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太极图与陈抟太极图的异同

宋朝以前的太极图什么样子的?

《太极图》是宋朝道士陈抟所传出。陈抟是五代至宋初的一位道士,对道家思想和易学都有很深造诣。

这是昨天引用的一句话。这说明一个问题,此时,儒道思想已经可以集于一人之身了。

同时,这也带出来一个问题,宋朝以前的太极图是什么样子呢?

上古太极图与陈抟太极图的异同

儒教对太极图是否进行了隐藏呢?

儒家从独尊儒术的汉朝开始,基于周文王对殷商文化的历史改造、湮灭的方法,基于吕不韦、秦始皇的文化改造,基于项羽一把火造成的查无证据,儒家或者说儒教不仅仅对历史、文学、文字动了手脚,还开始着手构造一神化体系,也就是供奉孔子为圣人。

而历史上的儒道文化之争,因儒家在汉朝胜出,以致道家受到压制,就连《老子》这本书,也是儒家最早替道家整理、翻译的。

历史上,一神论代替多神论,这是历史性的文化进步;而从对图腾或者太阳的一神崇拜过渡到对一个人的崇拜,这更是历史性的文化进步。儒教利用历史的阴差阳错,做到了这个文化基础的改造。中国上古代、古代的文化被儒教修饰成了一脉相承的文化。而这个人文始祖是伏羲。一划开天地,一划造阴阳。

当然,现代的唯物主义是无神论的。这更进步。

上古太极图与陈抟太极图的异同

现代考古对儒教构架的历史产生了质疑

圣人的祖先也应该是一人,那么儒家就借助历史缺失简单、含糊地表达了上古三皇五帝光辉的业绩和仁和的传承。

而现代的考古明显在问责儒教这个历史架构,三皇五帝似乎并非都是儒家!而历史上的孟子、屈原、还有那本垃圾的《竹书纪年》都在否定儒家的这种历史架构。

现代的三星堆等的考古一系列的发现,也在问责儒教的这种历史架构。明显一些更早的文明种子,出现在中华大地上。但是,后来消失了。

陈立夫先生认为:“大陆先后所出土之古太极图,较《周易》及《乾凿度》之成书,尚早三、四千年。陕西永靖所出土六千五百年前(伏羲时代)双耳彩陶壶上之双龙古太极图(藏瑞典远东博物馆),乃使用毛笔中锋所画,竟早于孔子四千年。又出土商代及西周之多件青铜器上,亦契有雌雄双龙相互缠绕之太极图。“

上古太极图与陈抟太极图的异同

上古太极图-引自搜狗百科”太极“-图b

瑞典的远东博物馆帮中国收藏着这个证据,也不怪中国人看不着,以后有机会去瑞典旅游可以去看看。据说外国人找到了阴阳太极在远东地区几千年前存在的证据。在乌克兰的特里波耶文化中发现。可惜未见证据!

从西方自己构架的数理文化发展史来看,西方明白阴阳对称意义的这个古代最简单的二分法解读的数理图形是梅尔卡巴。两个对倒的金字塔构成的结构。这种数理后来发展成为犹太教的六芒星、梅塔特隆立方体、达芬奇的等棱十四面体、共济会的尺规图标等。未见西方古代数理有如太极一样的阴阳表达方式。

最早的太极图与陈抟所传出的太极图的不同

也就是最早的太极图(图b)与陈抟所传出的太极图(传出这两字用的准确,不是陈抟发明,而是他改造或者美化之后,兼容儒家思想之后,才被传出。)有明显的区别:

上古太极图与陈抟太极图的异同

一、上古太极通常没有太极鱼眼。因为这个鱼眼很关键,是在表达老子的无极。那么老子和庄子是否看过上古的这种太极图呢?古太极图是否有鱼眼?

