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公岛记忆」水师学堂“小戏楼”

「刘公岛记忆」水师学堂“小戏楼”

学堂小戏楼位于刘公岛西部水师学堂后院内,这里环境幽静,依坡面海,紧靠麻井子船坞,西望不远便是黄岛炮台。该戏楼是刘公岛上两座清代戏楼之一,另一座在龙王庙对面,与岛上其他建筑古迹一样,历经风雨百余年,因地处海岛并且为军事重地而得以保存下来。

「刘公岛记忆」水师学堂“小戏楼”

位于水师学堂后院的戏楼飞檐翘角,气宇盎然

戏楼风格独特,内涵丰富,为水师学堂专用,算的上是官用戏楼。学堂虽然开设时间不长,但却是我国目前唯一有迹可寻的清代海军学校。由于甲午战争的爆发,水师学堂只开办了四年,在四十多名毕业生当中,有不少学生成为了后来民国海军的重要人物。除此之外,该戏楼独有的建筑特色在全国也可以说是独一无二。

「刘公岛记忆」水师学堂“小戏楼”

由西向东看戏楼,演员在前台演戏,后室化妆或休息

从体量上看,水师学堂戏楼比龙王庙戏楼要小不少,但同样气宇盎然,歇山楼顶飞檐翘角,吻兽林立,戏台红漆四柱,阁内画栋雕梁,彩绘有牡丹花卉、梅兰竹菊、事事如意、亭台楼阁等内容,俨然一处五彩小天地。戏台部分高1米有余,后室面积不足10平米,墙上绘有壁画,通常戏班子演员在后室化妆或休息,门外围坐着负责吹拉弹敲的乐队,戏台大部分空间则为演员的演出活动之地。

「刘公岛记忆」水师学堂“小戏楼”

顶阁内画栋雕梁,彩绘有牡丹花卉、梅兰竹菊等内容

与龙王庙戏楼相比,在建筑的装饰风格上也略有不同,其特点主要是体现在后室山墙的墙面装饰上。该戏楼的东西山墙装饰并不对称,西侧面是方形白墙饰面,而东墙面则由青砖砌出拱圈门形墙,看似具有中西合璧的装饰风格。

「刘公岛记忆」水师学堂“小戏楼”

山墙上装饰纹样为“双龙抢珠”和“缠枝花卉”

顶部的圆形装饰也不同:一侧为缠枝花卉纹,一侧则是双龙抢珠纹饰,均以水泥雕涂,虽然称不上精美雕琢,但却显出质朴粗犷的风格,与精美的屋顶彩绘相辅相成,和戏楼屋脊上的瓦兽相映成趣,加上青砖石料的搭配垒砌,使戏台后室山墙形制有序,让戏楼建筑有了完整性和美感。

「刘公岛记忆」水师学堂“小戏楼”

檐下斗拱制作精巧,彩绘繁琐雅致

「刘公岛记忆」水师学堂“小戏楼”

花格门窗,将戏楼分为前台后室,乐队一般依墙而坐

缠枝纹装饰历史源远流长,大约起源于汉代,是传统青花瓷最主要和最具特色的装饰纹样之一,特点是盘曲错节枝茎和丰富饱满的花朵,花朵较大,叶片较小,枝茎呈曲线不断延长,具有吉利、富贵之意;双龙抢珠,是两条龙相对戏玩一颗火珠,也称之为二龙戏珠。龙在民俗中是祥兽,是皇族和高贵的象征,火珠是珍贵的珠宝,民俗中认为双是吉利数字,双龙抢珠寓意权贵、祥瑞。

「刘公岛记忆」水师学堂“小戏楼”

欧式风格的拱圈门形装饰墙面

拱圈门的造型,在刘公岛各炮台很常见,因为这些炮台是北洋海军的洋员德国人汉拿根主持监造,建筑风格均有西方建筑元素,而小戏楼上的装饰门,也给戏楼增添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刘公岛记忆」水师学堂“小戏楼”

威海的清代戏楼现今只能在刘公岛上看到

旧时百姓看戏,主要是借着年节或庙事,集中在戏台或戏楼,请戏班子在此粉墨登场,增加热闹气氛,看大戏就成了威海百姓重要的文化活动。而刘公岛的戏楼又从官方和军队的角度,演绎了民俗民风对人的影响和重要性。过去威海的戏楼很多,大一点的庙宇或村庄都会有,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清代戏楼越来越少,甚至消失,唯有刘公岛上的两座戏楼还保留着,并且经过文保单位修缮和管理保护的非常完好。这些历史遗迹代表了老威海的历史文化,反映着老威海人的精神追求。现今故人已去,景观依在,戏楼建筑成了地地道道的文物,供人参观。站在戏台上,前人热衷的文娱活动,似乎仍然依稀能听到看到,大戏给百姓带来的欢乐,依然可感怀感念。

(文/图 刘巍峰)

「刘公岛记忆」水师学堂“小戏楼”

网上购票

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

可网上购票哦~

刘公岛客运中心地址:

威海市海滨北路101-2号(威海二中老校区北邻)

刘公岛客运中心服务电话:

0631-5287807

爱来刘公岛:wh-lgdgwh

热门活动

1、回复“游船”查看游船时刻表。

2、回复“票价”查看刘公岛常规票价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