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的大清爲什麼會亡了呢?亡於列強入侵還是割地賠款?

大清亡於什麼?歷來有不同的發聲,有人說,一個朝代的滅亡是必然的,大清也不例外;有人說,大清亡於專制制度的沒落,中央集權的瓦解;也有人說,大清亡於列強入侵、割地賠款……

種種說法,不一而足。真實原因是什麼呢?答案肯定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多樣的,也是比較綜合的。其實,關於大清的滅亡,也有一種觀點認為,這與清代的皇子教育制度有關。

相比於明代,清代皇帝的個人素質高出許多:不論是雄才大略的康雍乾,還是平庸無為的嘉道鹹,其勤勉都有目共睹。

他們按時上朝,批閱大小奏摺,事必親為,甚至還有很高的科學和藝術造詣。清代宮廷也沒有出現為人詬病的宦官擅政、外戚專權的情況。

朕的大清為什麼會亡了呢?亡於列強入侵還是割地賠款?

▍雍正在清代諸帝中以工作狂著稱,但仍有閒情雅緻指導陶瓷燒造。圖為清雍正瓷胎琺琅赫墨彩山水碗。

然而到了同光時期,我們再難見「九子奪嫡」那種皇子精英爭相耀眼的狀況,就連宗室分支的滿洲貴族政治素質也是直線下降,以至於袁世凱逼宮時,太后只能靠哭訴孤兒寡母來博取同情。

為什麼清代皇帝和宗室貴族的個人素質會有如此大的波動?

教育第一

相比於前代,清朝皇子普遍受到過更好的教育。除了清代皇室子弟深度參與政務、需要文化知識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清朝在康熙以後確立了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秘密建儲制度。

清朝開國後,政治規制相對簡單,皇子宗室直接參與軍國大事,又缺乏中原嫡長子繼承製的傳統,故而常常出現諸子內鬥的狀況。

太祖的四大貝勒無不驍勇善戰,然而皇太極即位後即以罪先後削去阿敏、莽古爾泰和代善的貝勒名號,阿敏和莽古爾泰更是因此喪命。

太宗去世後,皇弟多爾袞和皇子豪格又明爭暗鬥,終以多爾袞勝出。康熙朝後期兩度廢立太子,更引發諸子奪嫡的政局亂像。

朕的大清為什麼會亡了呢?亡於列強入侵還是割地賠款?

▍左起依次四阿哥胤禛(雍正)、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四阿哥胤禵

康熙晚年最終以秘密立儲方式傳位皇四子胤禛,雍正即位後以此為定製。

這種獨特的繼承製度,深刻地影響了皇族的教育。

在嫡長子繼承的情況下,前朝皇室通常只用心培養太子一人,刻意忽視其餘皇室子孫,以示名分區別,防止宗室王公爭位。

萬一由於特殊情形而不得不更換太子,新冊封的太子往往並未受過充分的教育。

而在秘密建儲制度下,皇室通常並不公開宣佈哪位皇子會成為下一任皇帝,因此「太子」這個概念不復存在。

秘密建儲最初的用意,顯然是避免皇子們爭奪皇位而引起禍亂,但同時也有附帶的好處:每個皇子都被看作潛在的接班人,不分高低一律進入上書房讀書,在良師的指導下被精心培養。

為此,清代設立了較為完備的皇子教育制度。

清代皇子的教育場所是上書房,初設時位於西華門內的南薰殿,雍正時期移至乾清門內東側南廡,共五間,內有三層,空間廣闊,能容納數十位皇子皇孫讀書學習。

朕的大清為什麼會亡了呢?亡於列強入侵還是割地賠款?

▍電視劇中的上書房

上書房內藏有百餘種、萬餘冊圖書可供皇子和師傅們使用。除了《四書》《五經》等基礎讀物,還包括《朱子全書》《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等學術著作,以及《皇朝開國方略》《八旗通志》等本朝政書。

皇子們經過數年至數十年的刻苦學習,不僅能夠具備經史文藝素養,也可培養治國才幹。

既然清代的皇子教育制度遠比前代更加周密,那麼在這樣的制度環境下,他們的讀書生活究竟是什麼樣子呢?

學海無涯苦作舟

清朝皇子的學習強度,是今人難以想象的:不僅有雙語乃至三語教學,而且上課時間極為嚴格。

清代皇子通常六歲即入上書房讀書開蒙,他們要學習的內容包括漢文、滿蒙文和騎射。其漢文師傅通常從翰林出身、文史優贍的京官大員中選用,滿蒙文和騎射師傅則由滿蒙臣僚中專業嫻熟者充任。

朕的大清為什麼會亡了呢?亡於列強入侵還是割地賠款?

