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宏觀固收:6月24日降準點評

為進一步推進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2018年7月5日起,下調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根據央行在答記者問中的表述,本次定向降準釋放流動性約7000億元。

1、6月以來,貨幣政策寬鬆程度邊際加大

自2018年年初以來,央行已經屢次加大中長期限流動性的投放,其中包括:1月份的定向降準、一季度的MLF超量續作、PSL投放加大、4月份降準置換MLF、6月份再次超量投放MLF等。進入6月份,央行的多次操作已表現出比前期寬鬆程度邊際上進一步加大,除本次降准以外,MLF超量投放也已經達到4035億;價格方面也未跟隨美聯儲進一步上調公開市場利率。

2、貨幣與監管方向相左,寬貨幣不等同於寬信用

2018年貨幣層面的寬鬆推動金融市場流動性明顯改善,短端利率在年初下行明顯,而與之相對應的是實體流動性異常緊張,社融持續低位,企業層面再融資明顯收緊,當中最為顯著的是影子銀行體系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驟然下降。這種金融松而實體緊的格局較為特殊,信用的收緊的壓力也並非源自於央行貨幣供應一端,主要是來自於監管層面從金融內部去槓桿轉向實體經濟去槓桿。其實從年初至今,不斷放鬆的貨幣與持續高壓的監管政策方向上就一直分歧明顯,在目前的政策組合下,不論是增加信貸額度還是降準支持債轉股項目,都難以對沖影子銀行收縮的缺口,因此本次降準對於“穩增長”“寬信用”的刺激作用相當有限。

3、降準目的仍在於防風險

除央行在答記者問中表述的配合實體經濟去槓桿、債轉股、改善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以外,最為關鍵的一點在於防止去槓桿出現的“債務-通縮”風險。已持續半年的實體經濟去槓桿,對實體經濟極度緊張的融資環境,已經導致金融資產價格出現了明顯下跌,不管是在信用債市場還是股票市場已都有較為明顯的體現,而大量國際經驗顯示去槓桿過程中資產價格的下跌易加劇金融風險,從目前的情況看,去槓桿的方向不會有明顯轉向,同時年內進一步降準也依然為大概率事件。

4、本次降準對於流動性的改善要明顯強於4月份

4月份降準後,資金市場不僅沒有出現寬鬆反而有所收緊,但這並非意味著降準對流動性的改善作用不強。從結構當中看,央行解凍準備金只是影響流動性供給眾多因素的一部分,二季度初降準的背景是4月、5月連續兩個月的財政繳稅高峰,從數量上看兩個月財政一端合計回籠流動性超過萬億,遠超過央行當時降準所釋放的規模,因此當時降準後流動性供給反而是季節性下降的。而6月份這次明顯不同的是,本身降準釋放7000億左右的流動性,同時MLF本月淨投放資金規模也達到4000億以上,而下週還將進入季末財政支出的時點,預計多重因素將推動超儲率顯著上升。

綜合來說,本次降準基本在市場預期之內,而貨幣政策與監管政策相對沖,主旨仍在防風險,實體去槓桿只可能階段性放緩,緊信用的方向不會有根本的改變。這個時點的降準對於流動性的改善遠大於信用擴張的刺激,在央行不跟隨美聯儲加息上調逆回購利率的情況下,我們對短端資金利率中樞下修至2.6%附近,近期以存單為代表的中期流動性利率已見頂,而中長期限流動性的投放加大也將進一步推動資金曲線平坦化。對債券市場來說,利率債和中高等級仍然是更為有利的配置品種,信用風險的爆發是去槓桿的必然結果,除非在路線上宣告結束,否則僅政策的呵護下半年依然難有太明顯的改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