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土木堡之变中的老将张辅及其死因

关于明初以后士人渐次轻忽武将的论述很多,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两段:一是查继佐在《罪惟录》中的“保国之赠宣平(均指朱永),即远不逮六王(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岐阳王李文忠、黔宁王沐英、宁河王邓禹、东瓯王汤和)。其于东平(朱能)、定兴(张辅)等,犹望尘隔鞭弭百尺也”;二是王世贞在《弇州续稿》中所说“

嗟乎!开国之视靖难,其巨小,尚不可同年而语,以视宣平,何霄壤也。士大夫不能睹久远,往往骇新建(王守仁)、宁远(李成梁)而忽宣平辈,良可唾矣!

杂谈土木堡之变中的老将张辅及其死因

张辅画像

就我现在浅短仓促的明朝历史积累来看,明朝士大夫很喜欢感叹武人能力、品德的江河日下(虽然事实未必如此),自开国、靖难以下便少有大规模的文武官员封爵了(夺门、平变、定乱等等的都是单独进行封赏的,并且其中的大部分人都多多少少受到了非议,作为文臣在这之中受封的一般认为只有著名的“三王”—王骥、王越、王守仁)。而张辅所处的阶段应该算是第二阶段—靖难诸将时期。靖难时期的诸将上承开国之余威,其中的成员或生于元朝,或曾短暂仕于元朝,或是明朝开国时期的偏裨将领,这些丰富的作战经历势必还能够催生一批驱驰四方的大将。

靖难诸将时期如果说始于建文帝建文元年(1399年)的靖难之役,那其结束可以说是以明英宗天顺七年(1463年)八十五岁的宁阳侯陈懋去世为标志。张辅作为靖难诸将中的二代封爵者(独立于其父张玉受封伯爵),也是其中的佼佼者,逐渐成为了武臣、勋戚的代表性人物。

杂谈土木堡之变中的老将张辅及其死因

靖难之役要图

靖难之后,张辅在永乐年间随朱棣北征鞑靼,又四征交阯,逐渐成为明军最重要的将领之一。在明代士大夫中还较广泛地存在着一种论点,即遗憾张辅不能像沐氏世代镇守云南一样世守安南。这里例举三种:

1.李贽:使定兴辅不还京师,得似沐黔宁长守交趾,以至正统十四年乃卒,则安南岂有先定兴辅而陷没者哉;

2.严从简:按交趾之复陷为夷也,如唐河北再失。乃由于宰相失谋所致,而岂黎利之善用兵乎!使当时留张英公镇守其地,不使马骐监军,虽反侧无患;不召黄如锡还朝,遣张英公讨黎利,贼旦夕可平者;

3.林时对:一恨安龙(应指安南)之弃,杨文贞(杨士奇)误引贾捐之弃珠崖,俾汉唐士宇,沦于卉服,令英公循黔国故事,世守滇南,则交趾布政司虽至今存可也。

首先说李贽,李贽是从感叹张辅死非其命的立场上说了上述一句的,他认为张辅与其窝囊地死在土木堡不如先死在交趾;严从简将交趾之失与唐穆宗时期河朔再叛相提并论,从而影射阁臣无能(穆宗时的宰相杜元颖、崔植等“素不知兵,且无远虑”,史家皆认为主要是由于他们对河朔藩镇尤其是卢龙镇的错举直接导致唐朝永失河北),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两种假设:

一、不在永乐十四年(1416年)召回张辅,而是让他长期镇守交趾,并且不让劣迹斑斑的宦官马骐任监军,那样即使是造反也没有什么可怕的;

二、不把在交趾声名远扬的交趾布政使黄福召回,且命张辅进讨黎利军,这样在旦夕之间便能定乱。

当然,不论这个说法的可行性多大,但严从简建议留张辅久镇交趾的观点是与李贽相同的。明末的林时对有“三恨五失十五胜算”的统计,其中“安南之弃”便是“一恨”,他的观点与李、严二人也是一致的,只是在此基础上直接抨击了宣宗时期首辅杨士奇等援引西汉贾捐之建议丢弃珠崖郡(今海南东北部)的言论,颇有些使“华服士人”沉沦“异域”的感慨。而后来朝廷商议交趾的征、弃之议时,张辅也是极力主战的,只是朝廷最终决定弃地。

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张辅先掌中军都督府,又协助(或者说是卖友?)灭了不安分的汉王朱高煦。此时,张辅的地位已经上升到了前面说的武臣、勋戚第一的程度,甚至有主动率诸勋戚侯伯到国子监听讲、与国子祭酒李时勉抗礼的“太平盛事”的记载。王世贞不仅在论将时将张辅与徐达、常遇春、李文忠、沐英四位开国元勋相提并论,甚至有“张定兴辅之三下南交、朱宣平永之八佩将印,皆位太师、握环卫,为心膂牙爪,而不得从(祀)”的说法,当时议论可见一斑。

但张辅的衰老,日甚一日。英宗时期,武臣之首的张辅也仅是做到类似韩世忠般的“与之(王振)抗礼”的举动,除此之外,再无中年以前的朝气了。或许正像唐枢所写,张辅确实“老不充役”了。正统十四年(1449年),王振引导英宗亲征瓦剌,张辅虽然从征,但并无任何兵权。正如《明史》所说:“辅老矣,默默不敢言”。同年,七十五岁的英国公张辅阵亡于土木之变中。次年追封定兴郡王,谥号“忠烈”。

杂谈土木堡之变中的老将张辅及其死因

土木堡之变

我非常非常之敬佩的史学家谈迁在《国榷》中有如下议论,可称为后人对张辅死于非命的最沉重的慨叹:

当时最善兵望重,不为振屈,毋逾张英公,其人虽老,独不为赵营平(赵充国)、马伏波(马援)乎?以三十年之威名,将干掫帷幄之是赖,竟徇一腐竖,委骨尘露,传所云智老而偷耶?

是啊,以三十年的威名,就这样不明不白受制于权阉,以古稀之年惨死塞外的土木堡,这是时人及后世许多人都万万想不到的。关于张辅是力战而死还是屈身受戮,史书并没有详细说明,但我想,大部分人都愿意相信是前者,相信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将军在生死危急时仍能保持最后的尊贵。

而关于张辅的死因,大部分人应该都接受、也只看见了他于土木之变混战中战死的说法。但我偶然看《罪惟录》时却看到了全然不同的一个描述:

或云辅败逃还,知不可生,自缢死,家人以阵亡闻。

查继佐听到传闻,认为张辅并非死于土木变乱,而是和李贤等少数文官一样活着逃回了北京。但他知道自己“败逃”回来势必受到重罚,于是自缢而死。张辅的家人遂以他“阵亡”的假消息上报。《罪惟录》中经常有些不同寻常的故事,张辅这段的真伪性我目前没有看到有谁论证过,但可备史籍参考,我认为这也是很有价值的。姑置于此,以消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