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香通鉴」萧何自污名节透露出的古代官场用人悖论

衣赐履按:今天讲萧何。从史书记录来看,萧何简直是宰相的范本,其忠诚、识见、能力,都是当世无双,再参考杨立新的扮相,颜值似乎也还说得过去,可谓“完人”。然而,对这个完人,刘邦却五次三翻加以试探,甚至最后干脆扔大狱里去了,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从萧何身上,来探究一下,古代帝王的用人之道。

前193年,秋季,七月初五,萧何去世。

「酱香通鉴」萧何自污名节透露出的古代官场用人悖论

【这个颜值不行啊!】

衣赐履说:回顾萧何的一生,基本上是忠诚守义的一生,是谦虚谨慎的一生,是鞠躬尽瘁的一生,套用老人家的话说,萧何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他的人生。

萧何是沛县丰邑人,刘邦的亲老乡之一。萧何从小就是学霸级的人物,秦行法制,倡导以吏为师,人民群众都跟着官吏学法,萧何学习能力极强,很年轻时就通晓法律,无人能及,然后,在沛县县令手下谋了个差事,做主吏(辅佐县令的低级官员)。

你要以为萧何只是个会学习的书呆子,那你就错了,他还一名出色的公务人员。秦政府御史到泗水郡督察工作时,发现萧何处理公事有条有理,清楚明白,在郡公务考核中,又是名列第一(可能有点象现在的后备干部)。御史非常看好萧何,打算回咸阳后向上级申请,调萧何到朝里为官,然而,萧何似乎没有什么远大理想,就喜欢在家乡呆着,一再向御史辞谢,才没有被调走。

你要以为萧何只是一个合格的公务员,那你又错了,他还非常善于人际交往。刘邦在当泗水亭长之前,经常惹祸,萧何多次凭着官吏的职权保护他。刘邦当了亭长之后,萧何也经常罩着他。后来,刘邦以官吏的身分到咸阳服役,官员们都奉送他三百钱,唯独萧何送他五百钱。

衣赐履说:萧何恐怕就算是张居正口中的“循吏”,与刘邦的交往,一方面显示出萧何的识人能力(包括后来识韩信),另一方面说明,萧何维系关系的能力也是杠杠的。

刘邦起事后,萧何督办公务。前207年,刘邦入咸阳,手下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府库,分取金帛财物,唯独萧何首先进入秦宫室,将秦朝宰相及御史掌管的法律条文、地理图册、户籍档案等文献资料妥善收藏保管,这些都是刘邦了解天下形势及后来治理天下的宝贵的信息库。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之后,任命萧何为宰相。

衣赐履说:萧何有着无与伦比的政治远见。汉朝能够很快进入轨道,萧何保留的这些资料至关重要。所谓汉袭秦制,大体从此而来。

前205年,刘邦率军出关,与项羽争霸天下,萧何留守关中,辅佐太子,治理大后方。萧何从不越权行事,他制定法令、规章,建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总是先禀报刘邦,得到同意后才施行;如果事情紧急,来不及禀报,有些事就酌情处理,等刘邦回来后及时汇报。萧何在关中管理户籍人口,征集粮草运送给前方军队。刘邦经常被项羽打得找不着北,落荒而逃,部队溃散,全靠萧何征发关中士卒,补充军队的缺额。

「酱香通鉴」萧何自污名节透露出的古代官场用人悖论

【夙夜为公,厕上也不放过,呵呵】

衣赐履说:综上,萧何当得忠诚、干练,有远见、视野宽,然而,刘邦却对他并不甚放心,时常敲打。

前204年,刘邦与项羽对峙于京县、索城之间(河南省荥阳市一带),仗打得艰苦,但刘邦却时不时派遣使者慰劳萧何。有个鲍先生对萧何说,汉王在前线风餐露宿,危机重重,却老是派使者来慰劳您,那是对您不放心啊,我觉得,不如派遣您家族中能打仗的人到前方军营中效力,汉王必定更加信任您。

萧何依计行事,刘邦龙颜大悦

「酱香通鉴」萧何自污名节透露出的古代官场用人悖论

【地道的亲老乡】

前202年,天下一统,刘邦称帝,封赏功臣,萧何位列功臣榜榜首。

前196年,因参与到阳夏侯陈豨(读如希)谋反事中,淮阴侯韩信被吕后诱杀(详见拙文《韩信非死不可,因为他是尝过鲜血的狮子》)。此时,刘邦亲征陈豨尚未回来,听说韩信已死,就派遣使者拜丞相萧何为相国(相国和丞相都大略相当于宰相,相国比丞相地位高一些),加封五千户,并令五百名士卒、一名都尉做相国的卫队。许多人都来祝贺,唯独故秦朝东陵侯召平(召读如邵)表示哀悼。

召平说,相国大人啊,大祸临头啦!

萧何笑了,说,老召啊,我是吓大的吗?

