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家長羣變「馬屁羣」,家長在微信羣里有必要那麼「有禮貌」嗎

這個問題終於被拿出來公開討論了,長久以來一直覺得如鯁在喉,今天終於可以一吐為快了。

家長群自誕生不久很快就演變為"馬屁群"的這種現象,相信有很多家長內心也是牴觸的。但是每當看到別的家長爭先恐後紛紛拍馬的時候,或者又會立刻動搖,生怕自己拍的晚了,孩子在學校受到不公對待。有時候老師在群裡隨便說一句話,比如補充一項作業內容,家長們也非得排著隊一個一個地回覆“收到”。我一直在想,這收到兩個字到底有什麼意義呢?難道沒有回覆的家長就代表沒收到通知?如果基於這種邏輯,老師又要不要去統計哪些家長回覆了,哪些家長沒回復呢?

微信家長群變“馬屁群”,家長在微信群裡有必要那麼“有禮貌”嗎

實際上老師一天工作也挺忙碌,哪有那麼多時間去關心你回覆的那兩個字呢。除非有特別重要的事項,比如老師為了免責起見可能會要求看到通知的家長進行回覆。這時家長的回覆可以視作看到這個通知內容的憑證,可能老師還會截屏留存。這種情況下自然另論,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就好了。千萬不要為了刷存在感別出心裁去回覆一個新花樣。比如,老師要求收到的家長回個“1”,你非要回一個“知道了,老師您辛苦了”,那其實只會讓別人覺得你特別另類,覺得你特別不守規矩。

我這個人平時做什麼事都特別專注,特別不希望被家長群裡這些沒完沒了、毫無意義的“拍馬”回覆或是“收到”回覆打擾。無奈你又不能設置“免打擾”模式,萬一什麼時候老師發個緊急通知呢。不關消息通知,又讓自己煩到不行。今天可以在這裡訴訴苦,真的不錯。

記得有一次,兒子正好在我身邊,看到我手機上家長群裡一個個跳出來的“收到”字樣,不解地問我:“爸爸,你怎麼不回覆收到呢?”我說:“爸爸不想回,爸爸覺得這樣的回覆好無聊,沒有任何意義”。兒子卻一臉緊張地問:“那老師要是批評我怎麼辦?”我當時有一點點吃驚,明明這就是一種不正之風,可是在這歪風的潛移默化之下,連一個四年級的孩子都覺得是理所應當的了。

我有點兒忍無可忍,正視著兒子說“爸爸覺得做人要有氣節,這樣的回覆對很多家長而言,明明是違背內心意願的,卻為了迎合這種主流意識硬去回覆。這麼做是不是在一件小小的事上就失了骨氣呢? 另外,如果老師真的因為這個批評你,那也不是我們的錯,是老師被大家這些不好的習慣誤導了,男子漢要勇於面對困難,不要做一個輕易就折腰的人。”所幸兒子像是聽懂了,居然重重地點了點頭。

其實,對於微信群裡的社交禮儀,有很多人都不當一回事,並且在理解上也有偏差,就比如在別人的群裡肆意轉發雞湯、廣告,在家長群裡媚態百出、拍馬溜鬚。如果大家能夠統一認識、端正思想,知道什麼行為是對別人真正的尊重,該私聊的時候私聊,該沉默的時候沉默,那麼今後那些有違微信群社交禮儀標準的行為一定會自慚形穢的。感謝這個問題的提出者,給了大家一個發表意見、討論微信群社交禮儀標準的機會。希望大家都能暢所欲言,早日把這個標準明確、樹立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