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縣故事|威縣城南——古城村的跌宕史

威縣城南第什營鎮古城村的跌宕史

威縣故事|威縣城南——古城村的跌宕史

(河北邢臺威縣第什營鄉地圖)

上白城是邢臺市域內的一座古代軍事城邑,《晉書·石勒載記》中記載的“石勒攻乞活李惲於上白”即此。故址在今天威縣城南第什營鄉古城村。

上白城始建年代較為久遠,可追述到春秋時期,當時名叫新築城。《河北省志·建置志》中記載:新築,今威縣南,是齊國所轄城邑之一。因縣南一隅地域狹小,除古城外再無其它帶城的地名,這裡很可能就是齊國的新築城了。

  在以後的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這裡稱作上白城。民國十八年《威縣誌》記載:古城當為上白城故址。關於“上白”一名的來歷,很可能是因為這一帶自古以來地勢低窪、土地鹽鹼,地表時常覆蓋一層白色。《風俗通義》中也說這一帶“其地斥鹵”。以“上白”為名很可能就是這個緣故。

上白城最早出現的確切記載還是在《晉書》當中。西晉建興元年(公元313年),羯人石勒敗殺乞活帥李惲於上白城,還要於此坑殺所有降兵,這就是《晉書·石勒記載》中記載的石勒“攻乞活李惲於上白,斬之,將坑其降卒”。上白城因作為這次戰場而名噪一時,被後人收入各種歷史地名辭典當中。同時可知,上白城在古代確實是一個戰略要地。當時它屬冀州安平國廣宗縣。

  後趙統一北方,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國家。其統治區內原有的區劃亦有所調整。後趙武帝二年(公元317年),曾在這一帶設建興郡,治所在今堡子城(章華堡),轄建始、興德(舊志建德)、臨清等五縣,上白城據《畿輔通志》考應為興德縣縣城所在。

  到了宋金時代,這一帶曾為兩朝對峙的前沿,兵家必爭之地。金朝控制這一帶,在原經城縣(今威縣北部)置洺水縣(治所在今七級鎮古城村),在宗城縣(威縣南部)派兵戍守上白城。但上白城歷經戰亂已殘破不堪,作為軍事城邑很有修復或重建的必要,因此金朝統治者曾徵集民工在原來城址上重建城邑。這就是民國十八年《威縣誌》中記載的:“……上白城故址,金又從而築之也”當時它屬於河北西路洺州宗城縣。

  元朝以後,國家統一,上白城作為軍事城邑的作用大大減小了,以至於後來逐漸湮廢。元末至明朝前期這一帶經歷了幾次兵荒,尤其是“燕王掃北”後,這裡出現了“有田無人種,有路無人走”的景象。永樂年間,郭張劉三姓始祖從山西洪洞縣遷於此,因發現這一座古城邑,遂名古城村。這一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威縣故事|威縣城南——古城村的跌宕史

在今天,古城村西南仍有一處破磚爛瓦堆積而成的土丘,《威縣地名志》說它是“爛磚崗”,村民則稱之為“城角”。城角附近的大片土地地勢明顯較高,這裡很可能就是城區所在了。村民們通常所說的“城溝”、“吊橋”至今仍有部分殘跡。

古城村還有一處古蹟,那就是興國寺。寺院坐落在本村大坑西畔,清咸豐年間曾大修一次。原寺院內有大殿、二殿、廂房等建築。大殿中有彩塑十八羅漢像和彩色壁畫。寺中古柏參天,寺周遍植翠柳,碑刻、石雕、銅鐘、鐵鐘列於院中,環境古雅清幽。只可惜這座古寺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群眾運動”中被搗毀了。銅鐘不翼而飛,鐵鐘於一九五八年被砸毀。大殿也在1966年的地震中倒塌。部分石雕散落在村中,而後來只剩下一尊石佛和兩尊雕琢古樸的石獅,可惜的是,在1997年佛頭被人盜去。2003年石獅亦被人偷走。這些古蹟沒有得到保護實在令人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