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 清明食俗「蒿谷蕾」有誰還認識?


在中原這片土地上,清明食白蒿距今已有上千年了,是伴著古代中原清明踏青之俗形成的一種傳統美食。春天到了,大地復甦,萬物生長,蜇伏了一冬的人們也就紛紛出動,去感受春天的氣息。清明前後,更是到了吃野菜的好季節,白蒿、薺菜、蒲公英、苜蓿等各式野菜爭先恐後從地下鑽出來,遍佈田野。

一家老小出動,踏青郊遊,採點青色回來也是自然。清明野菜品種繁多,而在我們農村當地最有特色最具儀式感最能養生的清明美食,非"蒿谷蕾"莫屬了。

做"蒿谷蕾"的主要食材是白蒿,白蒿是開春後最先泛綠的一種野菜,田埂地頭、溝渠河畔、道路兩旁,到處都有它的影子。

小時候常聽村裡老人說:"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拔來當柴燒"。意思是說,三月的茵陳才有藥用價值,也就能吃半個月光景;待到四月,萬物蔥綠,葉子長得很粗很大,有了很硬的梗,白蒿就變了味道,不好採也不好吃了;待到五月,硬梗就變成杆子,更沒有食用價值,所以只好拔來當柴燒了。

南方清明是把蒿草做成青團吃,我們這裡則是將其拌成"蒿谷蕾"來吃。看來不管南方北方,蒿都是一種清明草。因為青色寓意著生機,所以春季食物當以青為主色,蒿草又先諸草發生,自然就成了春日人們比較青睞的一種食材了。《詩經》中"呦呦鹿鳴,食野之蒿"說的就是蒿草,因屠呦呦研發青蒿素獲諾貝爾醫學獎更是熟為人知。白蒿食用,青蒿入藥,不起眼的蒿草竟蘊涵著治病救人的魔力,賜予人類妙手回春的靈感。


清明上墳祭祖後,在回家的路上,人們都會於山間田野採上點剛剛冒出頭的嫩白蒿,拌上小麥粉,上籠蒸熟,做成"蒿谷蕾",或炒或拌。

或者燒張白蒿雞蛋餅,嚐個鮮解個饞正是時候。晉朝陸璣在《詩疏》就寫到︰"凡艾白色為皤蒿。今白蒿先諸草發生,香美可食,生蒸皆宜。"還記得小時候,大人小孩拿上鐮刀,去房前屋後麥地挖野菜的情景。蹲在地上,用鐮刀輕輕割,用小手輕輕揪,抖抖土,放到籃子裡,走完大片麥地田埂採下一大把,趕緊拿回家,擇洗乾淨,催著母親快點蒸,蒸得快熟時冒出的香氣直鑽鼻孔吸入胃裡,再傳到舌尖,等不到吃嘴角的口水就流出來了。

清明前後,人們在掃墓祭祖,感恩祖輩、懷念先人、寄託哀思的時候,這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白蒿,從默默抽牙,到一團一簇,贈人美味,防病治病,年年歲歲再生,生命輪迴不息。上天把自然的饋贈,護佑,化作這株小小的蒿草、親近自然、催生歡笑。所以在這個祭奠先人,啟迪後人的特殊節日裡,白蒿的品質與清明的寓意完美結合而製作的"蒿谷蕾",不僅成了當地百姓清明最有特色的節令美食,更成為了一一種符號,一種思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