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華陰:「幫村書記」譜寫鄉村振興「新樂章」

市場信息報訊(通訊員 周鷺)2017年以來,華陰市圍繞脫貧攻堅形勢發展和工作需要,積極實踐創新,全面推行“幫村書記”工作制度,選派46名部門“一把手”到貧困村擔任“幫村書記”,強力推動脫貧攻堅,譜寫鄉村振興的“新樂章”。

“幫村書記”開啟鄉村旅遊新徵程

“秦主任前兩天來鵝廠,和我溝通延伸產業鏈,合作社轉型升級的事,還為申請無公害認證跑前跑後,這下我心裡踏實了,有了幫村書記,我這產業發展就有了光明的未來,給貧困戶穩定分紅肯定沒有問題。”被譽為“鵝司令”的華陰市宋峪村殘疾青年邵明明對脫貧產業發展信心滿滿。有了“幫村書記”作靠山,他的鴻豐養鵝合作社,現存欄1萬餘隻,累計出欄5萬餘隻,銷路供不應求,年利潤70餘萬元,吸納16戶貧困戶,年每戶分紅3500元。

宋峪村位於秦嶺山麓,交通不變,地少溝深,但森林覆蓋率高,生態環境保持良好,尤其是野生桃樹滿溝峪。2017年,華陰市旅遊發展委員會主任侯秦順被選派到宋峪村擔任“幫村書記”後,他結合宋峪村山青水秀、民風純樸的實際和旅發委的行業優勢,緊緊抓住華陰發展全域旅遊的契機,堅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積極開發宋峪村桃花谷生態旅遊項目,成立了華陰市宋玉生態旅遊開發有限公司,以“支部+旅遊+公司”的模式,全力推進宋峪村鄉村旅遊發展,打造旅遊扶貧和產業扶貧新亮點,建設鄉村旅遊綠色生態休閒產業村。

年輕的村黨支部書記黨磊說:“宋峪要脫貧,必須解決基礎設施之貧,解決金融之貧,侯書記來了,正好解決了多年來我們不敢想不敢幹的事情。”為進一步加快宋峪桃花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幫村書記”侯秦順向林業、水利、扶貧、移民、財政等相關職能部門爭取項目資金200餘萬,開工建設了景觀慢步道、休息涼亭、景區大門、小型河塘壩、生態農家樂、太陽能路燈等項目,種植桃樹5000餘株,種植山楂、石榴、楊梅、杏樹等果樹3000餘株。後期,該項目將陸續投資1200萬元,建設百果採摘園、特色休閒農莊、天鵝湖、孔雀莊園等生態旅遊項目。桃花谷生態旅遊區,不僅成為宋峪村的“聚寶盆”,還將成為華陰人休閒娛樂的“後花園”。

山鄉鉅變兩三年,詩畫宋峪盡村野,桃花谷生態旅遊產業發展,將給宋峪村帶來鉅變,有了“幫村書記”的幫扶,宋峪村咬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思路,開啟了宋峪鄉村旅遊發展的新徵程。明年的春天,我們將在華山腳下沐春風,覽盡滿谷仙桃照水紅。

陝西華陰:“幫村書記”譜寫鄉村振興“新樂章”

“幫村書記”托起產業發展的新希望

春風十里,薺麥青青。走進華陰市羅敷鎮橋營村,春潮湧動的大棚裡瓜果飄香,農民增收喜笑顏開,處處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這裡的老百姓真正感受到了“幫村書記”幫民富所帶來的實惠。

華陰市財政局局長段寶權到橋營村擔任“幫村書記”後,統籌協調駐村“四支隊伍”,充分整合項目、資金、政策等資源,先後爭取到美麗鄉村建設、灌溉設施、景觀澇池、果蔬冷庫、環棚生產路等15個發展項目,累計投資1000餘萬元,實現村集體產業從無到有的嬗變。鯤鵬種植合作社,流轉土地1000餘畝,建成溫室大棚21座,主要種植水果西紅柿、甜柿子、李子、哈薩克斯坦杏等經濟作物,年收益300萬元,純利潤160萬元。橋營肉羊養殖合作社,2017年出欄1800頭,產值162萬元,純利潤37萬元。並按照短中長三線產業相結合的扶貧思路,在短線產業上以發展林下經濟為主,引導有條件的貧困戶套種丹參、地黃等中藥材,確保當期受益;中線產業上以高效設施大棚為主,重點發展聖女果、水果西紅柿、南瓜、甜瓜等有機果蔬,鞏固脫貧成果;長線產業上重點發展甜柿子、杏李、哈薩克薩塔杏等經濟林果,確保持續增收,從而最大限度提升經濟效益。

