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陪讀」,如何「培」而不「賠」

當下,由中小學生父母組成的“陪讀大軍”已成了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現象。中國社科院教育研究所的一項統計顯示,我國36.8%的家庭存在父母陪讀現象。本期“透視”,我們選錄幾位蒲公英評論作者的文章,多層面、多維度探討“家長陪讀”這一話題。

家長“陪讀”,如何“培”而不“賠”

誰為家長陪讀提供了生長的土壤?

近年來,家長陪讀現象普遍存在,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家長陪讀的盛行映射出當前的教育還存在不少問題。

一是區域教育發展的不均衡。儘管《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用10年左右的時間實現區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標,並制定了一系列的具體政策措施,但區域內、校際之間的資源配置還存在不均衡,優質教育資源短缺、輻射面窄以及師資力量不均等。家長都有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美好心願,為了讓孩子享受到高質量的教育,一些農村家長不僅把孩子送進縣城學校讀書,還放下一切農活、克服重重困難來到城市陪讀。而在城市裡,一些家長會選擇把孩子送到優質學校讀書,有的甚至為此放棄自己的事業全職陪讀,“陪讀大軍”的隊伍越來越壯大。

二是唯成績論的應試教育觀念仍然存在。近年來,素質教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學校和家長的觀念有所更新,但仍有一些學校、教師和家長還沒有走出應試教育的誤區,還存在教育功利思想。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只有分數高、成績好才能考上理想的中學、大學,有的家長還把自己沒能實現的夢想加諸在孩子身上。不少學校也簡單地以學生的升學率來評價教師的教學水平,上級行政部門也拿升學率來考核學校領導的業績。這些都為陪讀提供了生長的土壤,導致陪讀在一些地區愈演愈烈。

三是孩子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當下,孩子習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獨立能力差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很多陪讀家長包辦了孩子除學習以外的全部生活,對孩子的飲食起居照顧得無微不至,無形之中也耽誤了孩子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時機。而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須學會獨立思考、獨立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否則,一旦離開家長獨自面對生活,就會不堪一擊。

針對由家長陪讀所引發的教育問題,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決:

一是重視區域教育均衡發展。要加大對農村學校、城市薄弱學校的資金投入,大力改善辦學條件;建立縣域、區域內教師輪崗制度,提高師資隊伍整體水平;加大教師培訓力度,切實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嚴格遵守義務教育階段區域劃片招生制度,嚴懲違規招生行為,以此來促進區域教育的均衡發展。

二是努力實現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真正轉變。家長、學校乃至整個社會都應轉變教育觀念,轉向素質教育。教育行政部門要做好頂層設計,改變對學校、教師的評價機制,不唯升學率來評價學校和教師;教師和家長更應該摒棄功利思想,淡化分數與成績,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是家長要重視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與生活的能力。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教育、引導,家長對孩子要樹立信心,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獨立生活的能力,實現由家長包辦到孩子包乾的轉變。要著重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放手讓孩子學會適應環境,在學習、生活的過程中學會與人相處所必需的寬容、理解和忍讓,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和自律意識。(作者李麗賢,遼寧省調兵山市第三小學工會主席,蒲公英評論獨立評論員)

不當陪讀只會讓孩子“賠”更多

當下,陪讀現象之所以盛行,家長陪讀率居高不下,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還是家長對孩子未來期望值過高。現在,很多孩子是獨生子女,不少家長把自己的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為了培養孩子不惜一切代價。但陪讀真的很好嗎?陪讀就一定能夠讓孩子成才嗎?我想並不盡然,以陪讀的形式培養孩子,反而容易讓孩子“賠”更多。

首先,陪讀容易“賠掉”孩子的自立精神。小學、中學時期不僅是孩子學習的重要階段,更是他們性格形成的重要時期。魯迅說:“父母對於子女,應該健全的產生,盡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家長陪讀的一番苦心可以理解,但這種過度關愛可能會造成子女的自立精神無法“健全的產生”,對青春期子女的個性也不能做到“完全的解放”。

