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絕倫的侗家鼓樓

今天人們在侗鄉能夠看到的現存最古老的鼓樓應為黎平縣述洞下寨的那座獨柱鼓樓。據說該鼓樓建於明崇禎九年(1636年),已歷經366年的風風雨雨。

美麗絕倫的侗家鼓樓

關於鼓樓,最早見於史書的是明代鄺露的《赤雅》,其中講侗鄉:“以大木一株埋地,作獨腳樓,高百尺,燒五色瓦覆之,望之若錦鱗焉。男子歌唱飲,夜歸緣宿其上,以此自豪。”其實,無論是歷史文獻中記載的鼓樓,還是實際保存下來的鼓樓都可能不是最古老原始的鼓樓,而應是相當成熟的鼓樓,那些最原始的鼓樓是什麼模樣則無可描摹。

美麗絕倫的侗家鼓樓

從外觀上來看,侗族鼓樓是一種極富有視覺效果的建築。一座建好的鼓樓,樓頂是連串葫蘆形的頂尖,直刺蒼穹,猶如塔尖一樣。中部是層層疊樓,形如寶塔的樓身。樓簷一般為六角、八角、四角,六角的俗稱“六面倒水”,每一分水的突出部分都有翹角,它的重簷層層疊疊,從上而下,一層比一層大。鼓樓底部,多是正方形,四周有寬大結實的長凳,供人歇坐。中間是一個或方或圓的大火塘。從基本的輪廓和整體的形式上來說,鼓樓的形態的最顯著的特點是,大體上在不脫離杉樹原型的基礎上揉合漢族密簷多層佛塔的造型,形成下大上小的樓塔形。鼓樓形態的第二個特徵是它的高密度重簷疊加的樓體塔身。這是侗族鼓樓同漢族的重簷樓塔明顯不同的地方。鼓樓形態的第三個特徵是侗族的鼓樓在重簷數上皆為單數。最少的有1層,最多的達21層。這是由於侗族把奇數視之為吉祥之數。

美麗絕倫的侗家鼓樓

作為一種高度形式化了的文化物象,侗族鼓樓有構成這種外觀圖景效果的圖像來源。鼓樓的最底一層,也就是鼓樓真正的實用性的這一部分,是一個大堂的形式。這是鼓樓的最基礎的部分,成熟時期的鼓樓仍然把這個建築形式保持下來。鼓樓的中間部分,即除掉鼓樓底層和樓閣塔頂,直接來源於侗族幹欄式民居的形象。無論是從低處往山坡高處看,還是從山坡上由高處往下看,侗族寨子中層層疊疊的灰瓦屋頂都是最醒目的。這種效果無疑給鼓樓的建築師們一種取像構樓的靈感。

美麗絕倫的侗家鼓樓

侗族建築師們在師法取像上揉合了亭、閣、塔、殿等諸多的建築物的形式之後,創造出了鼓樓這麼一種既熟悉又新穎,既本土又他方,既實用又超越的獨樹一幟的民族建築,鼓樓的這種外形上的結構也就是一個村寨和其鼓樓的關係的隱喻。侗族社會文化中,鼓樓當然是高於每個家庭的,它是中心而且高居在每個家庭之上。不管是在權力、權威、地位、身份上,它在一個社區中都居於最高的位置,當然這至高的倫理位置也得有相應的形式表徵出來。侗族鼓樓的頂端部位完全借用了宮廷建築中顯示最高倫理地位的樣式,似乎也隱喻著將自己地方性文化中的最高權力納入中央政府的權力範圍。看來漢侗文化交往的歷史過程也在鼓樓建築中烙下了深深的印痕。拋開鼓樓的外在形式,從符號隱喻的象徵層面來看鼓樓,侗族鼓樓是一個巨大的文化符號,其中隱含了多層的文化積澱。

美麗絕倫的侗家鼓樓

侗族鼓樓在整體上看便是一棵神聖的文化柱,但其前身卻只是一棵大樹或一根大木柱,這一點在今天侗族的習俗中仍可看到其痕跡。侗族人立寨必先立鼓樓,如果是一時財力物力人力做不到,也須先立一根杉木柱子以作鼓樓之替身。侗族鼓樓中的四根主要支撐的主柱象徵著四方和四季,十二根襯柱象徵十二個月份,說明古老的杉樹或大柱崇拜是侗族鼓樓的神聖出身的一個來源。但是,即便排除“圖騰”的因素,杉樹仍然可以有神聖的象徵身份,其原因就在於它同侗族祖先的宗教宇宙觀有聯繫。鼓樓後來成為家族的象徵,家族的神聖性不能來自於家庭本身,它必須來自於天,來自於更大的宇宙存在。因此給鼓樓尋找一個神聖的源頭是至為重要的,而巨樹從宗教信仰上起到了這種喻象的作用。侗族人建鼓樓在符號象徵的意義上取像於杉樹,還有取其生命力旺盛的象徵含義。杉樹有一特點,老杉樹倒了之後,在其根部又會源源不斷地發出新的樹苗,並且越發越多以至成片成林,這對於將鼓樓視為宗族標誌的侗家來說,其象徵是再好不過的了。