二、另外,上古太极图不是鱼身,而是龙身。鱼是佛家的吉祥物,也就是用双鱼表达阴阳,这已经是在兼容儒释道了。

三、阴阳思想到底谁发明的?伏羲已经是在兼容阴阳,量子化的表达一了。

四、图中b的画法,中间的圆是无极的意思,整个图是太极的意思。这不如后来陈抟表达的好,但强调了原初的态。一个小圆发展之后,变成两仪,组成一个大圆。这按现代西方数学解释就是分形、迭代的本意,这从现代哲学而言,这是被批判的机械循环论的根基。

五、阴阳龙分别是由最小变最大再到最小。这和陈抟的很不同了。陈抟的这种画法实际从数学角度应该逼出来三维几何表达的,而且从物理角度可以逼出来克莱因瓶,甚至直接逼出来虫洞的表达。但是直到今天,三维的太极图,我们还没见到。

笔者将在下文公布这三维的太极图。由于外国的几何软件用的不熟练,效果总画不好,只好手工绘图了。这东西没有专利,不是我的发明,古人的意思。谁画的漂亮谁就好好再画一下,画好了广泛传播就是了。实际我已明白四维的太极数理表达,仅仅是不知道怎么画效果才好罢了。想好了,以后也会再公布的。

太极能追溯的文字解读

“太极”一词,最早出于《庄子》:“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这句话里面一句关键的”六极“遍查古代现代解释,没人解释,都蒙混过关了。实际是2的6次方的数理意思。结果多少?64。你说道家懂不懂儒家的数理呢?后来的太极八卦兼容,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相当于代数几何一统。

老子的资料显示,老子对八卦的表达是三叠,也就是经过三次的分形发展,2的三次方的数理意图。庄子又给予了发展,把太极解释出来。这也相对于八卦变成64卦的数理功用,再平方的意思。

太极是道家的伏羲的一。

上古太极图与陈抟太极图的异同

王弼解释“大衍之数,其一不用”说“不用而用以之道,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

《易经》:“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也就是在易经在成书过程中,就已经把太极圈进来。道家的一和伏羲的一也就一致了。

而周易的关键在64,8的平方。而孔子解释大衍之数的时候,却变成了48最有用。道家的大衍之数是七七四十九,七的平方,八卦数理的软肋七被道家的七弥补,关键数字是七的平方49。以后就是后人把这48和49的误差一,怎么凑数的问题了。西方古代的大衍之数是52。都差不多。

大衍之数的四十九数未分为太极。崔憬说:“四十九数合而未分,是象太极也。今分而为二,以象两仪矣。分揲其蓍,皆以四为数。一策一时故四策以象四时也。”

这又是儒家把道教的49试图兼容4的方法。这种解读,数学不干,但是古人愣给说明白了。就假设你懂了,不懂不行。这才叫儒教的手法。

太极的数理表达

上古太极图与陈抟太极图的异同

太极的一实际表达的就是原初,原始的状态。一在数理文化中不算数,是整体的意思,是开始的意思。

西方人在古希腊的图表中,也是如此的数理意象。一只要加进来,后面的数理表达就乱套。

也就是伏羲的一具有什么意义,这太极的一就同理。

道家基于唯心的玄学表达,又提出无极。

《老子·二十八章》:"复归于无极。"

这和佛教从来处来,如来,回到来处的解说一样。老子表达了未知以及未知之前的唯心思考,这是道家能成为道教纲领的基础。

无极外复无极。《列子·汤问》

这是说无极还像太极一样具有循环的数理意义,可以再无极下去。也就是类似现代宇宙大爆炸之前的样子是什么样子的这种唯心的玄学问题。大爆炸这事还没证实呢!

西方人不区分数理文化与数学文化,玩这种唯心玩的至今还很happy,害得中国小孩子也跟着鬼混,愣说这是科学。

上古太极图与陈抟太极图的异同

连载待续。。。。。。

明天的福利是首次在头条独家公布三维的太极图,敬请关注这个连载和笔者,别忘了加粉、点赞、评论、转发,谢谢。

有了这个三维图,古人的不管是明白的解释、还是糊涂的解释,你都可以看懂了。别像古人一样,把个太极解读的那么复杂,不就是二维平面的一个图符嘛。明天给你看三维的就好懂了。古人不好好研究几何,把三维立体几何弄出来不就完了。可是,古人选择了认可复杂表达也不学数学这条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