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擬方治療小兒鞘膜積液驗案一則

患兒,男,4歲10個月,2015年6月20日來診。

家長代訴:左側陰囊腫大2年餘.

初病時家長未引起注意,2年來陰囊腫大進行性加重,曾於當地醫院就診,診為鞘膜積液,建議手術治療,因拒絕手術治療,遂尋求中醫診治,來診時症見左側陰囊腫大如雞蛋大小,晨起腫稍減輕,餘無不適,舌淡紅,苔薄白,脈弦滑。

診為鞘膜積液,證屬氣滯水停證,治以疏肝理氣,溫陽行氣利水。

自擬方:荔枝核10g,橘核10g,川楝子6g,桂枝6g,茯苓15g,車前草 15g,炙 甘 草 6g,6劑,每 日1劑,分兩次溫服。

複診:上方服盡,左側陰囊腫勢較前明顯減輕,餘無不適,上方加牡蠣15g,小茴香6g,續服40餘劑,陰囊腫大完全消失,隨訪3個月未見覆發。

按:本案當屬中醫“水疝”病範疇,其病因多為先天不足,脾腎不足,致水液瀦留,影響氣機運行,肝疏洩功能失常,氣機不暢,水道失調,水液下注至肝脈,而發為本病。《儒門事親》指出:“諸疝皆歸肝經”“蓋脾土虛而不能制水,又為肝木所凌也”“惟厥陰主筋,故為疝者,必本之厥陰”。且肝經過陰器,可見肝經與本病的發生有密切關係。故治療該病從肝經論治,治以疏肝理氣、溫陽行氣利水之法,自擬方中荔枝核甘溫,橘核苦平,二者均歸肝、腎經,功能行氣散結,據《本草匯言》所載:“橘核,疏肝、散逆氣”。《日華子本草》中亦有:“苦溫入肝而疏逆氣之功”。川楝子、小茴香可增強疏肝行氣之效,少佐桂枝有溫陽化氣之妙用,《本草正》謂茯苓:“能利竅去溼”,有健脾利水滲溼之效,合車前草以利尿消腫,稍加牡蠣以補其先天不足,炙甘草補中益氣,調和諸藥,藥證合拍,故收良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