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孩子選專業的這些坑,你都避開了嗎?

幫孩子選專業的這些坑,你都避開了嗎?

許多行業都會消亡,但只要人類存在,對世界的探索就不會停止。掌握了基礎學科,意味著掌握著人類文明的走向。

冰川思想庫特約撰稿 | 葉克飛

昨天,冰川思想庫刊發了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劉國華撰寫的文章《再不擁抱新零售趨勢,商學院的專業十年後大多會被消滅》。

此前不久,宋金波老師也在騰訊·大家發表了一篇文章《今天高考你選的專業,十年後大多都會被消滅》。

他們所預言的,算不算是危言聳聽?

幫孩子選專業的這些坑,你都避開了嗎?

不算。

這幾年來,許多行業的消亡趨勢已經顯現,比如超市收銀員,比如道路收費站人員……以技術的進步趨勢,行業消亡速度只會更快。

也有一些行業註定不會消亡,但門檻大大提高。比如銀行系統,985和211院校的金融專業畢業生,進銀行仍有前途,但其他學校畢業的往往要做櫃檯,甚至一直做櫃檯。未來被拋棄的那部分人,肯定不是前者,而是後者。最吃香的財會專業,大多數基礎工作終究會由機器完成,人類只需要提供審核者和分析者,而這部分人自然來自原本的行業精英層……

如何選中一個未來不會消亡的專業?這當然是個技術活,但不僅僅是孩子的技術活,也是父母的。如果真有“別輸在起跑線上”的說法,那說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沒錯,父母不輸在起跑線上,孩子才有機會選擇不會消亡的行業。

“中國式功利”是選擇專業的最大障礙

其實我並不反對功利性,嚴格來說是我根本無法反對,因為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選擇專業,更是一種趨利行為,誰不想選個好專業?

在我看來,問題出在“中國式功利”上。

美國人選專業有沒有功利心?當然有。但美國有哪些專業吃香呢?很多人的推薦足以讓中國人大跌眼鏡,比如物理學和化學。

幫孩子選專業的這些坑,你都避開了嗎?

▲圖:東方IC

物理學專業的學生,除了可以鑽研學術之外,還有很多其他出路,比如兼修金融,然後去金融機構做高大上的量化分析。化學專業更靠譜,製藥公司、儀器公司等都是好選擇。

最讓中國人無法理解的也許是數學專業。前些年我曾見過一對廣東父母,他們對孩子的專業唉聲嘆氣,認為毫無出路,“學數學!以後能做什麼!難道去做數學老師嗎?”

可是,數學專業在美國的就業前景相當不錯,除了在高校擔任教職、搞搞學術研究外,金融、地產等行業都需要大量數學專業的畢業生。

再看看歐洲,號稱歐洲最強的德國人,選專業有沒有功利心?當然也有。德國工業的根基,除了強大的研發能力外,便是龐大的技術工人群體。

儘管經濟發達,工業化程度極高,但德國並沒有強調高校“大躍進”,也沒有提出大學生普及化,高校錄取率和畢業率都不算太高,目前也有60%的年輕人沒有進入大學,他們的去向是職業教育。

幫孩子選專業的這些坑,你都避開了嗎?

▲柏林洪堡大學

在德國,普通技工的收入已在德國人均收入之上,如果是高級技工,收入可以倍增。所以,人們無需追求所謂的高學歷,也不會鄙薄工人身份。據說,在德國的就業市場上,僱主看重的並非學歷高低,而是學歷和專業與自身需求的契合,所以職業教育反而更受企業青睞。甚至有一種說法:在德國,除了如保潔等技術要求不高的職業外,德國企業不會招聘沒有相關專業培訓背景的員工。

換言之,德國在大學招生之前,已經非常“功利”地剔除了相當一部分人。至於大學教育,德國又有大量強調實用的理工類專科學校,綜合性大學反而較少。但最頂級的專業,依然是哲學、數學、物理、化學和歷史等。

基礎學科,才是歐美髮達國家的首選專業。

在中國,基礎學科一直被嫌棄。這些年略有改觀,但往往也僅限於一線城市的知識分子家庭。而這些家長對數學、物理等學科的重視,一方面來自自身的知識素養,另一方面也因為一線城市的經濟發達,產業趨向與國際接軌更快,因此也像發達國家一樣,對這些專業有著大量需求。

在大多數地方,父母們仍然會有“學歷史只能去山裡考古”、“學數學只能做數學老師”、“學哲學會變傻”的固有觀念。

因此,中國家長看中的往往是“有用專業”,即畢業就能馬上找工作的專業。這種心態原本跟歐美髮達國家沒有本質區別,但限於知識素養和對社會發展的不瞭解,他們的選擇依據往往是當下的熱度。比如銀行專業熱門,就一窩蜂去選銀行專業,計算機專業熱門,就選計算機專業……

