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如何被玩废的?清朝统治者重用洋大人难辞其咎

怀金悼玉按:经常有人问,为什么近代中国的科学会持续落后于西方,中国的科技水平领先世界几千年,为什么近代没落了?很多人从思想文化方面剖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应该说,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这并不是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在于清朝统治者出于对汉人的忌讳和防备,大量重用西方欧洲传教士的结果。

清朝以二百万人入主中原,统治上亿人口的汉人,其不安全感是深入骨髓的。游牧部落奴隶制度式的落后文化主导先进文化,在治理上容易走入极端。在地理上限制汉人进入东北,为保护满清龙脉。军事上只信任八旗兵。武器上限制和消极发展火器,因为会导致清骑兵失去战场优势。对国民实行等级制度。中央政府的官员以满人为主,汉官主要起满清贵族的好管家作用。天文历法等关乎国运的高科技知识,自己做不来就交给洋大人干,这事绝不可交给汉人。文化上实行愚民政策,全民教育上毫不重视自然科学,完全八股取士,培养了大量书呆子,酸腐知识分子。正是清朝统治中国的二百多年,实现了将国家的活力,创造力基本消磨殆尽的最终结果。

不少人现在不相信这一点,我们今天来看看清朝统治者是如何在天文历法领域窒息中国人的创造力的!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如何被玩废的?清朝统治者重用洋大人难辞其咎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中国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科技水平,都明显落后于西方了。这个落后,是何时、如何造成的呢?我们就以天文学、数学为例,来谈这个过程。

《清史稿·时宪一》:“顺治元年六月,汤若望言:‘臣于明崇祯二年来京,曾依西洋新法釐订旧历,今将新法所推本年八月初一日日食,京师及各省所见食限分秒,并起复方位,图象进呈,乞届期遣官测验。’从之。……八月丙辰朔午时,日食二分四十八秒,大学士冯铨,同若望赴观象台测验覆奏,惟新法一一菂合,大统、回回二历俱差时刻。……十月,颁顺治二年时宪书。……十一月,以若望掌钦天监事。”

大意是:清朝定鼎北京之后,顺治元年,西洋传教士汤若望向朝廷进献了明末徐光启、李天经主持,组织有西洋传教士参加编制的新历。他还向朝廷说:今年八月初一日日食,各地分别在什么时间看见日食。那天,大学士冯铨等人到天文台考察后发现,和按照明朝大统历、回回历相比,汤若望按新历推算的时间最准确。于是,在当年十月,就颁布使用新历,即时宪历。十一月,

任命汤若望为钦天监负责人。

这就是说,明末编制了这部历法,但没有用。汤若望献出来,被清朝采用了。

的确,由基督徒徐光启主持编制的这部历法,采用了不少来自西洋的东西。但是,是否明朝真的在数学、天文水平上不行呢?当然不是。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如何被玩废的?清朝统治者重用洋大人难辞其咎

在康熙乾隆时期编写的《明史》中,我们都可以找到足够的证据。

《明史·历一》:“后世法胜於古,而屡改益密者,惟历为最著。……黄帝迄秦,历凡六改。汉凡四改。魏迄隋,十五改。唐迄五代,十五改。宋十七改。金迄元,五改。惟明之《大统历》,实即元之《授时》,承用二百七十余年,未尝改宪。成化以后,交食往往不验,议改历者纷纷。……其非历官而知历者,郑世子而外,唐顺之、周述学、陈壤、袁黄、雷宗皆有著述。……”。

大意是,中国历史上,历法修改了N次,水平越来越高。但是,明朝援用元朝的授时历,一下子就用了270多年。到了成化年间,大家都发现误差不小,觉得必须修订历法了。在明朝,精通天文历算而不在天文台工作的人很多,除了著名的明朝宗室朱载堉,还有唐顺之、周述学、陈壤、袁黄、雷宗等等。

但是,徐光启在主持修订历法的时候,并未像历朝历代那样,征集天下英才,而是启用汤若望等洋教士主导,让一批中国学者给打下手。

毫不奇怪,新历法的精确度,确实比二三百年前编制的大统历即授时历要高。

同样是在《明史·历一》中,还有这样一句话:

“西洋人之来中土者,皆自称瓯罗巴人。其历法与回回同,而加精密。”

这就是说,明朝人也好,清朝人也罢,十分清楚:所谓的“西洋天文学”,实际上是回回天文学。回回天文学实际上是元朝传过去的中国天文学发展起来的。因为,自元朝起,中国的天文台,始终设有“回回历”机构,因此,中国的士大夫们,太了解阿拉伯天文学了。只不过,汤若望等人搬来的东西,比三百年前的水平高一些罢了。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如何被玩废的?清朝统治者重用洋大人难辞其咎

不可理喻的是,自汤若望起,西洋传教士就掌握了清朝的天文台。

《清史稿·职官二》:“初,顺治元年设钦天监,分天文、时宪、漏刻、回回四科,置监正、监副、五官正、保章正、挈壶正、灵台郎、监候、司晨、司书、博士、主簿等官,并汉人为之,行文具题隶礼部。是岁仲秋朔日食,以西人汤若望推算密合,大统、回回两法时刻俱差,令修时宪,领监务。……康熙二年,仍属礼部。明年,增置天文科满洲官五人,满员入监自此始。又明年,定满、汉监正各一人,左、右监副各二人,主簿各一人,满、蒙五官正各二人。……八年,复罢光先,以南怀仁充汉监正,更名监修,用西法如初雍正三年,实授西人戴进贤监正,去监修名八年,增置西洋监副一人。……

(乾隆)十年,定监副以满、汉、西洋分用。十八年省满、汉各一人,增西洋二人,分左、右。四十四年,更命亲王领之。道光六年,仍定满、汉监正各一人,左、右监副各二人。时西人高拱宸等或归或没,本监已谙西法,遂止外人入官。”

大意如下:

1、本来,天文台的职员全是汉人。顺治元年,天文台的负责人成了汤若望。

2、康熙三年,天文科(天文台下属机构之一)设置满洲职员5人。

3、康熙四年,天文台和朝廷其它机构一样,设满、汉两个一个手。康熙八年,由西洋传教士南怀仁来充任(代理)汉人的一把手,即汉人失去了一把手职务。

4、雍正三年,西洋传教士戴进贤,正式担任汉人的一把手,即不再是“代理”,标志着汉人彻底失去一把手职务。

5、雍正八年,专门为西洋传教士增设一名天文台副台长。

6、乾隆十年,正式确定天文台副台长由满、汉、西洋传教士三方平均分配担任。乾隆十八年,走得更远。

7、道光六年,仍定满、汉监正各一人,汉人终于可以担任天文台台长了。

那些清朝闭关锁国的,从此处看,就是不值得反驳的!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如何被玩废的?清朝统治者重用洋大人难辞其咎

清朝在朝廷各部门设置满、汉双首长制,本来是一个很不错的制度。但是,把天文台的职务让给西洋传教士,也不给汉人士大夫,十分令人费解。

长期有洋大人在朝廷担任高级官员,而且是担任主持科技工作的高级官员,这,还开放的不够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