召平说,你不是吓大的,我是。你想啊,皇上统军在外,风吹日晒,既危险又辛劳,而你留守朝中,不用担心战事之险,他反而增加你的封邑,还派五百人的卫队来保护你,这是什么意思啊?

萧何说,什么意思呢?

召平说,这是因为淮阴侯趁皇上不在京城时谋反,皇上对你也有所怀疑了。设置卫队是保护你吗?那是监视你啊!

萧何大惊,说,那怎么办?

召平说,也好办,你直接辞让封赏不受,然后把你的家产拿出来,捐助军队,皇上心里就踏实了。

萧何依计行事,刘邦龙颜大悦。

衣赐履说:此时,英布、彭越还没有反,如果萧何做他们的内应,还真是不好说。如果单纯赏赐萧何五千户,尚可理解,因为,除掉韩信毕竟是萧何的计谋。但加五百人的卫队,则十分古怪。似乎读史至今,还没听说过类似的事情。

前196年,七月,英布反,刘邦再次亲征。前方战事吃紧,刘邦却隔三差五派人回来询问萧相国在做什么。萧何能干什么?不就是在后方安抚百姓、处理政务吗?而且,再次搜罗家产捐助军队。

有个宾客对萧何说,相国大人啊,你就要灭族啦!

饶是萧何脾气好,气也不打一处来,说,我特么是吓大的啊!

宾客说,你不是吓大的,我是。听我说哈,你是当朝相国,功勋第一,你的功还能再加吗?

萧何说,不能了。

宾客说,你当初一入关中就深得民心,至今有十多年了吧?人民群众都说你好。你都这把年纪了,别人都享受人生去了,你老人家还是那么勤勉地做事,你是想干嘛呢?你如此受百姓的爱戴,你想把皇上往哪儿搁?皇上之所以屡次询问你的情况,那是怕你震撼关中。

萧何听罢,也是一震,问了一句刘邦最爱说的话,如之奈何?

宾客说,也没啥,只是不知你舍得钱财,却舍不舍得名声?

萧何说,此话怎讲?

宾客说,皇上担心百姓爱戴你,就是说你的名声太好了,你只需要做点欺男霸女的恶心事儿,把名声搞臭就行了。

萧何说,欺男霸女?有点那个,我做不来。

宾客说,要不这样吧,你搞点强买强卖的事儿,放点高利贷什么的,只要能败坏名声,皇上就会安心。

萧何虽然觉得不爽,但还是依计行事,果然,刘邦又龙颜大悦

衣赐履说:这三次龙颜大悦,得来不易啊。

刘邦灭了英布回来,有老百姓拦路告御状,状告萧何低价强买百姓田地、房屋,数量还很多。刘邦大喜,心说,萧何啊萧何,想不到你也是贪利之人啊!回到宫里,萧何晋见。刘邦笑着说,好你个萧相国,有你这么为人民谋福祉的吗?

说着把老百姓的告状信递给萧何,又说,你自己看着办吧!

谁知萧何看了告状信后,竟然没太当回事儿,话锋一转,对刘邦说,老大,长安一带土地狭窄,而上林苑(皇家花园)中有很多空地,已经废弃荒芜,希望让百姓们进去耕种粮食,收完粮食,留下的禾秆正好可以作为禽兽的饲料。

刘邦大怒,说,萧何!你特么收了奸商们多少钱财,居然为他们要霸占我的上林苑!

说完,让人把萧何关起来,交给廷尉(司法部长)审理。过了几天,王卫尉(皇城保安司令,姓王,名不详)问刘邦,相国犯了什么大罪,陛下把他关起来?

刘邦说,我听说李斯辅佐嬴政的时候,有了成绩归主上,出了差错自己承担。如今萧何这家伙,大量地收受奸商钱财而为他们请求占用我的上林苑,以此向百姓讨好,所以把他铐起来治罪。

卫尉说,为百姓请命,这是宰相的职责,陛下怎么怀疑相国收受商人钱财呢?况且陛下与项羽对阵数年,陈豨、英布反叛时,陛下又亲自带兵前往平叛,当时相国留守关中,他只要动一动脚,那么函谷关以西的地盘就不是陛下的了。萧相国不趁着这个时机为己谋利,现在却贪图商人的钱财,这没道理啊。再说,秦始皇正因为听不到自己的过错而失去天下,李斯分担过错,又哪里值得效法呢?陛下怀疑相国,似乎有些浅薄!

衣赐履说:刘邦本来就是随便捏了个罪名惩罚一下萧何,结果被这个卫尉专门点破,心里十分不爽。

刘邦听了这话,心里这个气啊。不过,还是于当天派人放了萧何。萧何年纪也不小了,一向谦恭谨慎,入见刘邦,赤脚步行谢罪。

刘邦耍起无赖,说,相国大人,算了吧!你是为人民群众才算计我的上林苑,我没有答应,我就是夏桀、商纣那样的恶棍,而你则是贤明的萧相国。我所以把你用镣铐拘禁起来,就是要告诉老百姓,特么的都是我的错。

衣赐履说:大家看到没有,从刘项争霸时起,刘邦就开始敲打萧何,然后萧何不断认错,连着出现三次“萧何依计行事,刘邦龙颜大悦”,这究竟是什么情况?

