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三流詩人寫的詠蟬詩,境界之高,堪比駱賓王與李商隱之作!

唐朝的第一首著名詠蟬詩,是虞世南的《蟬》,與李商隱的詩作同名: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虞世基、虞世南兄弟二人在隋末就很有文名,被當時的人比作西晉的陸機、陸雲兄弟。虞世基年輕時即受到隋煬帝的寵信,非常顯貴,家中妻子穿衣的規格都能和王妃爭奇鬥豔,他不明白這麼高調絕非吉兆。虞世南雖然住在哥哥家裡,卻未改變清儉的習慣。

一個三流詩人寫的詠蟬詩,境界之高,堪比駱賓王與李商隱之作!

隋煬帝遊幸揚州看瓊花時,奸臣宇文化及反叛弒君,寵臣虞世基也一同被殺。當時虞世南抱住哥哥流淚痛哭,請求以己命換兄命,但宇文化及不同意,還是殺了虞世基。虞世南為此傷心得形銷骨立,知情的人都讚歎他兄弟情深。

入唐以後,虞世南成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與長孫無忌、蕭瑀、魏徵、李靖等人同列。虞世南經常為國事直言進諫,唐太宗很信任倚重他,還曾屢次稱讚他的“五絕”,即德行、忠直、文詞、博學、書翰。從兄弟情深可以看出德行,從直言進諫可以看出忠直,從這首詠蟬詩可以看出文采。

有一次唐太宗出行,隨從請示要帶哪些書籍路上翻閱,唐太宗回答:“這次有虞世南同行,就不用另外帶書啦。”可見虞世南能當圖書館用。論到書翰,虞世南的書法師父是書聖王羲之的七世孫、隋朝書法家智永禪師,而傳說唐太宗的書法師父就是虞世南。

一個三流詩人寫的詠蟬詩,境界之高,堪比駱賓王與李商隱之作!

唐太宗酷愛書法,但“戈”字總是寫得不太好。有一天,唐太宗寫一幅字時寫到“戩”,寫完左半邊的“晉”時正在心裡有點發虛,正好虞世南來御書房奏事,唐太宗就讓他將右半邊的“戈”補全了。虞世南離開後,唐太宗剛剛寫完全篇,魏徵又來御書房奏事,唐太宗便讓魏徵鑑賞一下自己這幅字。

魏徵眯著眼端詳了半天,豎起大拇指說:“陛下今天這個‘戩’字的右半邊‘戈’寫得真是好啊!”唐太宗哈哈大笑,讚歎魏徵的書法鑑賞眼力高超,由此也更加看重虞世南的書法。魏徵不說唐太宗除了這個“戈”字半邊之外的其他部分都寫得不行,這種語言藝術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虞世南得享八十一歲高齡善終後,唐太宗慨嘆道:“世南一去,再也沒有人能同我探討書法了。”虞世南的後人也繼承了他的書法基因,他的曾外孫便是“揮毫落紙如雲煙”的草聖張旭。

一個三流詩人寫的詠蟬詩,境界之高,堪比駱賓王與李商隱之作!

除了以蔡京、康生等為代表的少數反例之外,“字如其人”的規律在更多時候都能成立,書法好的人多數品格也比較好,虞世南就是典型正例。

他這首《蟬》的後兩句是全篇比興寄託的點睛之筆。一般人認為蟬聲遠傳是藉助秋風的吹送,虞世南卻強調“居高聲自遠”,比喻立身高潔的人自然能美名遠播,並不需要巴結權貴而求得幫助。他自己也是這樣身體力行的,詩亦如其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