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爭奪戰烽煙四起,重慶應該強勢出擊

高校爭奪戰烽煙四起,重慶應該強勢出擊

重點高校偏少的重慶能否效仿深圳、青島那樣,出臺引進優質高等教育行動方案,在堅持引入國內外高等院校創新資源的同時,還能與知名院校聯合辦學、在渝設分校區等,對於重慶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及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戰略,提高城市核心競爭力,顯得尤為重要。

1

重慶加快引入知名院校資源

6月12日,重慶市衛生計生委和中國科學院大學(下稱“國科大”)在渝正式簽署協議,宣佈共建“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醫院”。根據協議,重慶市人民醫院將掛牌“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醫院”,成為國科大直屬附屬醫院,同時保留“重慶市人民醫院”名稱,並依託該院建設“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臨床醫學院”。

高校爭奪戰烽煙四起,重慶應該強勢出擊

據悉,國科大是國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以研究生教育為主的科教融合、獨具特色的高等學校,是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成員,入選國家首批“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相比於有望發展成為國內乃至國際知名醫療機構的國科大重慶醫院,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國科大重慶臨床醫學院,對重慶高等教育發展會產生什麼樣的積極影響?

高校爭奪戰烽煙四起,重慶應該強勢出擊

今年4月4日,國科大與重慶市政府聯合宣佈,國科大重慶分院落戶兩江新區水土高新園片區,計劃於2019年開始招生,以研究生教育為主體,逐步達到3000人的辦學規模。

據悉,重慶分院將著眼重慶電子信息、新材料、生命醫學、智能製造、生態環保等優勢產業,打造創新創業型高層次科技人才培養基地。至於上面提到的國科大重慶臨床醫學院,就是重慶國科大重慶學院的重要二級院系。

短短兩個余月時間,國科大就接連與重慶展開合作,這不僅有利於進一步優化重慶高等教育結構,同時也意味著重慶與知名院校的合作開始步入飛速發展期。

眾所周知,近年來,重慶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科技創新工作成效明顯,但科技創新仍有短板。特別是高端平臺較少,如國家級大院大所、重點高校較少,使高端人才的培養和引進較為困難,申報承接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和重大科技工程的能力明顯偏弱等。

與此同時,去年11月13日—14日舉行的重慶市委五屆三次全會,對創新驅動戰略和科教興市戰略提出了專項行動計劃安排。

為了有效彌補重慶創新資源不足,加快西部創新中心建設,同年11月22日,重慶市科委發佈《重慶市與知名院校開展技術創新合作專項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計劃到2020年,重慶將力爭引進國內外100所以上知名高校、科研機構等創新資源以多種模式落戶重慶,最高支持額度達5000萬元。

具體來說,根據重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方案將以智能化為引領,以人工智能為核心,圍繞先進製造、互聯網、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生態環保、現代農業等重點領域,引進國內外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建設一批創新平臺。

值得一提的是,在方案公佈的當天,重慶市與知名院校開展技術創新合作專項行動首批項目簽約在霧都賓館舉行。簽約儀式上,同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吉林大學、中國兵器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與重慶方面簽訂了合作協議。

高校爭奪戰烽煙四起,重慶應該強勢出擊

其中,同濟大學與重慶市科委、重慶兩江新區管委會共建同濟大學重慶研究院,以重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為區域經濟發展轉型提供人才培養、科技支撐、科技成果轉化等有效支撐。

中國兵器科學研究院與重慶理工大學將依託雙方各自資源優勢,圍繞重慶主導產業技術和發展需求,聯合發起組建軍民融合新型高端研發機構。

如果說,去年11月重慶與知名院校的合作還僅僅侷限於研發創新平臺的打造,那麼今年與國科大的兩度攜手,則是重慶在合作辦學領域做出的積極探索,有利於藉此引入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或許更具有深遠的意義。

2

重慶不能缺席高校爭奪戰

放眼國內,與頂尖知名院校合作辦學的城市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深圳。深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先鋒城市,也是中國科技創新中心有著“中國硅谷”的美譽,然而由於歷史原因,高等教育基礎較為薄弱,與自身的發展目標和定位不相稱。

高校爭奪戰烽煙四起,重慶應該強勢出擊

2015年以來,深圳通過合作辦學的模式新引進多家著名高校,正逐漸改變高等教育薄弱的現狀。據統計,截至目前,深圳已引進近20所985、211高校,另外還有6所香港高校。

這還不包括已經和深圳簽署協議的中國科學院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著名高校。按照目前的發展速度,未來中國大多數985高校將落戶深圳,幾乎佔據了中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須知,2005年,深圳高校總量只有5所。

2016年10月,深圳印發了《關於加快高等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要經過10年左右努力,建立國際化開放式創新型高等教育體系,將深圳建設成為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

除了深圳外,青島也不遺餘力地引進優質高等教育資源。2016年初,青島出臺了《關於加快引進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意見》,決定設立100億元高等教育發展基金,明確對引進的國內外優質高等教育機構提供資金、土地等一系列政策支持。

僅2017年上半年,青島市便分別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西北工業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和劍橋大學4所高校簽署合作協議或備忘錄。截至目前,與青島市政府簽約的高校已有30所。

事實上,近年來隨著一大批區域中心城市的快速崛起,原本分佈就不均衡的高校資源現象顯得越來越突出,正因為此,國內眾多二線城市開始參與到“高校爭奪戰”中,以求使其在下一輪城市競爭中保持強大的競爭力。

高校爭奪戰烽煙四起,重慶應該強勢出擊

杭州西湖大學效果圖

比如,杭州正在建設或引進的高校包括:西湖大學、浙江工程師學院、北京大學信息技術高等研究院、清華大學長三角研究院杭州分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杭州創新研究院、奧克蘭大學中國創新研究院、中法航空大學等。

今年3月,杭州市出臺了《關於“名校名院名所”建設的若干意見》。根據規劃,未來10年,杭州將引進建設一批國內外有重要影響力的高水平大學和科研院所。

這些城市現有的高等教育資源與經濟地位存在明顯差距,對於進一步發揮國家經濟中心優勢極為不利。尤其是深圳,作為一線城市以及科創中心,高等教育資源積澱不足成為制約其發展的一個瓶頸。”上海交通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陸銘在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朱晨也表示,已有不少研究證明了高等學校對促進本地經濟發展的正面作用。“相關研究表明,大學所在的城市每吸引一個畢業生留下工作,不但能增加本地勞動力市場中高技能勞動者的佔比,而且會促進本地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引進中外名校,一方面,這些高校自身會吸納大量高水平科研工作者,促進地區的產學研發展;另一方面,這些高校通過高等教育會輸出大量年輕的畢業生,為本地勞動力市場提供穩定的高技能勞動者源泉。”

還有專家指出,引入高校的城市能夠提高形象和綜合競爭力,帶動招商引資,促進經濟產業轉型升級。

重點高校偏少的重慶能否效仿深圳、青島那樣,出臺引進優質高等教育行動方案,在堅持引入國內外高等院校創新資源的同時,還能與知名院校聯合辦學、在渝設分校區等,對於重慶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及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戰略,提高城市核心競爭力,顯得尤為重要。顯然,一所國科大重慶學院不足以改變重慶高等教育發展滯後的現狀。

本文由重慶馬路社(ID:cqmalushe)原創,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