其次,陪讀容易“賠掉”孩子的自理能力。有家長陪讀的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什麼事都不用做,只需認真讀書即可,這樣會使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極度缺乏。有從事幼兒教育的專家曾調查得出這樣的結論:陪讀孩子發生心理問題的機率遠遠大於正常孩子,尤其是過度依賴性陪讀,可能會給孩子的健康成長帶來諸多不良的心理陰影,包括造成怯懦膽小、依賴性強、缺乏自信、獨立性差、社會適應不良、人際關係不佳等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家長過度陪讀只會助長孩子的惰性,對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害無益。

再次,陪讀容易“賠掉”孩子讀書的激情。家長陪讀的重心圍繞著孩子的學習,但孩子在學校能與同學交流問題,回到家裡卻很難與家長進行交流。這是因為,很多家長文化水平不高,對孩子的學習問題多是茫然。因此,家長唯一能做的就是照顧好孩子、時刻叮囑孩子,但這種長期的空洞叮囑很容易使孩子產生壓力,甚至是反感,進而導致孩子的學習激情下降,學習效果自然不佳。

最後,陪讀容易“賠掉”孩子的吃苦精神和感恩意識。陪讀家庭中,很多其實並不富裕,但為了陪讀,幾乎傾力而為。再苦不能苦孩子,家長給孩子的都是最好的,對孩子的要求也會無條件滿足。如此情況下,孩子無法感知家庭生活的壓力、體悟家長的辛苦,自然就不會生成吃苦耐勞的精神。家長的苦心栽培,到頭來換來的可能只是孩子的好惡逸勞,不會懂得感恩父母。

陪讀雖然可能會陪出孩子的高分數,但卻會以犧牲孩子的健康成長為代價。對於孩子是否需要陪讀,家長要冷靜思考,做出合理判斷。畢竟未來是屬於孩子自己的,孩子的自我生存能力比分數要重要得多。(作者林春,湖南省懷化市會同縣金子巖侗族苗族鄉明德學校教師,蒲公英評論獨立評論員)

家長陪讀,不該被一棍子打死

面對陪讀,有擔憂者認為家長陪讀不一定有利於孩子學習,不當陪讀只會讓孩子“賠”更多。也有絕然反對者,認為陪讀不應成為教育的常態。但我認為,於孩子的成長而言,陪讀也有其有利的一面。

首先,陪讀是家庭重視孩子教育的表現。陪讀人員流動是從農村流向鄉鎮、從鄉村流向縣城、從縣城流向省市城市,這是一種“由下向上”的流動。不可否認,越是向上,教育環境就越好。向上流動,就是為了給孩子尋求一個更好的教育環境,進而享受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另外,從一定意義上講,陪讀人數的增加、比例的增大,說明人們認識到了孩子教育的重要性,重視孩子教育的人在增多、比例在上升。

其實,陪讀不過是“孟母三遷”的現代版,都是為給孩子的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我們把古人為孩子成長而“三遷”的故事當成佳話,津津樂道,怎麼對現實中的陪讀就不能理解了呢?過去,我們總說家長不重視教育,現如今,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重視起來了,並願意為之投入,我們為什麼又要對其口誅筆伐呢?

其次,於孩子成長而言,陪讀也是必要的。異地就學意味著孩子們要面臨全新的生活、學習環境。即便是成年人,在完全陌生的環境下,完全適應也需要很長時間。而對孩子來說,需要的時間則更長、花費的精力會更多,獨立能力差的孩子甚至可能在新環境下生活都成問題。有家長陪讀,一可以在生活上照顧孩子,二可以教給孩子相關知識,並提供幫助。更為重要的是,陪讀可以讓孩子在心理上有一種安全感,從而更快、更輕鬆地適應、融入新環境。

