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有風險,不投資就沒有風險了?

投資有風險,不投資就沒有風險了?

回想小的時候,那時還沒有電腦和手機,最喜歡的娛樂就是看電視了。當時電視節目裡記憶最深的有兩句臺詞,一句是“小朋友們好,我是鞠萍姐姐”,另一句就是“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後面那句聽起來有點奇怪,但我想小的時候有家長炒股的朋友一定明白我說的是什麼。

那時候各類股評節目特別火,各個股評人指點江山、揮斥方遒。每天5、6點我的父親就會撥到財經頻道,不同節目裡開始和結束必聽到的就是這句話。那時雖然還不懂股票是什麼,但是對節目裡的這句話可以說是記憶猶新。可以說那句縈繞了許多年的“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構建起了我對於風險最初的認識。以至於後來很長時間聽到風險這個詞總會覺得不舒服,感覺就像賠了錢一樣。

的確說起風險這個詞,往往很多人都經常本能的把它與虧損聯繫到一起,覺得風險是一個壞東西應該遠離。從行為心理學上看這是可以理解的,人具有一種叫後悔厭惡偏差的心理現象,意思就是人們在面臨未來不確定性的時候,總是會不由自主的產生擔憂或者恐慌情緒,這本身是很正常的表現。

不過大家要明白其實風險並不等於虧損,風險講的是不確定性,本身並無所謂好壞。從金融學上看,風險和收益其實是同源的,不承擔任何風險長期只能獲得國債收益。風險高或者低並不是衡量一次投資好或者壞的標準,而是要看你承擔風險後所彌補的收益值不值。如果拿投資類比遠航,那風險就像看不到的海上風雲,它有可能讓毫無經驗的新水手喪生,但是對於千錘百煉的老船長來說那是乘風破浪通往遠方的助推劑。

有些人說既然投資有風險,不投資不就沒風險了嗎?那我就乾脆別投資,存到銀行賺點銀行收益行不行?聽起來存銀行看上去好像有很高安全性,但是卻給你的財富引入了更大風險——通脹。跑不贏通脹的銀行收益會不斷吞噬財富,而且存銀行越久,實際購買力越少。還記得80年代的萬元戶嗎?有人計算過80年代的1萬元購買力與現在的差不多300萬元相當,但如果1980年一直把這1萬元存在銀行而不去投資,36年後只能取出5.7萬元,現在5.7萬能買到什麼呢?

另外在中國我們政府強大,我們國家的銀行不會倒閉,國債不會出現問題。但是把視野放寬到整個世界,包括希臘和前蘇聯的國債,包括很多的小國的銀行都出過問題,所以並不是存到銀行就可以完成保證財富的安全了。所以逃避是錯誤的思想,學習投資,學會應對風險是所有人都應該學習的一件事情。

那我們該如何提升我們風險的控制能力呢,還是那句話,加強自己的投資專業知識才是正道。我們作為投資人,必須不斷加強自己的投資專業知識,才能逐步磨鍊出專業判斷風險的能力。

見過好多人最心酸的一句話:賺過。在資本市場裡賺過錢和在資本市場裡面一直賺錢,其實最大的區別就是有沒有良好的風險管理意識。只有通過不斷的去學習,去認識風險,真正懂風險了,投資才真正具有獲得收益的必然性。專業程度不足夠時,投機性的收益短期可能會有,長期是靠不住的。任何投資都不是一個小決策,在內功修煉還不夠的時候,不要僅僅因為因為衝動或者一個單方面的感覺,就抱著僥倖心理去投一投試試看,這樣的投機心理其實是非常不可取的。我們企業家照顧自己的企業就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百般呵護,在投資中我們也要保持這樣的態度。

有一話是這麼說的: 賭博是有可能贏錢的,但永遠不要羨慕一個賭徒贏了錢。投資同樣如此。投資為的不是一夜暴富,長期安全穩定的資本增值才是我們每個投資人應該追求的。投資是財富的逐漸積累,需要我們每個投資人做好長期努力的準備。好了,今天的投資雅談就到這裡,如果您喜歡我們的節目,也歡迎轉發給需要的朋友們,本節目由盛景嘉成傾情播出。我們下期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