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點談:你真的懂我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當有一個富翁說:“先定一個能達到的小目標,比如我先掙它1個億。”

作為老百姓的我,我不禁要問:我的人生註定是要失敗了嗎?

後來我也想清楚了,這一個億並不是我的目標。

我的目標只是:家庭和和睦睦,家人健健康康。

所以,對我來說,我的成功不需要一個億。

自這之後,我對自己說:我是否取得成功?只有我自己知道。

所以我想對任何人說:請別用你的成功標準來判斷我!謝謝!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三省吾身”指的是我做的對與錯,成與敗,只有我自己最清楚,也只有我自己最有發言權。“忠”指的是盡心盡力的意思。“信”是誠信,言而有信的意思。“傳”是教學的意思。“習”是不斷學習、實踐、研究的意思。

至於整個句子的字面意思,我想大家都懂得,就不做解釋了。在進入所要談的話題之前,先問個大家一個問題:如何看待紅軍長征的勝、敗?

先從國民黨的角度來看,我想大部分人都會認為紅軍是失敗的。

但是從共產黨的角度來看,紅軍是勝利的。因為長征使紅軍活了下來。

那到底是勝是敗?

從戰爭學的角度來說:戰爭只是為了存亡,也就是說“活著就是勝利”。孫子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從歷史的結果來看:最後共產黨的確勝了。

基於以上的觀點來看,我的結論是:事情是對是錯,是成是敗,真的只有自己最清楚,外人給的標準不能作為結論。

看到這裡,也就不難明白曾子“三省吾身”的話外之意就是:只有我自己最清楚成功與失敗?因為只有我自己清楚是否問心無愧,是否盡力,是否違反道義,是否誠實……

其實,不但人與人之間的成敗標準不同,不同的事情的成敗標準也是不相同的。就如父子之間講孝,而不能講悌;兄弟講究悌,不能講孝。因為孝帶有敬意、尊敬的意思,帶有長輩與晚輩兩個不同的身份的意思。而悌講的是同輩之間,是平等的,可以自由交流的。所以父子用哥倆好來處理,你覺得你父親會不會生氣?父親生氣了,就是不孝,那事情也就是敗了。如果兄弟之間,你變成尊敬,你覺得兄弟感情是不是顯得很生分,不親切。生分、不親切,這也是失敗。所以說,對於不同的事物,判斷成功、失敗標準的標準是不能相同的。

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就是針對不同事物提出來的。讀到這“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的言外之意也就不難理解了。“忠”、“信”、“習”就是判斷不同事物成敗的標準。

再把曾子整句話合起來解釋就是:我是否盡心盡力?我是否講誠信?我有沒有把最好的學術、理論教給學生?這一切只有我自己知道。因為我知道,所以我知道我的人生是否充實?是否成功?是否問心無愧?

不管怎麼說,確立屬於自己的標準,這一點真的很重要。因為標準可以變成理想,變成方向,變成道路,變成原則、變成精神信仰……進而產生方法,產生辦法,產生路線、產生規矩……。

再拿紅軍長征例子來說。如果懂得戰爭的核心本質是:存亡。

作為長征領導人就不難想出“戰略轉移”這個方法。因為活著就是戰爭的目標,而繼續留在江西必死無疑。所以不難產生“戰略轉移”這一偉大構想。而有了“戰略轉移”這一偉大的構想,就不難想出更具體的落實的辦法。

不過,話說回來,“戰略轉移”這四個字看似簡單,其實也不是簡單。因為要做出這個判斷,如果不諳兵法“存亡”就是“活著”的真意,是很難想出“戰略轉移”這一方法的。而沒有了這一方法,就更別提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這些具體的事情了。

所以,朋友們!真的要好好想想自己的標準了!

因為有了標準,我們才能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才會有詩與遠方,而不是苟且的活著!

不過,不管多少目標、標準,說起來只有一個標準——就是“良知”。我想大部分的人的人生都只是:

為了自己,為了父母妻兒,為了親朋好友,為了自己所關心的人,為了這個國家,為了……這些人你愛的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王陽明說過:“千事萬事只是良知這一事”。

良知這一事,讓我明白了父母的愛,所以我要孝順父母;良知這一事,讓我明白了生命的可貴,所以讓我明白了,戰爭只是為了活著,能好好活著,最好不要輕啟戰端;良知這一事,讓我明白了消費者需要好的產品,所以我營銷的方法就是保質保量;良知這一事……

三點談:你真的懂我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