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論:我們欠所有父母一句對不起

我相信,很多父母在互聯網上看到的各種關於育兒的文章,都會有一種感覺:

對對對,說的好有道理;

這個也不錯啊,好感動;

什麼,原來要這樣做啊;

而且這些作者的文筆很厲害,情感真誠,邏輯嚴密,讓你不感動都不行很多文章裡密密麻麻的那些情感點:

孩子本來還會撒嬌,現在變得堅強獨立,你難過嗎?是因為你沒有陪他!

孩子生病了,你心疼嗎?是因為你沒有陪他!

外婆差點弄丟了孩子,你害怕嗎?是因為你沒有陪他!

哭完仔細想一想,這些指責的邏輯在哪?是說只要父母24小時貼身陪伴,所有意外就都不會發生了?我不太懂。

而我真正想問的是:不就是當個爹媽而已,怎麼所有責難都成了父母的呢?

育兒論:我們欠所有父母一句對不起

一會說:打孩子會毀了孩子的一生;一會說:不打孩子才毀了孩子的一生。一方面說:你永遠在加班,孩子需要你的時候,你總是缺席。另一方面又可以看到父母被生活壓彎了腰,孩子竟然不懂事?說實在的,網上這些文章搞成了一片巨大的認識的迷宮,讓許多爸媽無所適從。

所有父母都想要找到一個對的育兒方法,但這種方法真的存在嗎,或者說有標準答案嗎?人是多樣的,然後每個人父母希望他們的孩子達成的目標又是多樣化的,所以你說要一個標準答案,那基本是不可能的。

說到這裡可能還有人會不能理解,我就想我孩子讀書好,工作好,婚姻好。有那麼難麼?是的,這幾個要求看起來簡單,但我想換個主體讓大家體驗一下。

我把人換成一家公司,一個企業。我希望我的公司運作良好,業績穩定,不斷髮展。這個要求簡單麼?但是能有多少企業可以做得到?

就比如想要孩子讀書好,你就必須讓孩子上好的學校,那麼名校的要求就是需要學區房,那可是一房難求啊,有錢都找不到房源,然後這些人就開始轉戰赴美生子,孕媽辛辛苦苦坐飛機去美國生,美寶媽這幾年已經接待過數千這類媽媽了,真心為她們的拼勁感動,這就是為了孩子讀書好,你認為還簡單嗎?

育兒論:我們欠所有父母一句對不起

家家都有難唸的經。

有些家庭裡面,全職媽媽每天大量時間與孩子互動的,她的各種育兒的操作這是很多非全職家庭,孩子有保姆或者長輩帶的家庭難以複製的。她在孩子那邊有大量的情感的“存款”,有時候即使發個火,或者訓斥一下,甚至有體罰這樣的負面行為,是可以被日常的這種情感累積給帶過的。

但又有多少媽媽能待在家裡當全職媽媽,這樣父母在孩子面前的感情“存款”還存在嗎?

育兒論:我們欠所有父母一句對不起

很多育兒書會讓你覺得,自己沒法教孩子了。這個也忌諱,那個也忌諱。對孩子太好了孩子會變壞,對孩子太兇了,孩子會變壞。真的有點邯鄲學步,最後自己怎麼走路都不會了。

在這個事情上,我們要學會的是換位思考。我喜歡別人怎麼待我,你的孩子也是大概率與你相同的。如果你煩那種特別熱情的,無視隱私界限的照顧的。那麼,你就不要延續這種行為。注意好孩子的隱私,好好和孩子溝通。

反過來,如果你覺得希望獲得別人的照顧和關懷的。那麼,與孩子相處的時候,多注意孩子的需求。不要延續父母信奉的那種所謂的“意志力”、“獨立”、“抗挫折”等等的教育方式。善待孩子,也是在善待小時候的自己。

其實我感覺全世界都欠父母一個道歉,你總是認為我的孩子差,認為我不會教育孩子,對不起,我的孩子不需要你的指點,我只會教我的孩子如何去愛這個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