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上市:趁機帶你了解他們成功背後的祕笈

今天,近期備受市場矚目的小米正式上市了。儘管小米開盤一度下跌,最終收盤於每股16.8港幣,下跌了1.18%,但昨天小米CEO雷軍、總裁林斌等人抵達香港後,樂觀地在一起喝啤酒、圍著手機看世界盃比賽。作為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還發表公開信,預言:最近資本市場跌宕起伏,小米能夠成功上市就意味著巨大的成功。

小米上市:趁機帶你瞭解他們成功背後的秘笈

筆者是2012年10月到訪“小米”的,當時“小米”成立只有2年半時間。因為家庭住地在昌平,與“小米”公司住地清河緊鄰。於是有一天下午,筆者帶著對小米發展神速的好奇,通過“小米”公司創始人之一的黎萬強的帶領,零距離接觸和全方位瞭解了“小米”公司一些鮮為人知的事情。

記得當時筆者提到小米“做手機”時,黎萬強黎總曾立即糾正:小米不是“做手機”的,而是“做玩具”的。進而解釋:說得好聽一些,是做互聯網產品的。更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是,當時黎總補充說:手機是“海鮮生意”,要是做手機就不可能會有今天的發展。什麼意思?其實黎總是打了個比方:“海鮮生意”說起來高檔,做起來時尚,但背後卻是大量的過期變質損失——手機更新換代太快,因此做手機背後的代價與海鮮一樣。所以,小米手機硬件實際上是由人代工的。今天上市的事實,進一步證明:小米是“新物種”,是“互聯網+硬件”。

進一步考察,發現“小米”太多不同尋常之處:比如他們人員沒有普通企業那種部門歸屬,平時組織實行扁平化、項目化、碎片化,全員站在一線;他們不做營銷,重點只抓米粉節和爆米花活動;他們倡導“玩”文化——為發燒而生,和米粉一起玩……

如果要總結“小米”的成功之道,最重要且少為人知的因素,莫過於——

小米上市:趁機帶你瞭解他們成功背後的秘笈

一、花80%時間找人

很多企業特別是創業型企業總是以救世主的高高在上的姿態招聘,甚至常常在人才奇缺情況下拉夫湊數。可“小米”卻花80%時間找人。

“小米”團隊是“小米”成功的核心原因——雷軍他喜歡和一群聰明人一起共事。為了挖到一個聰明人,他們會不惜一切代價。因為他們清楚:如果一個同事不夠優秀,很可能不但不能有效幫助整個團隊,反而有可能影響到整個團隊的工作效率。所以到“小米”來的人,都是真正幹活的人。他想做成一件事情,必然非常有熱情。所有來到“小米”工作的人,個個聰明、技術一流、有戰鬥力、有熱情做一件事情,因此這樣的員工做出來的產品註定是一流的。這是一種無往不勝的行動和執行。

所以當初雷軍決定組建超強的團隊。他前半年花了至少80%時間找人,幸運地找到了7個牛人合夥。全是技術背景,平均年齡42歲,經驗極其豐富。這種少數本地加多數海歸的團隊,人員來自金山、谷歌、摩托羅拉、微軟等,土洋結合卻理念一致,大都管過超過幾百人的團隊,充滿創業熱情。

“如果你招不到人才,只是因為你投入的精力不夠多。”雷軍說,他每天都要花費一半以上的時間用來招募人才;前100名員工每名員工入職他都親自見面並溝通。當時,招募優秀的硬件工程師尤其困難。因此,為了一個非常資深和出色的硬件工程師,儘管他被請來小米公司面試時並沒有創業的決心,對小米的前途也有些懷疑,但幾個合夥人抱定一線希望萬分爭取的決心輪流和他交流,整整溝通了12個小時,最後才打動了他。就這樣,這位工程師最後半開玩笑說:“好吧,我已經體力不支了,還是答應你們算了!”

二、少做事,管理扁平化

中國很長時間是產品稀缺,粗放經營。多數組織讓人員做得很多、很累。一週工作7天,一天恨不得12個小時,但結果效率低下、效益欠佳、效能喪失。如此一來,領導者反認為僱傭的員工不夠好,於是就搞培訓、搞活動,就是從來沒有考慮把事情做少。實際上,互聯網時代講求單點切入,逐點放大。

扁平化是基於“小米”相信優秀的人本身就有很強的內在驅動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設定管理的方式是不信任的方式,而“小米”的員工都有想做最好的東西的衝動。公司有這樣的人組成的團隊,團隊成員又都有“想做最好的東西”這樣的產品信仰,企業管理自然就變得簡單了。

