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之风------终军请缨

帝国之风------终军请缨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读中国历史这么多年,自己有没有明智一点就不得而知了。但几千年的历史,其间波澜壮阔,就算是再天才的小说家也无法撰写出来。每当读到西晋末年的天下大乱,五代十国的人间炼狱,两宋的孱弱屈辱,晚清的割地赔款,心中真是痛苦至极,废书无言。只有读汉唐之史,这个时期国家强大,傲视八荒,一个个英雄人物扑面而来,心中油然生出无数豪荡感激之情,恨不能一饮千杯,长啸高歌。我一直有个纳闷,为什么英雄总是扎堆地诞生?年岁渐长,才逐渐明白,不是英雄扎堆,其实任何时代都不缺少才俊之,只是需要与时代契合的社会制度让他闪脱颖而出,尽显光芒。

抗击匈奴的一代战神霍去病,首次出征大漠时年仅一十七岁,到二十三岁时不幸因病去世,真是天妒英才。上天只给了他五六年的时间纵横塞外,却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真是有志不在年高。差不多同一时期,也有这么一位少年英杰,虽然没能成为一名远征的将军,但以另一种方式书写辉煌,彪炳史册,他就是终军。

终军,字子云,西汉济南人,大约生于公元前133年,比霍去病小七岁,少年时期就以刻苦好学、博闻强记和能言善辩闻名乡里。18岁时被举荐为博士弟子。在前往京师长安的路途中经过函谷关,守关吏卒交给他一件帛制的“繻”,终军大约也是第一次出远门,不知此为何物,当得知这是一个返回过关的凭证时,慨然掷之于地,脸上满满的自信,说道:“大丈夫西游长安,如果不能建功立业,就不再回来。”到长安后,终军以上书称旨官拜谒者给事中,奉命巡视东方各郡国。当他手持朝廷符节,骑着高头大马,再度经过函谷关时,守关吏卒一眼就认出他来,不得不叹服其志向高远,终有所成。这就是“终军弃繻”这个典故的由来。

终军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就莫过于请缨出使南越一事。南越(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在秦时已置郡,而秦龙川令、真定人赵佗乘秦末之乱,自立为王。汉初,赵佗表示臣服,其地位相当于侯国。而后,由于汉朝政策有所不当,导致赵佗私心膨胀,自称皇帝,并发兵攻掠汉地。汉文帝时,派遣陆贾出使南越,赵佗迫于大汉强大的威慑力,乃去帝号,并遣使称臣,但在其自家地盘里,还是依然故我,死性不改。汉武帝时,为加强与南越的关系,准备派遣使者召南越王及王太后入朝,以绝后患。在当时汉与南越关系尚不稳定的情况下,出使南越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当此之际,终军挺身而出,请求担当这一重任,并表示:“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终军出使南越,圆满完成使命,南越王请举国内属。汉武帝龙颜大悦,赐以南越大臣印绶,南越改用汉朝律法,并命令终军率领的使团暂时留在南越进行镇守和安抚等工作。但事出意外,没过多久,南越国相吕嘉和其弟发动叛乱,攻杀南越王、王太后和全部汉朝使者。终军死时年仅二十一岁,当时之人一方面佩服其功业之大,另一方面哀怜其年寿未高,故称呼他为“终童”。

终军死后,吕嘉另立赵佗的后代赵建德为南越王。元鼎五年秋,汉武帝命令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等五路大军齐集番禺。六年冬,俘虏赵建德和吕嘉,平定南越,分其地设立儋耳、珠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等九郡。请记住这些地方从那时就是我们神圣的领土。南越自赵佗称王以后共历五世九十三年。

此后,“请缨”便成为为国勇担重任的代用语,诗文中多见此典故,如唐王勃《滕王阁序》: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杜甫《岁暮》: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毛泽东《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无名氏《水调歌头》:长恨此身晚,未许请长缨。

帝国之风------终军请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