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取代马六甲成为远东贸易中心的城市——巴达维亚

导言:1619年荷兰人占据了万丹王国统治的雅加达。并在1621年1月18日正式改变为巴达维亚。此后巴达维亚迅速崛起并取代马六甲的远东贸易中心地位。直到18世纪后期被英国东印度公司掌控的加尔各答取代为止,巴达维亚的远东,贸易中心持续了100多年。在17世纪到18世纪前期巴达维亚是荷兰远东商贸霸权的象征。它随着荷兰的显赫而辉煌,也随着荷兰的衰落而下降。

迅速崛起的巴达维亚

巴达维亚原先叫加拉巴,意为“椰子”巴达维亚早在马六甲沦陷之前已是远东的贸易中心,掌控着远东贸易。华侨称其为“椰城”。约在16世纪改名为雅加达,意思是“胜利和光荣之堡”。该港埠于14世纪归属巴查查拉王朝。1522年,万丹王国征服该地并建城。1527年6月22日,改名为查雅加尔达,意为“凯旋城”,简称为雅加达。

后来荷兰人来到了这里并在1619年征服了它,1621年1月18日雅加达正式改名为巴达维亚。巴达维亚已定为荷兰在远东的殖民地中心,这样荷兰对马六甲海峡上的葡萄牙人的势力就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此后巴达维亚在1638年达到如日中天的地位。当时日本关闭了对葡萄牙的贸易往来,但仍向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开放。因此商业王国的首邑以及“区域贸易”的主要网络控制权仍留在南洋群岛;在在荷兰东印度公司保持其灵活、审慎和专横的商业优势的情况下,巴达维亚的地位也将保持不变。如此,巴达维亚的地位保持了一个多世纪。在远东,也不必担心来自欧洲的经济危机影响,在17世纪整个印度都是经济繁荣和人口增长期。

曾取代马六甲成为远东贸易中心的城市——巴达维亚

1632年巴达维亚城的一角

巴达维亚在17世纪是荷兰远东商贸霸权的显赫象征。巴达维亚市政厅建于1652年,以其三层楼房雄踞市中心。几条运河分割全城,街巷垂直相交如棋盘,加固的城墙辟有四门,上社二十二座碉堡。来自各国的商人如赴壑般在这里汇集。城墙外是爪哇人和安汶人居住区,也有若干乡间别墅,但主要是稻田、甘蔗园和运河。沿着一条经过整治的河流,设有许多水磨。磨麦、锯木、造纸、造火药或制糖还有砖厂、瓦窖等等。城内整齐清洁,一切井然有序:市场、商店、货栈、肉铺、鱼店、警卫所以及纺纱厂,还有妓女在该处罚做纺纱苦工。荷兰殖民社会十分富有,耽于声色,懒散度日。

一位外科医生格拉夫在1668年经长途旅行抵达巴达维亚,也目睹了当时的富裕和享乐生活,早现在1595年左右的果阿以及后来的加尔各答都存在。这是经济成就辉煌的标志。

巴达维亚的衰落

从18世纪初开始,荷兰庞大的商业机器开始运转失灵。有人把这归罪于东印度公司支援日益严重的营私舞弊。可同期的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办事员在这方面比荷兰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却也并未妨碍英国东印度公司在1759年后步入辉煌。难道是因为18世纪中叶的趋势逆转在各地促成了规模更大的经济活动,增大了贸易额、为变化、断裂和革命创造了条件?这个看法确实颇为诱人。欧洲发生了国际机会的再分配,英国的领先地位迅速奠定。在亚洲,印度把整个远东的经济重心吸引了过来,但印度是在英国的监督下,为英国的利益才取得首位的。霍尔登·福伯那本问世已久的著作出色地描述了这一转变过程。英国东印度公司战胜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因为后者于1770年代在孟加拉和印度输了棋局,也因为中国逐渐敞开大门时,后者未能在广州的洋商中取得领袖地位。霍尔登·福伯的看法也并非没有道理。但是一位严厉批评法国东印度公司的法国证人声称,在1752年左右的广州,瑞典的东印度公司、丹麦的亚洲公司比别的公司更善于见风使舵,虽然这两家公司规模很小,极缺乏成功的条件。但英国人最终取胜,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力量再加上印度巨大的分量,如虎添翼。1757年普拉西之战后,英国东印度公司不仅完成了印度的政治征服,也完成了对印度商业渠道的征服。这些商路紧贴着印度次大陆的海岸,一端通往红海与波斯湾,另一端远届南洋群岛,不久就直抵广州。印度船长不仅为了区域贸易内的需要,尤其为了远航中国,曾建造了众多别名“印度人”的船舶。根据福伯的说法,1780年挂英国旗从事印度洋贸易的船队总吨位在4000吨,1790年上升到25000吨。但实际发展速度并没有这么快,因为1780年正直战争期间,这是英法两国因美国独立战争的辐射在远东的一次较量,当时英国商船处于谨慎,航行时改挂葡萄牙、丹麦或瑞典旗帜。战争结束后,他们才恢复本国旗帜。

曾取代马六甲成为远东贸易中心的城市——巴达维亚

1780年的巴达维亚

巴达维亚随着荷兰实力的下降和影响力的缩小,其地位和影响力也跟着缩小。在第四次英荷战争后远东贸易中心已从巴达维亚转移到加尔各答。这座处在恒河口上的大城市的崛起正好说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衰落。此后巴达维亚又经历了100多年的沧桑,在二战期间一度被日军占领。1945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亚宣布独立以后,巴达维亚又恢复为雅加达,并定为印度尼西亚首都。


●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三卷)

●印度尼西亚近代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