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歲院士省吃儉用,捐300萬積蓄設博士創新基金

李俊賢,我國火箭推進劑創始人之一、聚氨酯工業奠基人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90歲高齡的他,在今年七一前不久,和夫人丁大雲一起,以兩名普通共產黨員的身份,向所在工作單位黎明化工研究設計院捐出省吃儉用積攢的300萬元,設立博士創新基金和困難幫扶基金。這位老科學家的義舉在感動了無數人的同時,也將他及他一生所摯愛的化工合成事業,帶進了人們視野。

“為國家爭口氣”

說起李俊賢,很多人也許並不熟悉。但談起“兩彈一星”、長征系列火箭、“神舟”系列飛船就會眼前一亮。對這些系統工程來說,如果沒有推進劑,就相當於汽車沒有汽油。李俊賢正是我國火箭推進劑創始人之一。

李俊賢畢業於樂山市國立中央技藝專科學校化工專業。1960年初,組織上抽調32歲的李俊賢到北京化工研究院,加入高能推進劑研製隊伍,從那時起,他便與我國火箭推進劑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一干就是一輩子。

在資料不足、經驗缺乏的情況下,李俊賢和團隊反覆試驗摸索,最終成功研製出特殊燃料偏二甲肼,並遠赴青海籌建黎明化工廠,建設中國第一套製備偏二甲肼裝置。

化工廠在一個山溝裡,條件極為艱苦,吃的是鹽水煮蠶豆、青稞粉,住著乾打壘,睡著大通鋪。最終,他們以“誓將衛星送上天”的豪邁氣概克服重重困難,用一年半時間,完成了裝置的安裝、試車、完善和投產工作。

“那個時候,一般見面不談困難,談什麼呢?大家就是說完成沒有完成啊,主要就是想怎麼樣把國家急需的東西搞出來,都希望越快越好,為國家爭口氣。”如今說起這些,老人家只是一笑而過。

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升空,用的就是李俊賢團隊研製的偏二甲肼。後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及多種型號導彈發射和“神舟”系列飛船升空,使用的也是偏二甲肼。

“要搞就搞世界一流的”

在青海,李俊賢一待就是16年。其間,研製新型魚雷推進劑時,有人建議選擇難度較小的燃料,以保證交貨期。但李俊賢堅持“要搞就搞世界一流的”,最終他帶隊研發的新型燃料按時交付,把我國先進魚雷研製的時間表提前了3年。

1978年,黎明化工研究設計院從青海遷至河南洛陽。當時,“萬能塑料”聚氨酯在國外已經廣泛應用於汽車、建築、家電、傢俱等行業,但在國內卻要依靠進口。時任院長的李俊賢立即組織投入研究,希望未來關鍵技術不受制於人。最終,他們開發出了幾十種技術,填補了國家多項空白,為我國聚氨酯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黎明化工研究設計院首席運營官於文傑說:“李俊賢院士的格局非常大。他講問題的時候,都是講我們要解決國家的問題,不能受制於人。他經常是站在國家的高度,關心國家的急需,希望我們不被別人掣肘、制約。”

李俊賢帶領團隊做出了許多世界一流成果,但在成果申報署名上,他總是把自己的名字勾掉。“工作是大家一起做的,功勞是大家的。”他說。

如今,雖然已是90歲高齡,李俊賢仍舊一如既往堅持工作。每年除了春節休息3天外,其餘時間他幾乎都會來單位,一天至少工作8個小時。有人算了一筆賬,他這些年加班的時間幾乎相當於一個人正常工作20年。

黎明化工研究設計院現任總經理楊茂良動情地說:“甘於奉獻、耐得住寂寞,是李俊賢院士屢獲成功的兩大秘訣,是我們黎明化工研究設計院的傳家寶!”

“培養更多人才是更大的福氣”

李俊賢和夫人丁大雲1959年結婚,已共同走過近60年,生活十分簡樸。他們住在黎明化工研究設計院家屬院一套普通的四居室,每個房間都擺著書櫃。“這些書櫃很有年頭了,是從青海帶過來的,床和縫紉機也是,還在用。”丁大雲指著一張鐵架子床和一臺老式縫紉機笑著說,大家笑稱這裡是“舊傢俱博物館”。

按照黎明化工研究設計院規定,李俊賢外出,可以派車接送。可他為了節儉,到洛陽市內辦事,只要時間允許,總是乘公共汽車。辦公室為他訂閱的報紙,他下班帶回家看後,上班時依然帶回辦公室,以便單位集體回收。

然而,一輛自行車能用幾十年的李俊賢,卻在培養人才和公益上不吝千金。今年初,他以一名共產黨員的名義給黎明化工研究設計院黨委寫信,提出捐贈500萬元支持公司博士科研創新、幫扶公司離退休困難職工。最終,院黨委綜合考慮他的生活和健康需要,在今年6月8日,接受其300萬元捐贈,設立博士創新基金和困難幫扶基金。

“很多人問捐這麼多錢心不心疼?真的不會啊!留下的錢,自己夠花就可以了。錢能夠用來培養更多的人才、幫助更多的困難職工,這更值當。”李俊賢說,“我最關心的是人才,我希望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把我們的事業再往前推一步。”

“和李老接觸多了,心裡有很多感觸。科研最重要的可能不是基礎知識,也不是操作工藝,而是日復一日的堅持,立志做出一些事情,我覺得這種熱情和堅持才是做科研最重要的。”黎明化工研究設計院高級工程師夏宇說。

90歲院士省吃儉用,捐300萬積蓄設博士創新基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