▍清代滿漢雙語教材

皇子們的學習任務十分艱鉅,乾隆朝曾在軍機處行走的學者趙翼,值班時親眼目睹皇子們入書房上課的情形:「餘內直時,屆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時都院百官未有至者,惟內府蘇拉往來。黑暗中殘睡未醒,時復依柱假寐,然已隱隱望見有白紗燈一點入隆宗門,則皇子進書房也。」

這就是說,上書房的「學生」們寅時(凌晨 3-5 點)到書房早讀,他們的師傅卯時(早上 5-7 點)到來,正式開始上課,午時(上午 11 時-下午 1 時)放學,但放學後仍可在此讀書。

趙翼對此感慨道,「天家」皇子經過嚴格的滿漢教育,不但熟諳文武,中國歷史的治亂修平之道也是瞭然於胸。

當然,皇家的教育制度雖然嚴格,執行起來也有相當困難。

由於上書房的「總師傅」往往年歲太大,不堪繁重工作,往往只能掛名而不常到;其他各位皇子的師傅,被授予「上書房行走」的頭銜時,原來的職務也並不取消,有些人還身兼軍機大臣、大學士、各部尚書侍郎等要職,因此也難以天天到上書房工作。

朕的大清為什麼會亡了呢?亡於列強入侵還是割地賠款?

▍乾隆五十四年二月三十日至三月初六日,整整七天的時間裡,上書房居然沒有一位師傅上班。得知此事的乾隆帝大怒,他認為現在師傅內多是閣學翰林,「事務清簡」,兼顧兩邊並不費力,於是將這些師傅們「交部嚴議」。最後,年邁的嵇璜和兼任軍機大臣的王傑得以從寬處理,劉墉以下十餘位師傅以曠職被降級,兩位滿洲師傅則被處以杖刑。圖為劉墉。

由於每位皇子都有專門的師傅負責教育,師「生」之間也形成了密切的政治關係:皇子們希望在皇位爭奪戰中得到有力的援助,對師傅相當尊敬,言聽計從。師傅們也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成為下一任皇帝,為「學生」的學問和前途盡職盡責,費盡心血。

據說,咸豐帝之所以能夠登基,就是出自他師傅杜受田的權謀運作。而咸豐帝感恩戴德,投桃報李,讓杜受田享受最高級別的優待,咸豐朝唯有他一人獲得最高的諡號——文正。

朕的大清為什麼會亡了呢?亡於列強入侵還是割地賠款?

▍咸豐像與杜受田像

綜合而言,上書房對清代皇族子弟的培養相當成功,清代皇帝除幼年登基者外,都曾就讀於上書房。他們的文化和行政素養相當出色,手握大權時能夠乾綱獨斷,將國家事務運作得井井有條。

出身皇子皇孫的親王、郡王、貝勒等,往往也曾經過上書房的精心培養,人才輩出,有些傑出者成為皇帝的重要幫手。

少子化的悲劇

然而,就在近代中國面臨嚴重危機的關鍵時刻,本來運行良好的上書房制度也突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晚清的皇子實在太少了。

咸豐帝僅一子(即同治帝載淳),其後的同治、光緒、宣統均無子女。晚清在咸豐以後長達 60 年的時間裡竟不存在一個皇子。清朝立國以來過分依賴皇帝和親王的中央政治體制,此時面臨巨大的隱形危機。

從同治即位到光緒帝戊戌變法前,軍機處、總理衙門等中樞權力機構由咸豐帝的幾個兄弟——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惇親王奕誴——掌握。

上述諸王均系道光帝之子,都有入上書房讀書的經歷,才識可靠,其中恭親王奕訢更是素著賢名。他們與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洋務領袖和衷共濟,共同領導了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在史稱「同光中興」的這段時期功不可沒。

朕的大清為什麼會亡了呢?亡於列強入侵還是割地賠款?

▍恭親王奕訢,人稱「鬼子六」,曾是咸豐帝有力的皇位競爭者。咸豐五年他因皇帝含混答應冊封生母康慈太妃為皇太后而私自發旨,被咸豐罷值軍機,勒令回上書房讀書。

然而隨著上述諸王的衰老和逝世,主管軍機處、總理衙門、內閣的幾位王公——端郡王載漪、莊親王載勳、輔國公載瀾、慶親王奕劻——他們的身份並非皇子,而是近支宗室王公,或遠支世襲罔替的所謂「鐵帽子王」,因此並無資格入宮就學。

他們從小在王府長大,在學業上無人督促,這樣的經歷令他們的才能和見識較之前輩王公大為遜色。載漪、載勳、載瀾不學無術,見識短淺,迷信義和團所謂「神功」並因此誤國;奕劻與其子載振貪腐墮落,醜聞迭出,大失民心。

朕的大清為什麼會亡了呢?亡於列強入侵還是割地賠款?

▍端郡王、慶親王像

上書房的最後一位學生——光緒時期被稱為「大阿哥」的溥儁,是端郡王載漪之子。他雖非皇子,但在戊戌政變後被慈禧視為光緒帝的接替者入宮培養。

可惜的是,他與載漪信任義和團,儼然成為拳民領袖。在八國聯軍侵華時期,載漪和溥儁被視為禍首,驅逐出宮。從此,上書房形同虛設。

1906 年,慈禧與重臣意識到宗室子弟不學無術的問題會成為未來的大患,於是成立「貴胄學堂」令王公大臣子弟就學。然而此時清朝的國祚已只剩五年,並不足以培養一個可靠的統治核心。

朕的大清為什麼會亡了呢?亡於列強入侵還是割地賠款?

▍貴胄學堂

最終,清朝還是亡在了能力有限的攝政王載灃手裡。最終遭遇崩盤的載灃「皇族內閣」,沒有一人在上書房接受過教育。

朕的大清為什麼會亡了呢?亡於列強入侵還是割地賠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