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社會爲什麼是士農工商?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讀書人地位最高,其次是農民,再次是各行各業的有一技之長的工匠,社會地位最低下的就是商人。人們講這種社會地位排列的特點稱之為士農工商。


古代的社會為什麼是士農工商?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社會地位排名呢?這不得不從我國古代的社會結構談起。在古代,遵循這樣的原則“學而優則仕”,也就是說學習優秀的人就可以高官厚祿。而士作為社會中的讀書人群體,無疑是最有可能進入官僚體制,成為統治集團的一員,因而他們的社會地位最高。

再來說農。眾所周知,我國古代是一個農業社會,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絕大部分都是來自於農民生產所得,農業的發展直接影響著國計民生、社會穩定。而且,農民是是社會上人數最多的群體,他們的穩定與否,直接關係著王朝的興衰更替,也無怪乎他們有僅次於士的地位了。

而工就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了。他們往往是由一定技能的農民轉變而成。這一群體也是社會中不可或缺的,許多的生產資料都是由他們製造。由於他們掌握的技術往往具有壟斷性和傳承性,工這一階層往往是一代傳一代,因而他們的社會階層變動極為困難。他們在社會之中也處於一個極為雞肋的地位,不會太過的重要,但也是不可或缺的。
古代的社會為什麼是士農工商?

最後再來說商。商人在社會中的地位為什麼這麼低呢?這就要從他們自身的特點說起。首先在古代行商就要到各地去販運貨物,具有極大的流動性,加之商人天生具有冒險精神。統治者自然不願意看到這樣一群人在各地竄來竄去,他們認為這不利於社會穩定,利用各種政策來限制商人的活動,貶低他們的地位。還有商人重利輕義的價值觀、囤積大量財貨的做法。都是與統治者的意願相違背的。商人的地位自然被不斷地壓制、貶低。因此,古代的商人大都有這樣的想法:在經商積累一大筆財富之後,或買田,或培養後代讀書,極力是自己擺脫現在的社會階層。不過,隨著財富金錢在社會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人們對於商人的看法也發生著改變,商人的社會地位也悄然提高。
古代的社會為什麼是士農工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