照理,萧何又忠诚又能干,刘邦完全可以高枕而卧,但为什么总是跟萧何过不去呢?要说萧何功高震主,也不至于,刘邦是马上皇帝,大汉建立之后,平韩王韩信、平陈豨、平英布,都是御驾亲征,萧何再怎么也震不了主啊。要说萧何谋反,在刘项争霸时,这么说还有点道理,但是天下一统之后,韩信、彭越、英布这样能带百万之众的诸侯王都纷纷谢幕,一个文官出身,一仗没打过的萧何,他反个什么劲呢?这样的完美相国,刘邦为什么就跟他过不去呢?

我是百思不得其解。以致昨天卡在这里,公号都没有更新。晚上隐隐约约做了一梦,似乎是刘邦一边喝酒一边骂人,我把大意记录下来。

刘邦独白:我靠!萧何,你特么想干嘛?你是德智体美劳,样样都第一啊!这本来就让人不爽,现在还动不动为老百姓请命。好不容易发现,你小子也与民争利,强取豪夺百姓田产房屋,老子刚高兴了没几分钟,原来又是你小子跟老子耍诡计,还是要为老百姓请命!是可忍孰不可忍!少客气,先关起来再说!特么的还不能杀了你,名声太好,杀了你显得老子真的是夏桀、商纣之流了!特么的杀杀你的威风再说。我靠,还没咋地呢,那个什么卫尉就冒出来了,还特么说你跺跺脚,关中就是你的了,我靠!我看你老小子出来怎么办?如果你跟我叫板,质问我凭什么抓你,老子就再修理你。不成想,你特么就像块海绵,见了面就磕头下跪说自己有罪,你特么什么人啊!罢了罢了,去吧去吧,在你面前,老子就承认是夏桀、商纣吧!靠!赶紧滚!

刘邦这段独白,似乎有点道理。我猜,当一个臣子过于完美,没有瑕疵时,做帝王的恐怕就不大放心了,至少是相当不爽。西汉末年,出了一个王莽,到时我们会讲到他,就是道德真君,一点毛病没有,全天下的人都说他好,结果,这个道德真君夺了汉家天下,把大汉朝拦腰斩去十来年。

刘邦为什么不放心?因为,只要有缺点的臣下,都可以收拾,但萧何这样的完人,想收拾他,

硬是没有抓手

从萧何的遭遇,我们可以发现,古代官场之中有一些非常特殊的用人法则,帝王驾驭臣子,怎么驾驭?就是要找有缺陷的臣子。这些缺陷,我不想收拾你时,就没毛病;我想收拾你时,不但可以要你的命,而且可以夷你三族。也就是说,公开声明的,不是实际用人的标准;实际用人的标准,绝不公开出去。所以,当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标准时,在士人圈子里,仿佛一声惊雷,引起巨大的喧哗和骚动。这种表面与实际的严重分歧,我称之为古代官场用人悖论。

萧何生前购置田地房宅,必定选位于穷乡僻壤的;他主持家政,也从不起建高墙大屋。他说,如果我的后代贤德,就学我的俭朴;如果后代不贤,这些劣房差地也不会被权势之家抢夺。

衣赐履说:这样的人,你能奈何他?

附一个小故事,挺能说明问题。因为没找到出处,请大家自行参详。

「酱香通鉴」萧何自污名节透露出的古代官场用人悖论

【具官论】

宇文泰苏绰问对

北周开国皇帝宇文泰问大臣苏绰,国何以立?

苏绰答,具官(配备官员)。

宇又问,何以具官?

苏绰答,用贪官,反贪官。

宇又问,贪官何以用?

苏绰答,对皇帝而言,最重要的是臣下的忠诚。臣下忠诚,皇帝安心,社会就稳定。无利则臣不忠,官多财寡,奈何?予其权,以权谋财,官必喜。

宇又问,官得其利,寡人何所得?

苏绰答,官之利,乃君权所授。权之所在,利之所在也,是以官必忠。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必须维护你给官员的权力,你的统治不就牢固了吗?没有贪官保护你的皇权,你怎么巩固统治?

宇文泰消化了半天,又问,贪官既用,又罢弃之,何故?

苏绰答,贪官必用,又必弃之,此乃权术之髓也。千古帝王之术就是:用贪官培植死党以结其忠,除贪官以清除异己,杀大贪官以平民愤收买人心,没收贪官财富以充宫用、自用。

之后,苏绰又解释了一下为什么不能用清官。因为清官自认为有道德优越感,做什么事有自己的见解,如果皇帝做的事他不同意,他就会出来叫板,搞得皇帝没脾气。想惩治他吧,还没什么借口,如果杀了他吧,老百姓就会认为皇帝是昏君,所以,不论从哪个方面考虑,都不能用清官。

【图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