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炯明:失落的联邦主义者!

翻开历史教材和官修史书,对陈炯明的介绍充斥着“背叛革命”“反动军阀”“分裂”这样的标签。在多数人眼中,陈炯明似乎与作乱一方的其他各路军阀并无二致。

还原到当时的历史语境上,这位叱咤风云、争议重重的历史人物,主张联省自治运动,在广东行民治,反对孙中山北伐,力主和平统一中国……在这些关键问题的抉择上,陈炯明都表现出了一个联邦主义者的智识和远见。

陈炯明:失落的联邦主义者!

一声炮响背后

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部下叶举围攻总统府,炮轰孙中山寓所,意在令孙离开广东。这一声炮响的背后,是孙、陈二人对“如何统一中国、如何治理中国”观念的巨大分歧的总爆发。

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主张联络西南军阀与北方军阀中的皖系、奉系军阀,共同应对窃取中央政权的直系军阀。孙中山坚持武力统一中国,他认为中国问题要得以完全解决只能依靠武装革命。陈炯明无法苟同。1921年,孙中山广东演讲,总结护法运动失败后的原因,主张在南方建立一个新政府。陈炯明认为“建立新政府”是给自己树靶子,北方政权必定会以此为借口攻击广东。当时的陈炯明坚信中国未来不可能武力统一。

最终,陈炯明未能说服孙中山。在1921年4月7日召开的非常国会上,表决通过了新政府组织大纲,组织大纲中只规定了总统的选举办法和权限,却无总统任期的限制。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大总统,选举仅用了两个半小时。

1921年6月,被孙中山任命为援桂军总司令的陈炯明开始了第二次粤桂战争。粤军用将近两个月时间就进驻南宁,随后孙中山又敦促陈炯明出兵援鄂,并要求广东政府接济军费400万元。陈炯明以“目前还不是北伐的最佳时间”为由,给孙中山摆出了“现实难题”:粤桂战争花费极大,他想尽一切办法才筹到200万经费。孙中山随后亲自来到南宁,想要劝诫陈炯明,陈炯明依然拒绝北伐。对孙中山的屡屡拒绝,表明了陈炯明反对北伐的真实立场。

不要武装要“文装”

孙中山认为国家治理,地方自治等所有问题的前提必须是国家统一。陈炯明的想法则相反,陈希望首先着眼于地方自治,通过地方自治继而推动国家统一。

孙中山指责陈炯明的这种做法将最终导致中国分裂成许多小国家,并削弱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国家的意识”。而陈则认为,中国若无真共和,也不会有真统一。而共和的关键就是发展民权、实行地方自治。陈炯明对“联省自治”抱有极大热情,这可从他的《建设方略》中窥得一二:“近世以来,国家与人民之关系愈密,则政事愈繁,非如古之循吏可以宽简为治,一切政事皆与人民有直接之利害,不可不使人民自为谋之。若事事受成于中央,与中央愈近,则与人民愈远,不但使人民永处于被动之地位,民治未由养成,中央即有为人民谋幸福之诚意,亦未由实现也。”

所以说,陈炯明炮轰总统府根本是陈孙二人政治理念的冲突带来的某种必然结果。在炮轰之前,陈炯明部下已事先电话通知孙离开。炮轰,更多是一种立场的表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