說起土地流轉,兩年前的橋營村人還一百個不樂意,而今拿到手的沉甸甸的分紅,臉上笑意融融。面對產業發展帶來的利好,為保證村集體產業可持續發展,“幫村書記”明晰產權管理思路,帶領黨支部探索施行“五股”分配模式,即:發展股、貧困股、扶志股、土地股、公益股。其中發展股:用於村集體經濟還貸、正常運轉、擴大生產,產業發展風險防控;貧困股:實行動態管理,貧困戶每年每戶定額分紅3500元,保障貧困戶受益;扶志股:每年拿出一定數量資金,用於貧困戶考核積分獎勵;土地股:以土地入股為基數,每畝每年500元定額補償,另享分紅利益;公益股:主要用於村內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村民集體福利。“五股”分配模式,既保障了農民的財產權益,又保障了鄉村可持續發展。2015年底,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1.1萬元,2017年底,增至1.3萬元,3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穩步脫貧。今年,橋營村將集中改造全村汙水處理系統,建成村級文化廣場兩個,彩繪文化牆2000餘平米,實現了全村硬化、亮化、綠化、美化、監控網絡全覆蓋,人居環境逐步改善,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得到大大提升。

陝西華陰:“幫村書記”譜寫鄉村振興“新樂章”

“幫村書記”帶來脫貧致富的新氣象

“脫貧是我們的底線,致富才是我們的目標,幫村書記幫民富,既要兜住底線,更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帶領群眾奔小康。”槐芽村的“幫村書記”詹盛毅這樣說。

2017年,華陰市民政局局長詹盛毅被組織選派為槐芽村的“幫村書記”,為了幫槐芽村尋找適合的脫貧產業,他三上西安、楊凌、大荔等地考察調研,專門邀請陝西省林業廳、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專家、教授對槐芽村的土壤氣候進行考察和採樣分析,確定了冬棗產業發展思路,繪就槐芽村產業發展藍圖。為解決村“兩委”幹部發展產業底氣不足、信心不夠的問題,他又親自帶領村“四支力量”到大荔學習冬棗栽培管理技術,扶起了村幹部和村民脫貧的信心和勇氣,讓村民看到產業發展希望。2017年,槐芽村以黨支部為核心,以發展專業合作社為切入點,按照“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註冊了華陰市明佳冬棗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100餘畝,投資270萬元,建成日光溫室大棚29座,種植冬棗11600棵,建成哈密瓜大棚3座10畝。現在的槐芽村一幅豐收在望的景象,5月下旬,10畝哈密瓜上市,6月中旬,29棚冬棗上市,而且全部實現了“訂單銷售”。“光哈密瓜就可實現淨利潤10萬元,冬棗預計淨利潤收入150萬元。”槐芽村村馬少為高興地合不攏嘴。看著長勢喜人、收穫在望的成片大棚,槐芽村黨支部書記馬成利說:“這溫室溫度很高,詹局長每週都能來一次,親自指導冬棗和哈密瓜的栽培種植。現在,我們村的廣電網絡、電視都通了,也是幫村書記協調爭取來的。”

鄉村振興必須文化同步、文明同行。去年以來,“幫村書記”詹盛毅利用民政行業優勢,組織社工進村有針對性地宣講黨的十九大對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讓黨的十九大精神在槐芽落地生根。為豐富百姓精神文化生活,給全村285戶農戶通上廣電網絡,還建立了全市第一個愛心超市,扶起貧困戶脫貧的志氣,激發他們的內生動力。現在的槐芽村,不僅讓本村群眾嚐到了發展產業的甜頭,也讓周邊村落看到了產業興旺的希望。未來的槐芽村,將傾力打造集日光溫室大棚冬棗基地、現代科技農業觀光園、餐飲娛樂園、採摘園和育苗基地為一體的高科技農業園區。

陝西華陰:“幫村書記”譜寫鄉村振興“新樂章”

又聞古樹槐花香,老樹新枝披淡妝,槐芽村的千年古樹守望著一方沃土,見證著村莊的蓬勃發展,“幫村書記”的到來為這個村莊帶來了發展的新氣象,為鄉村謀了發展,為百姓謀了福祉。

2017年以來,華陰市46名“幫村書記”團結帶領脫貧攻堅“四支隊伍”,將抓黨建這個最大政績和脫貧攻堅這個最大任務緊緊扭在一起,把責任牢牢扛在肩上,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幫助貧困村發展脫貧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在他們的帶動下,全市46個貧困村共建成幫扶發展項目130餘個,幫扶基地20餘個,為脫貧攻堅譜寫了新的樂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