在擴招和行業變化的大背景下,往往行業還沒到消亡的地步,先遭遇了一窩蜂導致的“畢業就失業”。

你認為“無用”的專業,也許代表著人類文明

許多中國家長習慣以“有用”和“無用”來區分專業乃至各種事情。比如閱讀,他們會認為讀課外書無用,讀教輔書有用,而在課外書裡,小說最沒用,反倒是心靈雞湯相對有用。至於樂器,考級才有用,彈吉他玩貝斯組樂隊就是浪費時間。哪怕是看個電視,那也是新聞聯播有用,卡通片沒用。

原因很簡單,除了升學和就業壓力之外,更重要的是,當下的大多數中國父母都沒有真正完整的童年,沒有及格線以上的審美培養。老一輩自不必說,即使是80後父母,童年時的物質也不是特別豐富。電視普及了,可是電視臺不多,報刊雜誌不少,可有意思的不多,能買到書了,但選擇面極窄。在最該培養審美的年紀裡,大多數中國人都只能埋頭做作業。

幫孩子選專業的這些坑,你都避開了嗎?

▲圖:東方IC

也正因此,大多數中國家長很難相信“潛移默化”的作用,很難相信一個人的能力和素養往往要通過長期的滋養來提高,他們更相信眼前的東西。

以寫作為例,作文關乎語文成績,沒有幾個家長會不重視。但大多數家長都不明白,寫作是一種綜合能力的體現,觀察力、邏輯思維、歸納能力、語感,還有對文字的運用,缺一不可。而這所有的能力都需要長期積累,通過大量閱讀和對世界的感知而實現,或者說,要通過大量看似無用的積累去實現。

讀多少書,去多少地方旅行,也許都無法讓你的作文第二天就拿到高分,但你一定走在了前行的路上。即使你沒有天賦(其實天賦才是最重要的),起碼能夠做到把一件事情表達清楚——別以為這個要求很低,現在不少大學生甚至博士生,連一段完整無語病的話都寫不出來。

當然,許多家長會選擇捷徑,比如買大量作文選,進行模仿式的套路練習。這確實可以應付眼下的考試,但無法應付所有考試,更別說人生了。

何況,在人生所要面對的各種學習領域裡,把文字寫通順簡直是最簡單最初級的了。

幫孩子選專業的這些坑,你都避開了嗎?

▲圖:東方IC

為什麼在歐美髮達國家,許多中國家長認為無用的基礎學科往往最熱門?因為基礎學科雖不會馬上見到效果,卻能起到潛移默化作用。無論哲學、歷史,還是數學、物理,它們都沒有多少直接相關的對口行業,但只要學通,可以面對的行業領域就會大大拓寬。

或者說,這些基礎學科代表著人類對世界的探索。許多行業都會消亡,但只要人類存在,對世界的探索就不會停止。掌握了基礎學科,意味著掌握著人類文明的走向。

如果我們能摒棄“有用”和“無用”的思維,再來審視各種專業,就很容易判斷出它們的未來走向。

人工智能確實會取代許多行業的人力崗位,即使不會完全取代,剩餘的人力崗位必然也是競爭極大的高端崗位。但人工智能無法取代的是什麼?是人心和創造力。

除了基礎學科外,需要人心和創造力的專業和行業還有許多,比如藝術和獨立設計——沒錯,還是一些以往看起來“無用”的專業和領域。

為什麼父母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回到開頭那個問題:為什麼說父母不輸在起跑線上,孩子才有機會選擇不會消亡的行業?因為那些未來不會消亡的專業,需要就讀者擁有足夠豐富的精神世界,足夠充裕的時間,足夠從容的空間。

記得我讀中學時,曾陸續有同學選擇離開。比如初中畢業時,有幾個同學選擇了中專(多半是家庭困難的女生)。家庭迫切需要她們出來工作,中專就成了最好的選擇,哪怕她們成績相當不錯。相對富庶的珠三角尚且如此,其他地方的例子只會更多。

幫孩子選專業的這些坑,你都避開了嗎?

▲圖:東方IC

也有許多家境並不如意的同學,堅持讀完高中,考上了很好的大學,如今擁有了一份體面的工作。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仍或多或少會有“奮鬥了十八年,才有機會和你喝一杯咖啡”式的困擾,這種影響甚至是全方位的。

有個朋友就曾說過,當年他認識了一個女孩,請對方吃飯。當時他已畢業一段時間,薪水足以應付生活並反哺父母,也吃過幾次西餐,自信已經通曉了各種禮儀。但在點單時,卻見到了對面女孩的一閃而過的不屑目光。後來他才知道,牛排沒有對應的偶數熟度,他口中的“八成熟”很是外行。這當然是小事,但對於當事人來說,往往意味著一種無從努力的困擾,無法擺脫的刺。

如果把以上所述視為給階層固化辯護,就多少歪曲了我的本意。我想說的是,一個孩子面對的生活越窘迫,改變自身階層的願望越迫切,他所關注的世界就會越狹窄,這很無奈,卻是事實。

作為父母,儘量為孩子提供充裕的空間,其實是日後專業選擇的基礎。所謂父母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並非單純指經濟能力,還有知識素養與正確的三觀。只有具備足夠素質,才能明白潛移默化的作用,才能讓孩子多讀無用之書,走無用之路,有許多無用的愛好,然後,在各種專業消亡的大趨勢中,選擇那些看似無用的專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