當然,這一切都源於一個前提,成長速度。速度是最好的管理。少做事,管理扁平化,才能把事情做到極致,才能快速。

小米的組織架構沒有層級,基本上是三級:七個核心創始人——部門leader——員工。而且不會讓團隊太大,稍微大一點就拆分成小團隊。從小米的辦公佈局就能看出這種組織結構:一層產品、一層營銷、一層硬件、一層電商……每層由一名創始人坐鎮,能一竿子插到底地執行。大家互不干涉,都希望能夠在各自分管的領域給力,一起把事情做好。

除七個創始人有職位,其他人都沒有職位。都是工程師,晉升的唯一獎勵就是漲薪。大家不需要考慮太多雜事,無須雜念,沒有什麼團隊利益,只需要一心用在事情上。

這樣的管理制度,減少了層級之間互相彙報浪費的時間。“小米”現在幾千人,除每週一的1小時公司級例會之外很少開會,也沒什麼季度總結會、半年總結會。成立7年多,七個合夥人只開過屈指可數的幾次集體大會。2012年“815電商大戰”,從策劃、設計、開發、供應鏈僅用了不到24小時準備。上線後微博轉發量近10萬次,銷售量近20萬臺。

雷軍的第一定位不是CEO,而是首席產品經理。他80%的時間是參加各種產品會,以及每週定期和MIUI、米聊、硬件和營銷部門的基層同事坐下來,舉行產品層面的討論會。很多小米公司的產品細節,就是在這樣的會議當中和相關業務一線產品經理、工程師一起討論決定的。

三、強調責任感,不設KPI

小米公司主張“去KPI化”,內部確實沒有KPI。但是沒有KPI,不意味著他們公司沒有目標。小米雖然不把KPI壓給員工,但他們合夥人卻在負責KPI。不過,他們定KPI,都是定一個數量級。比如說今年要賣4000萬臺,不會去約定如果你完成A檔、B檔、C檔,我就給你一個什麼樣的獎勵;又比如他們銷售團隊今年定了4000萬,突然間幹到了5000萬,也決不會立刻拿出一筆錢給大家發了去馬爾代夫度假。他們定KPI,更多是用於作為判斷一個公司增長規模的階梯,清楚自己到底到了哪個階梯上。因為企業把這個信息測算清楚以後,才好分配調度資源。

相比結果,“小米”更關注過程。員工只要把過程做好,結果是自然的。

“小米”全員6×12小時工作,長期堅持。維繫這樣的工作,不是公司範圍內的KPI考核制度,甚至從來都沒有實行過打卡制度。

小米強調你要把別人的事當成第一件事;強調責任感。比如我的代碼寫完了,一定要請別的工程師檢查一下;別的工程師再忙,也會在第一時間先檢查我的代碼,然後再做他自己的事情。許多公司可能有一個晉升制度,於是大家都會為了晉升而做事情,以致導致價值的扭曲。這樣為了創新而創新,卻不一定是為用戶創新。一般公司對工程師強調的是把技術做好,而“小米”則要求工程師把事情做好,即工程師必須要對用戶價值負責。

四、透明的利益分享機制

雷軍做小米是夢想驅動的,就是他想做一個足夠偉大的公司,一件足夠偉大的事情。所以從合夥人到“小米”核心員工,公司都給了足夠的利益上的保證、授權和尊重。

很多創業公司,只承諾期權,而且都是到了臨近上市時,才跟你說你的期權是多少。但雷軍跟合夥人、核心員工,是一進來就講明白,把很多事情都擺在桌面上。今天人才競爭這麼激烈,沒有足夠的利益驅動,純粹憑兄弟感情,其實很難長期堅持。因為兄弟情感也需要付出機會成本。

小米公司有一個理念,就是要和員工一起分享利益,並儘可能多地分享利益。小米公司剛成立的時候,就推行了全員持股、全員投資的計劃。小米最初的5、6個員工,自掏腰包總共投資了1100萬美元,平均攤下來每人投資約20萬美元。

當然,公司給了足夠的回報:一是工資上他們是主流;第二是在期權上真的是有很大的上升空間,而且每年公司還有一些內部回購;第三是團隊做事確實有時候壓力很大,但他會覺得有很強的滿足感,因為很多用戶會極力追捧他,甚至高呼某個工程師萬歲。

五、持續激發團隊的熱情與愛心

首先,“小米”讓員工成為粉絲。每一位小米員工入職時,都可以領到一臺工程機,要當作日常主機使用。

其次,要讓員工的朋友也成為用戶——每位“小米”員工每月可以申領幾個F碼(F碼,Friend Code,朋友邀請碼,即在小米網上擁有優先購買資格),送給親朋好友,讓他們也使用起來。

