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向善和知恥是仁者的必備,缺少這兩點其他都是空談!

《論語》是中國文化的代表,集中體現了中國人做人做事的思想和方式,今天就來一起重溫下里面的經典之處。

1,仁者的兩個條件:向善和知恥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孔子說:“唯有仁者能使人向善,能使人知恥。”

孔子:向善和知恥是仁者的必備,缺少這兩點其他都是空談!

在這句話中,孔子強調了兩點,想要做一個仁者,就要懂得向善和知恥。做不到這兩點,就沒法成為真正的仁者,也就談不上“仁者無敵”。

孔子針對“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的情況,不僅提出了“仁者安仁”的對治方案。具體而言,就是使人民“貧而樂道,富而好禮”,使人民成為仁者。而且他還給出了使人民成為仁者的路徑和具體操作方法,即向善和知恥。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蓋人必知恥而後能改過,改過而後能向善,向善而後能歸仁,歸仁而後能心安。心安則家齊、國治、天下平。這就是教化社會、覺悟民眾,讓人們知道只有首先做一個仁者,才能做到這些。在孔子那裡,仁者自我修養是“覺自”,勸化民眾是“覺他”。覺自覺他就是為仁。

儒家主張“仁者愛人”,因此會以教化社會、使民心歸仁為己任,針對那些不仁義的事,我們要從內心加以規避和拒斥,遠離了不仁,才能做到向善和歸義。

2,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孔子說:“治理國家不但要節約財政支出,而且要輕用民力,適時徵發力役,以不違農時。在個人方面,就是要在合適的時機發揮自己的能力,不要把無謂的精力浪費在不必要或不重要的事情上。”

孔子提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其目的是為了教導我們要學會在適當的時機運用自己的民力和財力,發展群體的教育,通過學校和禮樂的教育,達到人的逐步完善和社會的進步。這些觀點的提出,在當時那個年代,尤其珍貴,甚至可以挽救一個國家或一個家庭。

孔子:向善和知恥是仁者的必備,缺少這兩點其他都是空談!

3,愛戴百姓才是仁德和王道的開始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殍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孔子:向善和知恥是仁者的必備,缺少這兩點其他都是空談!

翻譯過來就是——

梁惠王說:“我對國家的治理,很盡心竭力的吧!黃河以南發生災荒,就把那裡的災民移往黃河以東,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南。當河東發生災荒的時候,我也是這樣做的。看看鄰國的君主主辦政事,沒有像我這樣盡心盡力的。可是,鄰國的百姓並不見減少,而我的百姓並不見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歡打仗,就讓我用打仗來打比方吧。戰鼓咚咚敲響,交戰激烈了,戰敗的士兵丟盔棄甲拖著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腳。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譏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覺得行不行呢?”

梁惠王說:“不行。他只不過沒有逃跑到一百步罷了,可是這也同樣是逃跑呀!”

孟子說:“大王您既然懂得這個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國家的民眾比鄰國增多啦。只要不違背農時,那糧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漁網不入池塘,那魚鱉水產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時,那木材便用不盡。糧食和魚類吃不完,木材用無盡,這樣便使老百姓能夠養活家小,葬送死者而無遺憾了。老百姓養生送死沒有缺憾,這正是王道的開始。”

孟子在孔子的基礎上提出的“使民養生喪死無憾”,就是孔子所說的:“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用今天的話講,就是一個國家的國君如果能做到這些,則“斯天下之民至焉”。這裡,孔子是希望君王有仁德,有美德,讓人們可以通過君王的德性一起跟隨著,獲得人性中的光輝亮點。可悲的是,當時的君王沒有一個能看到孔子的用意,沒有一個能理解孔子的深遠打算。

孔子說:“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論語·子路》)雖然上好禮,好義,好信可以讓老百姓愛戴追隨,但如果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養生和喪死得不到保障,想要普天下的老百姓湧向你支持你,這兒未免有些不切實際和過於空洞。

孔子:向善和知恥是仁者的必備,缺少這兩點其他都是空談!

結語——

儒家在面對人生理想時非常務實,極其講究事情的可操作性,他們並沒有像某些高談闊論者那樣,制定許多假大空的理論或道理,一旦實施起來就寸步難行,而是面對實際的人生,希望我們在做人做事時,能實際一點,讓人們在實踐的過程和具體的生活情景中,得到讓生命持續維繫、能長久獲得德性幸福的真理認知和有效方法。從這點來看,孔子和孟子堪稱偉大,而《論語》也絕對稱得上是經典中的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