”,當了83天皇帝因患尿毒症,一命嗚呼。觀其一生,如看一部勵志逆襲大戲。從一個小混混一步步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讓人感慨萬千。其之所以被後世貶低、謾罵,扣上“賣國賊”的高帽,全因其和日本人簽了《二十一條》。但仔細尋找歷史蹤跡,我們會發現袁世凱有顆愛國心。

袁世凱在朝鮮

一、日本人和袁世凱有舊怨。袁世凱23歲的時候帶兵到朝鮮平叛,依召命節制朝鮮諸君,因日本發動甲午戰爭,其才在35歲時離開生活12年的朝鮮回到北京。從25歲起因爭奪朝鮮的實際統治權他就和日本人多次交手,並獲得一個又一個勝利,成為朝鮮真正的“土皇帝”。自然和日本人解下了樑子,日本在甲午戰爭前曾多次派人暗殺他。

師徒“賣國賊“”

二、師傅之死又結新仇。李鴻章作為袁世凱政治上的老師給其助力良多。當年袁世凱在朝鮮多次挫敗日本人的陰謀,遏制日本勢力在朝鮮的滲透,全憑李鴻章竭力照應,要不他一個二十歲左右的毛頭小子早完蛋了。李鴻章曾給袁世凱寫下“血性忠誠,才識英敏,力持大局,獨為其難”的評語。如此知遇之恩袁世凱怎能不銘刻在心?為了給袁世凱站臺助威,李鴻章在朝鮮打了伊藤博文的臉,使其顏面無存。甲午戰爭日本大獲全勝,伊藤博文為報當年李鴻章朝鮮奚落之恥,點名讓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和談。由此始,徹底斷送了李一世英名。因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李鴻章被刺,一眼失明,不到5年懷著悲憤之苦離開人世。如此捨命保全之恩袁世凱怎能不結草銜環?李鴻章死前推薦袁世凱接任自己直隸總督。如此提攜之恩袁世凱萬死而不能報其一也?

由以上兩點可知,日本人在袁世凱心裡,可以說是殺一千次都不解恨,他怎會和仇人同謀?

中華民國總統

至於說成為民國總統後,袁世凱為當皇帝而和日本人簽訂《二十一條》更是無稽之談。實則:“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以英日同盟(協約國)為理由,強行派兵接收德國(同盟國)在山東膠州灣的租界地,以及膠濟鐵路沿線地帶,中國政府無力阻止。孫中山為籌措資金而與日本人簽訂《中日合辦漢冶萍借款案》,1915年2月2日,日本趁歐美各國無暇東顧之際,向袁世凱提出了與借款案有相同點的《二十一條》之要求,逼迫北洋政府承認日本取代德國在華的一切特權,進一步擴大日本在滿洲及蒙古的權益,以及承諾聘用日本人為顧問。日本的要求等同於將中國納入成為其保護國。”

相反,為阻止日本人如願袁世凱一面拖延時間,一面向社會各界透漏日本之無理要求,以期以民眾之口堵日本人策。終究在絕對實力面前,一切陰謀詭計都是徒勞的。袁世凱像他老師李鴻章一樣在萬般無難之下籤訂了《二十一條》。胡適曾對《二十一條》有過中肯評價說:“吾國此次對日交涉,乃歷來外交史所未見”。 由此可見袁世凱還有顆愛國心的。至於你說袁世凱是忠臣還是奸臣,不好說。對大清來說他是奸臣,對北洋政府來說他是忠臣。歷史大勢浩浩湯湯,順著者昌,逆之者亡。

埋頭十年,與日本抬頭相見--袁世凱


水映山河笑古今

時光回溯

時間來到了公元1916年6月初的一天

我奄奄一息的躺在病榻之上

奮力的想扭轉沉重的頭

再看一眼掛在我面前的金線龍袍

隱隱的,我聽到遠方有低沉女子的啜泣

我頭腦變得清晰起來

“哦,恐怕我是大限已到了吧”

這時我聽到床邊有人輕聲呼喚

“父親父親,您還有什麼要交待的嗎?”

我盡力將眼神移轉過去

我知道這是我的長子克定

我整理了一下思緒

“克定啊,為父一死,為日本去一大敵,看未來之中國再造共和”

克定抓緊了我的手

到現在,我的頭腦驟然清晰

接著說道

“你以後千萬不要在被他們矇騙了,為父這件事,是真的辦錯了”

不知為何,身體愈加沉重的我頭腦愈發靈光

逐漸的

克定呼喚之聲似乎離我逐漸遠去

身體也愈發輕飄

回想世凱一生

為國家,為民眾,為後代,且算盡心盡力

初仕於朝鮮事物

盡心竭力

甲午戰爭之後

民族貧弱,列強叢生

我心中抱定一念

唯督練新軍之事,前途不可限量

小站為我發家之地

西學練兵之法

教習皆西洋強國之能使

大力提拔基層軍官

徐世昌、段祺瑞、馮國璋、曹錕、張勳等人

皆是未來治國之能臣

外人皆說我練兵為己

退一步講,就算是我個人私念

難道我所做之一切不是為了國家之強盛嗎?

