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要在人工智慧創新行動中發力

與政府企業合作建平臺支持成果轉換 增加學科與人才培養建設

昨天,教育部在浙江大學召開新聞發佈會,由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雷朝滋解讀了《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的相關內容。這意味著,教育部將出政策,引導、支持高校提升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能力。

根據《行動計劃》的目標,到2020年,基本完成適應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高校創新體系和學科體系的優化佈局;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國際重要影響的原創成果,有效支撐我國產業升級、經濟型和智能社會建設,到2030年,高校成為建設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領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人才高地,為我國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

大數據、人機協調

將是重點建設方向

雷朝滋說,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人工智能是核心力量,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紛紛在謀劃部署,力圖掌握競爭主動權。為此,《行動計劃》提出,要將重點集中到大數據驅動知識學習、跨媒體協同處理、人機協同增強智能、群體集成智能、自主智能系統等方向,系統佈局建設一批科技創新平臺。

為此,在教育部的《行動計劃》中提出“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支持高校在智能教育、智能製造、智能醫療、智能城市、智能農業、智能金融、智能司法和國防安全等領域開展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為此,還會部署加強京津冀、雄安新區、長三角地區等區域和地方合作,支持高校、政府、企業共建一批人工智能領域協同創新中心、聯合實驗室等創新平臺和研發機構,推動高校人工智能領域創新與地方、企業需求對接。

據介紹,教育部在2018年認定的首批612個“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中,佈局建設了57個人工智能項目。

布點人工智能領域

專業培養所需人才

高校一方面要優化人工智能領導科技創新體系,搭建符合趨勢的人工智能平臺,另一方面也需要培養造就一批一流人才隊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新一代人工智能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超級計算、腦科學等新理論新技術以及經濟社會發展強烈需求的共同驅動下快速發展,其人才培養更需要系統謀劃部署。

為此,雷朝滋說,《行動計劃》從擴大人才培養規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優化人才培養結構等方面進行系統部署,重點提出“引導高校通過增量支持和存量調整,加大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培養力度”“深入論證並確定人工智能學科內涵,完善人工智能的學科體系,推動人工智能領域一級學科建設”“鼓勵對照國家和區域產業需求布點人工智能相關專業;支持高校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設置人工智能學科方向”等。

據瞭解,截至2017年12月,全國共有71所高校圍繞人工智能領域設置了86個二級學科或交叉學科,接下來教育部還會盡快提出增加人工智能領域研究生招生指標的方案,科學合理、穩步有序地擴大人才培養規模。

構建多層次的

人工智能教育體系

除了高校接下去在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創新發力以外,雷朝滋還提到,會構建人工智能多層次教育體系,提升人才培養的系統性。

根據《行動計劃》部署,在中小學階段會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構建人工智能專業教育、職業教育和大學基礎教育於一體的高校教育體系;鼓勵、支持高校相關教學、科研資源對外開放,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會公眾的人工智能科普公共服務平臺,積極參與科普工作。

教育部接下去會成立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諮詢專家組,為高校人工智能發展提供諮詢和建議, 並且會加快與中國工程院聯合開展智能教育應用戰略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