孩子的健康成長,“讀”固然重要,但“陪”更不可缺失。那種把孩子扔到異地上學後就不管不問,任其自由生長卻美其名曰培養孩子獨立性的做法,實際上是不重視孩子教育、不負責任的表現,是家長的嚴重缺位、失職。但是,當下,為什麼很多人反對陪讀呢?我認為,原因還在於以下兩點:

首先是對陪讀群體界定過窄。除輟學者的不“讀”不“陪”和留守兒童的只“讀”不“陪”外,跟隨父母在本地上學、跟隨父母異地上學、父母跟隨孩子異地求職或“全陪”的行為都是陪讀。換言之,只要家有學生,且家長在陪,就是陪讀家庭。如此,我們又有多少家庭沒有陪讀呢?因此,討論問題,我們不能人為設限,專門去討論某一特定人群的問題,不能聚焦問題並放大化。

其次是對陪讀中出現的問題歸因錯誤。很多陪讀唱衰者把陪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都歸咎於陪讀本身,甚至直接把“陪”作為罪魁禍首。不可否認,陪讀過程中確實也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但這些問題是否都是家長陪出來的呢?或者說是陪讀才獨有的問題呢?比如說,壓力過大、對立情緒嚴重、獨立性差等,顯然不是隻有陪讀者所獨有。如果家長陪而得法,這些問題也是完全可以消除的。

站在更廣義的陪讀界定上,我們會發現,所謂的陪讀問題本質上就是家庭教育的問題,陪讀得法,家庭教育自然得當。所以,於孩子成長而言,陪讀是必要的。(作者趙世庭,湖北省南漳縣胡營小學教師,蒲公英評論特約評論員)

陪讀更要“培獨”

家長陪讀,原因很多:有的是因為孩子自控能力不強,不能很好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有的是因為孩子交往能力欠缺,很難融入新的集體;有的則是因為學習能力較弱,不能在第一時間適應新學段的學習……雖然原因各不相同,但根本癥結卻驚人相似,那就是孩子的獨立能力普遍不強。

造成孩子獨立能力不強的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四二一”式家庭養育模式無疑是最重要的原因。在“四二一”模式中,三個家庭、六個家長的愛都集裝到了一個奶瓶裡,讓一個孩子喝下去,這勢必會造成消化不良,出現問題不可避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成了孩子司空見慣的狀態,獨立能力從小沒得到培養和鍛鍊,到了該獨立的年齡,自然也就無法真正獨立。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每個做父母的都愛孩子,都想為他們做長遠打算。但是,家長們也需清醒地認識到:沒有哪個父母能夠陪伴孩子一輩子,在不久的將來,所有的孩子必將“單飛”。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就是給孩子健康成長提供最大的財富。為此,每個家長都要早做準備。

在思想層面,家長首先要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讓孩子相信自己絕對有能力適應繁忙而緊張的高中生活。其次,家長應和孩子統一思想,讓孩子清醒地認識到,家長陪讀只是暫時的,不久的將來,他必須重新回到學校的集體生活中去。

在操作層面上,家長不可對孩子的所有事情都大包大攬,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情家長儘可能不要插手。家長一定要讓孩子學會安排自己的時間。剛開始,家長可以對孩子安排不科學的地方進行指導調整;一段時間後,則務必讓孩子自己做主。家長還應讓孩子承擔一定的家務,讓孩子形成幫家長做有益事情是自己應盡的責任的意識。

當然,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是一項長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家長務必要打破自己護子的心理藩籬,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長儘量不要越俎代庖;凡是孩子可以做主的安排,家長至多做個參謀;凡是孩子能夠解決的問題,家長無需橫加干涉。即使孩子需要幫助,家長也應儘可能做到適可而止。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從陪讀到“培獨”的華麗轉身,最終實現“陪是為了不陪”的完美昇華。

趕快去應用商店下載“師之app”瞭解最新最全的教育資訊,更有大牌入駐解答熱點難題,為您帶來專屬的知識盛宴,快來加入吧!

家長“陪讀”,如何“培”而不“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