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晟與突厥可汗交好,回國向隋文帝獻上一策,使突厥汗國大分裂

我國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長期處於分裂動盪的局面,而此時北方的遊牧民族卻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比較強大的有突厥、吐谷渾、党項和遼東的高麗,他們在中原的北方形成了一股弧形的勢力,並經常對中原侵擾。

尤其是到了北周和北齊時,由於雙方連年交戰,國力衰竭,而為了得到北方最強大的勢力突厥的支持,雙方又都爭相向突厥交好,比如北周每年向突厥獻絹帛十萬段,北齊“亦傾府藏給之”。

長孫晟與突厥可汗交好,回國向隋文帝獻上一策,使突厥汗國大分裂

突厥的可汗也懂得“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好處,為此,曾得意洋洋地說:“但使我在南面的兩個兒孝順,何憂無物邪?“(《周書》卷五十《異域下·突厥傳》)。

開皇元年(581年),北周的隋王楊堅在消滅了內外政敵後,接受周靜帝的禪讓,稱帝建立隋朝,是為隋文帝。

隋文帝為人果決,他認為不可再向突厥示弱,故下詔書說:“從前周、齊抗衡,中原分裂,突厥卻與雙方都有聯繫,玩弄平衡,北周和北齊相互猜忌,都怕突厥偏向對方,所以搜刮百姓而去餵養豺狼。而突厥不但不感恩,反而更加貪婪。本朝應正確處理,不要白白花錢,我們要進攻突厥,打得它再也不敢向南窺測,從此害怕本朝威嚴。”

長孫晟與突厥可汗交好,回國向隋文帝獻上一策,使突厥汗國大分裂

於是,隋文帝改變了以前北周對突厥卑躬屈膝的政策,廢除了每年向突厥進貢的做法。突厥的沙缽略可汗大怒,為此他放出話來,要聯合突厥諸部南侵。

隋文帝自然不敢掉以輕心,他一面下詔修築長城,加強防禦工事,一面調兵遣將,以防突厥的入侵。剛剛建立的隋朝形勢十分緊張。

這時,一位叫長孫晟的大臣給隋文帝上書說:“興兵討伐突厥,時候未到;如果不用兵,又會受到突厥的侵擾,真是兩難啊!所以要籌劃一套好的應對辦法,籌劃不當,百姓就得不得安寧;計謀成功了,則是千秋萬代的福分。”

長孫晟接著又分析了突厥內部的矛盾:“如今突厥有4個可汗:沙缽略、阿波、達頭、處羅侯,雖然沙缽略可汗勢力最強,但其他三個可汗和他並不同心,所以我們只要採取戰國時范雎給秦王提供的‘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的計謀,他們的矛盾就會激化,他們一內鬥,我們就好辦了。”

長孫晟與突厥可汗交好,回國向隋文帝獻上一策,使突厥汗國大分裂

隋文帝讀罷長孫晟的奏章,連連叫好,立即召長孫晟進行面談。長孫晟一面講,一面用手畫出突厥的山川形勢,指出突厥各部的兵力部署情況,隋文帝聽後,讚歎不已。

這個長孫晟為何能對突厥的情況如此瞭解呢?原來,長孫晟以前是北周的官員,他不僅武藝高強,而且才識過人,在579年,突厥迎娶北周的公主時,長孫晟作為送親的副使到過突厥。由於長孫晟相貌堂堂,又善於射箭,因此沙缽略可汗非常喜歡他,特意留他在突厥待了一年,以便讓突厥的貴族子弟向他學習射箭。

有一次,沙缽略和長孫晟外出打獵,看到天上兩隻大雕在爭奪一塊食物,隨行的士兵們爭著用箭射,但雕飛的又高又快,誰也射不中。

長孫晟與突厥可汗交好,回國向隋文帝獻上一策,使突厥汗國大分裂

沙缽略從箭袋取出兩支箭遞給長孫晟,請他出手。長孫晟抽出一支箭,策馬追去,只見他彎弓搭箭,一箭就把兩隻雕都射了下來,沙缽略連聲叫好:“真是神箭!”

這也是成語故事“一箭雙鵰”的來歷。長孫晟射箭的時候能發出一種特殊的聲響,人們驚異地稱作“霹靂”;他騎馬奔馳的時候,又像箭出弦一樣快,一閃而過,因此人們又用“閃電”來形容他策馬飛奔的樣子。突厥人崇尚強者,因此對長孫晟推崇備至。

長孫晟又是一個很有心計的人,他利用和突厥貴族子弟經常出去狩獵的機會,仔細觀察突厥的山水,把地形、江河、道路都默默地記在心裡。同時,也把突厥各部力量的強弱,互相之間的矛盾鬥爭也都瞭解的清清楚楚。

長孫晟與突厥可汗交好,回國向隋文帝獻上一策,使突厥汗國大分裂

長孫晟所說的“遠交”即結交位於今伊犁河上游地區的達頭可汗,“合弱”就是拉攏力量較弱的掌管東部契丹地區的處羅候可汗。“近攻”、“離強”就是專打位於北方的今蒙古哈爾和林地帶的沙缽略可汗。

隨後,隋文帝依長孫晟計策行事,派兵攻打最蠻橫的沙缽略而交好其他幾個可汗。果然,突厥中計,只一年多的功夫,到583年,突厥就正式分裂為東、西兩個汗國。

沙缽略在西突厥和東面的契丹人兩面威脅之下,於開皇四年(584年),向隋文帝上表稱臣。由於東、西突厥勢不兩立,但又勢均力敵,誰也消滅不了誰,於是,又變成了他們雙方向隋朝示好並朝貢。

最後再說一下長孫晟的後代,他的第四子便是唐朝的開國功臣、名相長孫無忌,他的三女兒便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文德皇后。

本文參考文獻:《隋唐簡史》、《新疆兩千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