我一生幾起幾落

大風大浪

康梁之變,捲入其中,難以自拔

康梁之輩

學術雖有成就

然政治實乃一竅不通

哪知宮中變化之微妙

恐怕

中國近代的苦難

也有這二位“君子”的責任吧

辛亥革命,席捲大地

南北談判,順勢而為

可嘆孫文等人

一無治國之根基

二無治國之能力

國家弱小,外有列強相逼

世人皆說我為“竊國大盜”

純屬無稽之談

內憂外患

哪裡有國家讓我來“竊”

如將國家交之孫文等人

民族休已,百姓休已

民國總統,實乃虛位

政令不出宮門

軍閥勢力尾大不掉

地方稅款節流,政府難以為繼

即如此

吾亦大力推行利國利民之舉措

造鐵路,辦工廠,興技術

恢復經濟

注重教育,整頓官吏,改善民風

徹查賭毒

官僚體系煥然一新

可後世又有幾人真正看到

民族大義

更加不敢有半點含糊

藏、蒙嘗受英、俄挑唆

趁辛亥亂世

意欲叛逃中華

吾盡其所能、軟硬兼施

識破帝國之詭計

諸君何其不知

值亂世之時,分裂常伴之

保中華之完整

實乃世凱奇功也

世凱料身後之事

恐有二事為後世爭論

一曰“二十一條”

此事吾亦痛心

日本兵艦直指國門

唯有出賣一定主權

謀求一時緩和

且吾應許之二十一條實與日本初提之二十一條大異

日本國所提二十一條,足讓中華亡族滅種

世凱知其利害關係

極盡所能挽回國家利益

拖延時機

且把信息透露英美列強

企望國際干涉

諸君且想

設身處地

汝之奈何,如之奈何

二曰“洪憲復辟”

然回思復辟之事

後悔不已,逆流而動

必遭千古唾罵

然諸君且聽我一面之言

時值亂世,國事微末

共和初達,民智未開

外有軍閥割據,內有大臣不掉

世凱雖有報國之志

然則權力不達

吾嘗深夜思之

謀民族發展

唯有權力通達

力求權力通達

唯皇帝一法耳

然時論復辟之事

外界多支持也

外軍閥,如閻錫山者,蔡鍔等

皆持支持態度

北京城內

立憲派與民眾亦高呼復辟

且有洋人古德諾教授

稱唯有世凱進帝位,然則能救亡中華

千言萬言

均不能挽回一時糊塗

終成大錯

歷史之殘酷,存乎一心

順勢者大成

逆勢者悲乎

吾料孫文等必將受百世傾慕

悲乎 悲乎

悠忽遊哉

我身體越發輕盈

只是身邊女子哭聲越來越大

回思我一生之餘,亦並無他戀

只怕後世悠悠之口

世凱作古

這罵名怕是背上千年了


周波波

梁啟超曾這樣說:“任憑你像堯舜那麼聖賢,像秦始皇、明太祖那麼強暴,像曹操、司馬懿那麼狡猾,再要想做中國皇帝,乃永遠沒人答應。” 梁啟超說的這個人就是袁世凱。

袁世凱是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26歲成為駐紮朝鮮交涉通商事務全權代表,是北洋軍閥的鼻祖,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

袁世凱從小喜讀兵書,頗有知兵之名,在李鴻藻、榮祿、恭王、慶王等一幫大佬的保舉下走向了小站――天津東南七十里處的新農鎮,清政府的新軍定武軍歸他開練。當時各方反響熱烈,湘軍大佬劉坤一致賀電:“振刷精神,力圖報稱,以中外之望”;拜把子盛宣懷發來賀電:“為國家賀”;社會名流、文章大家吳汝倫來信:“草野下士,無任翹勤。”

袁世凱小站練軍成功,使小站新軍成為創練新軍的模範樣板,全國各地再度添練新軍,必從小站抽調軍事骨幹擔任教官。正是從他編練的新軍中,走出了3個民國總統(馮國璋、徐世昌、曹錕),6個民國總理、陸軍總長(段祺瑞、王士珍、段芝貴、唐紹儀、張懷芝、靳雲鵬),34個督軍。這不能不說是袁世凱的功勞,也是他創造的一個近代奇蹟。

世人都同情孫中山先生,不知孫中山的幸運正在於他沒有上位;世人都恨袁世凱先生,不知袁世凱的悲劇就在於他的上位。民國初建之時,不但袁世凱的智能條件不夠,一般民眾、革命精英,哪方條件足夠?所以,唐德剛先生才說,當時的客觀歷史註定袁世凱這樣一個邊緣政客“不論前進或後退,都必然是個失敗的悲劇人物”。

袁世凱一生波瀾壯闊,在近代中國佔有重要地位。袁在科舉坎坷、軍旅發跡、政壇騰達的生涯中,幾乎歷經了清末民初所有的重大事件,其開創的北洋系影響了近代中國社會進程。

歷史是複雜的,拋開對袁世凱臉譜化的簡單認識,深入考察袁世凱跌宕起伏的一生,我們就不難發現,其實,袁世凱是一個矛盾的複合體, 不能簡單地用奸是忠來評價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