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文化的心理学解读

面子文化的心理学解读

文 / 杨靖

面子文化并非中国独有,西西里、中东的荣誉谋杀、日本的切腹其实都是面子文化的表现。面子文化的核心是自尊问题。

自尊水平主要涉及到自我评价和外界评价。

自我评价,一般涵盖个体需求的满足状况、自我效能感,对外竞争中所处位置。

外界评价,主要包括被尊重程度,受欢迎程度,是否被接纳或排斥。

关于面子文化盛行于否我的分析是:

经济发展水平长期相对落后,居民多数处于贫困状态,且有明显的贫富差距的地区,面子文化盛行。

经济发展水平长期较为发达,居民多数已经免于物质匮乏状态,甚至多数人进入相对富庶生活状态的地区,面子文化相对弱化。近几十年日本年轻人越来越宅,越来越接受“下流”状态,越来越缺乏老一辈口中的“羞耻感”就这个规律的具体表现。

面子文化的心理学解读

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结论是:穷人更敏感、更在意外界评价。富人相对不敏感,更在意自我感受。换句话说,穷人更在意面子,更会因此产生消极情绪。

面子文化的从属者不仅关注自己的需求满足情况,更在意外界评价,更希望在对比中处于优势地位,更惯于将利益之争上升为荣誉之争,更容易感受到被冒犯、被羞辱,因此更容易焦虑抑郁愤怒,由此展开非理智的对峙竞争与消耗。

面子文化盛行的地区,居民的性格普遍性相对更加刚烈,具有更顽固的对抗性思维,也会感受到更多的生存压力,在人际交往中形成了更多包含着道德正义的细节性规则,也即所谓“讲究”。例如酒席的座次,菜式,着装,发言的顺序与内容等几乎都不仅仅是其本身,更是道德正义的体现。若与人们约定俗成的社会想象系统不一致,就容易被认为是被轻怠,不给面子。

事实上让人痛苦的不是欲望而是攀比,攀比让人永远处于竞争状态而不知足。攀比与人的竞争本能有关,攀比不只引起嫉妒与敌意,更能激励人充满斗志前行。

然而,攀比真正带来问题的时刻是攀比失控之时。所谓失控就是脱离实际的设定攀比对象与攀比范围,所以选择攀比对象很重要。攀比对象应该是与自己条件相若,出身类似的人。

毕竟不同阶层或者家庭出身的人在竞争中天然不平等。而攀比范围的设定也很重要,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各自擅长的领域不同,若想在所有领域全方位超越所有的攀比对象只会自寻烦恼,陷入拥有不能自我肯定的痛苦状态。

面子文化的心理学解读

所以想要有面子,又不受困于面子文化,简单的做法就是:远离面子文化盛行的的大环境,设定好符合实际的发展目标与具体需求,不断地通过实际行动去满足它。

需要不断的参与社会竞争,尽量不要让自己被社会淘汰,既要跟自己比、知足常乐,也要跟外界比,步步为营。如此,有效利用攀比之心为己所用,又避免成为迷途的羔羊。

愿我们皆能如此!

面子文化的心理学解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