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五千纳税,在北京和青海是一回事吗?

月入五千纳税,在北京和青海是一回事吗?

文|西部君

端午小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个税起征点拟由每月3500元,提高至每月5000元(6万元/年),这个事关多数人“钱袋子”的消息,获得普遍关注。

这一调整,对于不同收入水平的人乃至地区的影响,都会不一样。借这个机会,我们不妨看看各省市的平均工资状况,大伙儿也好知道自己的收入水平在各自所在地区到底处于怎样的位置。

以下是2017年20个省市的平均工资情况:

月入五千纳税,在北京和青海是一回事吗?

1.北京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是河南的2.37倍

在上述统计的20个省市中,无论是非私营单位还是私营单位,北京平均工资都居全国第一位。以六万的个税起征点算,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的平均工资均达到起征点水平的,也只有北京一地。从这个角度说,这次调整后的起征点,应该不算低了。

但这里要强调一点,平均工资数据并不能完全反应个税起征点的合理与否。比如,若只看非私营单位的平均工资,上述地区中,除河南、黑龙江外,就都达到了个税起征点的水平。

平均工资,往往掩盖了真实收入差距。像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最高的北京是最低的河南的2.37倍。在私营单位中,北京也是最低的山西的2.23倍。这一点能够明显反映出,同样一个起征点,放在东中西部不同地区,它对应的税负,可能相差很大。

2.重庆私与非私单位平均工资差距最小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74318元。参照这一标准,在统计的20个省市中,仅有北京、浙江、广东、江苏、青海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为45761元,高于这一平均水平的,有北京、浙江、广东、江苏、重庆五省市。

综合看,私与非私单位的平均工资,均在全国平均水平线以上的只有北京、浙江、广东、江苏,这也就意味着多数地区的平均工资水平都拖了全国平均水平的后腿。从此也可以看出,平均工资数据背后的巨大地区差异。

同一个地区的私与非私单位平均工资对比,绝对值相差最小的是河南,为19125元。这概因该地的两者工资水平都处于较低水平。比例相差最小的为重庆,只有28.8%。排除补贴对非私单位的影响,说明重庆的工资水平相对较平衡。

绝对值相差最大的北京为60962元,这个数值甚至比除北京外所有地区的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还高。北京虽拥有全国最多的高薪行业,但大量的非私营单位特别具有垄断地位的单位的存在,应是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

比例相差最大的是青海,私营不及非私营的一半。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家财政补贴力度大,导致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相对较高,而另一方面,则是市场经济发育水平低,私营单位工资又相对偏低。一高一低,塑造了这种失衡的收入格局。可以推断一下,在青海这类欠发达地区,非私营单位应该比私营单位要受欢迎得多。

3.非私单位平均工资,西部高于中部

从已公布的20个省市区的平均工资数据中,可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西部地区的青海、贵州、重庆、四川、云南、内蒙古、陕西等七省市,非私单位平均工资比处于中部地区的安徽、湖南、山西以及东北的吉林、黑龙江等都要高。这打破了人们对工资收入水平从东往西递减的一般印象。

月入五千纳税,在北京和青海是一回事吗?

这里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国家对于西部省市非私营单位相对有更多的补贴,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大。事实上,西藏的平均工资一度与北京媲美,之前西部君在推文里就已经详细分析过。(西藏的平均工资,到底高到什么程度)。

这一点再次说明,非私营单位的平均工资水平,与一个地方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严格对应的。

4.起征点“涨幅”低于平均工资增幅

理论上,个税起征点的“涨幅”高于社会平均工资的增幅,则说明,它的调整起到了实质性的减负效果,反之亦然。

月入五千纳税,在北京和青海是一回事吗?

2006年,个税进行第三轮改革,起征点调整为1600元。彼时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1001元,月均1750元。起征点与月均工资的比值为91.4%;

2008年,起征点调整到2000元,当年全国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9229元,月均2435.75元。起征点与月均工资的比值为82.1%;

2011年,起征点调整到3500元,彼时全国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2452元,月均3537.67元,两者比值为99%。

今年拟调整为5000元,2017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为74318元,月均为6193元。两者比值为80.7%。

起征点与月均工资的比值越大,说明对职工的征税收入越低,也就是减负效果越明显。而这次的调整力度,创下了近四次改革的最低。这意味着什么,大家应该不难理解。

好消息是,这次将首次增加了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专项扣除。不过,最终的落实力度怎样,还有待观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