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北篇):邯鄲響堂山石窟


響堂山石窟,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鼓山,分為南北兩窟。南響堂在鼓山南麓,滏陽河北岸的臨水鎮紙坊村西北,北響堂在和村東的鼓山天鼓峰西坡,兩地相距約15公里。響堂山石窟是河北省現已發現的最大的石窟。1961年被列入國務院第一批公佈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世紀中期,北齊文宣帝高洋命人開鑿響堂山石窟。現存9個窟,以其中的南、中、北三大窟最為壯觀。

響堂山位於北齊都城鄴的附近,並處在鄴城和高家的權利基地晉城之間的交通要道之上。北齊一直被認為是一個政治動盪而戰事連連的朝代,然而這個短暫的王朝卻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達到了藝術的高峰。

石窟與其內容可以被分為三個主要部分:石窟建築、 石窟造像與佈局和石窟刻經。從建築構造上講,這些石窟是根據一層或兩層的穹頂式 “窣堵坡” 而設計的。“窣堵坡” 是一種來自印度的用於埋葬佛舍利子的冢類建築。在數個世紀的過程當中,隨著佛教在亞洲的廣泛傳播,這種建築也演變成了各種各樣不同的形式。

窟內的主像多為設在中心柱上或洞窟石壁上的佛教造像。按其內部結構劃分,響堂山石窟主要可以被分為兩種:一種是中心柱石窟,另一種為三壁三龕石窟。主像由中間的佛像以及旁邊二、四或六名侍從所組成,侍從立像中包括菩薩,弟子和辟支佛 (緣覺)像。雖然在結構上這些神像多和後面的窟壁山體連在一起,但卻能體現出十分立體的效果。其中有一些石像原本是獨立雕刻的,之後被設置在佛龕上的蓮座和坐檯上面。


附屬神像,比如飛天伎樂、禮拜僧人、獅子、天王力士等,則以浮雕形式被刻畫出來。這些神像位於供臺前、窟頂與窟壁上以及洞窟入口處的崖面上等。除此之外,窟內還有支撐立柱的神獸、供養人像、天界景象以及佛傳圖像,此外還有許多浮雕形式的蓮花、寶珠、香爐、千佛形象。能夠進一步體現石窟圖像豐富性的還包括造像背光、石柱、甬道上的許多裝飾性的浮火焰和穿插的忍冬花紋雲紋圖案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