對於使用自己的產品,很多傳統企業是兔子不“吃”窩邊草。在小米,他們反倒開玩笑說“讓丈母孃也要用好自己的產品”。

最後,要和用戶做朋友——“小米”最特別之處,是把用戶變成粉絲。

做朋友的心理應該是,如果朋友有問題找你解決,你應該“能解決就給他立刻解決,解決不了也要想辦法幫他解決”。

“小米”學習的是“海底撈”,就是把“和用戶做朋友”變成一種文化,變成一種全員行為,給一線賦予權力。比如,用戶投訴或不爽的時候,客服有權根據自己的判斷,贈送貼膜或其他小配件;又如,曾有用戶打來電話說,自己買小米是為了送客戶,但客戶拿到手機還要去自己貼膜,這太麻煩了。於是後來在配送之前,小米的客服在訂單上加註了送貼膜一個。如此,這位用戶很快則感受到了小米的貼心。

再比如,小米在微博客服上有個規定:15分鐘快速響應。為此還專門開發了一個客服平臺:不管是用戶的建議還是吐槽,很快就有小米的人員進行回覆和解答,而且從最高層開始——雷軍每天會花一個小時的時間回覆微博上的評論;所有工程師也是如此。是否按時回覆論壇上的帖子,是“小米”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標。

為了讓工程師擁有產品經理思維,他們從一開始就要求所有員工,在朋友使用小米手機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無論硬件還是軟件,無論是使用方法或技巧的問題,抑或是產品本身出現了Bug,都要以解決問題的思路去幫助朋友。他們甚至要求所有工程師通過論壇、微博和QQ等渠道和用戶直接取得聯繫。

“ 小米”還讓工程師們直面每一段代碼成果在用戶面前的反饋:當一項新開發的功能發佈後,工程師們馬上就會看到用戶的反饋。

小米更要求工程師參加和粉絲聚會的線下活動。這樣的活動讓工程師知道他做的東西在服務誰,能感受到了用戶不僅僅是一個數字,而是一張張臉,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物,而且常常有女用戶、女粉絲非常熱情地拉他們簽名、合影。如此一來,這些宅男工程師就覺得他們寫程序不是為了小米公司而寫,而是為了他的粉絲們在做一件神聖的工作,這種價值實現感油然激發。

六、用最好的人:一個靠譜的工程師頂100個

員工招聘上,“小米”的指導思想是,要用最好的人。因為他們一直都認為研發本身是很有創造性的,如果人不放鬆,或不夠聰明,都很難做得好。所以“一定要找到最好的人”雷軍如此認為:“一個好的工程師不是頂10個,是頂100個”一般的工程師。所以,在核心工程師方面,雷軍告誡:“大家一定要不惜血本去找,千萬不要想偷懶只用培養大學生的方法去做。”他說:“最好的人本身有很強的驅動力,你只要把他放到他喜歡的事情上,讓他自己有玩的心態,他才能真正做出一些事情。打動他自己,才能打動別人。”所以大家看到“小米”很多的工程師,他們自己都是在邊玩邊創新。所以,要找最好的人,讓他做自己喜歡和擅長的事情。

七、讓員工有參與感、成就感

參與感——“小米”服務質量的不斷改進,正是來自一線員工在具體工作中一點一滴的建議。為了持續推動這種改進,他們決定開發一個專門平臺,這就是小米服務體系的“點滴系統”。

點滴系統專門開發了手機端的APP。他們的服務體系員工都可以在點滴系統上提出自己的建議。每個人也都能看到別人的建議,並評論它,給它打分,點贊。好的建議,不用通過什麼會議,直接通過點滴系統提交即可。只要運營小組有超過3人點贊同意,就意味著建議已經被採納並會在實際工作中推進實施。

點滴系統充分地調動了“小米”服務體系一線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一旦建議被採納,就會發米兔、配件等獎勵員工。他們深刻地感受到:“小米”服務工作的成長,正是源自他們每一個人的點滴智慧的積累。

成就感——“小米”讓員工和用戶通過論壇零距離接觸:做得好的功能得到用戶表揚,團隊自然很開心;當一個產品經理和工程師負責的功能被用戶吐槽甚至大罵的時候,不用開會不用動員,他們自然而然地會加班加點,全力去改進。

“小米”在內部設置了“爆米花獎”,每週根據用戶對新功能的投票產生上週做得最好的項目,然後給員工獎勵。獎品就是一桶爆米花,以及被稱為“大神”的榮譽感。

小米上市:趁機帶你瞭解他們成功背後的秘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