美麗絕倫的侗家鼓樓

侗族鼓樓的另一個重要的符號象徵是取龍的形象。鼓樓匠師的這種取像涉及到侗族集體無意識中對龍的意象記憶。中國南方古代越人是以龍蛇為主要圖騰的民族,斷髮紋身、划龍舟等習俗就是這種圖騰文化的現象。這種文化記憶自然積澱在侗族人心靈深處,並且有將之表達出來的強烈衝動。侗族人在修建寨子的時候,就已經充分顯示出對龍的意象的文化表達,風水、民居、寨門、風雨橋等無不與龍的喻象有關。作為一個完整的獨立鼓樓,其實也是一條完整的龍的符號形象,但是在這裡,它不是一條騰空舒展的游龍,而是一條盤纏坐臥的龍,這從鼓樓圓環形層層上升的簷面看最為形象和清晰,如果從高空垂直往下看效果更加逼真。青鱗鱗的層簷瓦片彷彿是巨龍身上的甲片,造型複雜多變的塔頂就是龍頭,下大上小的鼓樓看起來就是一條盤臥著的龍,一條守護著村寨的龍。

美麗絕倫的侗家鼓樓

侗族鼓樓的第三個符號取像的來源是魚窩。這又涉及到侗族文化的另一個深層的記憶。我們已經知道古老的百越民族文化是一個與水相關的文化,魚同古越人的關係也是非常密切的,越人後裔的侗族自然把這種文化保存在自己的記憶中,甚至保存在自己的生活方式中。侗族在遷居到山地之後,仍然沒有忘記把獵漁的習慣也帶到這裡,侗鄉村村寨寨的寨內寨外都開出許多水塘用於養魚。魚是侗家人的美味食品和營養補充,文化上魚則成為侗族對於自己根屬上的記憶載體。侗族人在祭祀祖先時最重要的祭品就是魚,魚成為後人連通著祖先的一種文化符號,它的文化含義已遠遠地超出了食品的意義。

美麗絕倫的侗家鼓樓

有的侗族學者還認為鼓樓在造型上取像於仙鶴的形象。這種說法也很有道理。如果從某個角度去看鼓樓,可以感覺到鼓樓的兩翼輪廓線上的簷角翹翅,非常像一列逐級站在階梯上正展翅欲飛的仙鶴,再看那“凌空垂懸的銀練”,成了遠空鶴影。細望鼓樓中間兩道簷角線的翹翅,則頗似各種不同姿態在引頸注視著地面的仙鶴,自上而下地列成縱隊。

美麗絕倫的侗家鼓樓

最後,還應該說鼓樓是對漢族建築樣式的借用。侗族鼓樓的頂端部分完全是借用漢族建築中的宮殿亭塔的式樣,這是漢侗文化交流的結果,從侗族鼓樓的頂端設計來看,其目的是象徵著閣頂部位的尊貴品位。漢族文化中,按禮儀,這些種類的屋頂只有在王公貴族的建築物上才能夠使用,而鼓樓的頂部形式卻都使用了這些種類的屋頂,幾乎每一座鼓樓頂部都使用了非常複雜的斗拱裝飾。斗拱在中國漢族建築的使用中逐漸成為權貴、權威、等級、地位、身份的一種建築文化符號,曾經一度只有宮殿、廟宇等建築才允許在立柱上和內外簷的枋上安裝斗拱,並以斗拱尺度的大小和層數的多少來表示建築的倫理品位,侗族鼓樓在頂部亭閣的簷枋處採用斗拱裝飾,除了力學上的需要之外,更主要的還是文化上的原因。換言之,帶斗拱的,高貴的廡殿式、宮闕式或攢尖頂式的亭閣樓頂,就是鼓樓的象徵,而在它之下的圍繞四周的各級披簷是村寨民居的象徵。

美麗絕倫的侗家鼓樓

其實鼓樓身上還有很多符號,比如說鼓樓身上雕塑、繪畫、紋飾、楹聯等,這也是鼓樓樓身上的一種表層的文化符號體系,它有機地融合了堂、樓、屋、亭、塔、閣、殿、杉樹、龍、魚窩、仙鶴、村寨等形象。在綜合這些形象的同時,侗族的鼓樓建築匠師也有意無意地運用著這些物象所具有的象徵含義,由此而創造出這麼一種立體的多層次的建築文化。所以,侗族文化被專家學者稱之為“鼓樓文化”,不僅因為鼓樓是侗族建築中的傑出代表,更主要的是侗族的全部精神性的文化要素,從歷史記憶、宗教信仰、藝術娛樂到法律、習俗、節慶、交往等等諸多方面都離不開鼓樓。如果說太極圖是中國漢文化最具有原型性、積澱最深厚、可闡釋性最強、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的話,那麼,鼓樓之於侗族文化來說,也是最具象徵性的文化符號,其中積澱和蘊藏著侗族最重要的文化元素,以鼓樓為中心而展開閱讀的視線,幾乎可以洞觀侗族文化的全幅圖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