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闹时是不理会还是屈服?

momo巴巴


孩子哭闹都是有原因的,最好要从孩子的心理入手,不要草率行事。

我们家的门孔每隔一段时间就不好开了,必须给孔里灌铅才行。遇到门孔钝了最急人,每次大包小包的拎着回来,却半天都进不了门,越是打不开,越是要使劲的开,盼望它能咔吧一声响,开窍了,而实际适得其反,越是使出蛮力,它越是迟钝不理睬,直到你轻轻的温柔的一点点试探,它不出一会准入了窍。对待孩子也是这样,遇到孩子猴急的时候,当场说教,耳提面命,哪怕身体的刑罚,很少有管用的,非要你安静下来给予同理心,再平静的时候给予教导才好,孩子的门孔那时就啪的开窍了,急的时候干不成事。

同理心对孩子来说有点像海绵垫,当他烦躁不安时,能让他感到有舒适;当他哭泣伤心时,能让他得到安慰缓冲;当他淘气捣蛋时,让他有个台阶下;当然,同理心的表达是有方法的,同理心不等于溺爱,同理心只是对他们情感的理解,但不是对行为的认同和支持。例如孩子不喜欢一个玩具,把它摔到地上,这时你会怎么说呢?粗暴管理型的父母会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摔东西干什么?“,放纵型父母会说:“那我们换一个玩具吧”,还有一种是说“你是不是不喜欢这个玩具?所以才会扔掉对不对?(同理心)你不喜欢这个可以再换一个新的(告诉如何解决),不过你这样把玩具摔掉是不对的,玩具会很疼,下次如果你不喜欢就轻轻放回去好不好?来,我们一起捡起来吧(告知问题,提出责任)“,只有最后这种才是同理型处理法。


孩子不喜欢交际害怕陌生人,应该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所以不要一刀切,孩子适应外界的陌生环境也是需要时间的,不可能一下子就学会,越是孩子害怕您越是不理解,要把他推出去,会适得其反,孩子会更害怕,您可以这样说“宝宝有点害怕是不是,妈妈陪着你和小朋友一起玩好不好?小朋友们不喜欢一直哭鼻子的孩子,我们和他们一起交朋友吧”,然后大人需要陪同孩子一起参与到活动中去,等孩子慢慢适应了,自然就不需要每次都要你陪伴了。记住凡事从同理心入手,让孩子感觉安全和温暖。


《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里提到:同理心具有回避或驱散冲突关系的力量;同理心能创造出一个情感上的安全场所,使我们的孩子能体验到艰难的感受,比如被拒绝或失望。除此之外,练习同理心还意味着,你要帮助孩子学会如何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这是一种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生存技能,它是幸福和成功的基石。


同理心也是爱和尊重的表现,很多青少年犯罪就是因为从小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和尊重,所以变得坚硬,良心冷漠,对别人缺少同情和怜悯,于是手段之残酷令人惊恐。同理心不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人性的温暖和保护,就如冬日的毛毯。

(我是黑门拾穗,愿作孩子的人生摆渡人,和家庭幸福的提醒人!若您觉得有用,欢迎留言点赞或探讨。公众号:当代父母成长必读故事;ID:Parents-growing)


黑门拾穗


一般来说,幼儿从一岁多的时候就开始出现发脾气大闹的现象,这是因为她们的智力和运动能力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语言发展的速度。小孩子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却没有耐心等待,又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于是就付诸行动发脾气。孩子的个性差别很大,有些孩子爱发脾气,有些孩子则比较温和。这种脾气在2岁左右达到第一个高峰,到了3岁以后,语言表达能力跟上来,会有所缓和。四岁以后,孩子更加独立更加自主,会出现新的一轮执拗,不过这个时候给他讲道理,让他自己选择后果,都比以前容易的多。

  敏锐的家长能够平心静气的接受孩子的这种特性,并且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将困惑化作孩子成长的动力,耐心引导孩子学会——

  1.推迟满足自己的愿望,接受令他失望的现实

  2.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情绪

  3.用恰当的语言而不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尖叫、哭闹和踢打来表达自己。

  首先控制住我们自己

  当然对于我们做父母的来说,孩子不发脾气是最理想的,这就需要我们采取一些预防措施,降低孩子的哭闹频率。

  首先,我们需要和孩子建立亲密的健康的亲子关系,平时多花时间给孩子足够的关爱,多陪孩子玩耍,多和孩子交流,让我们自己成为孩子心灵满足的源泉,而不是玩具和零食。父母给孩子的关爱少,孩子则比较容易依赖物品来满足精神需求。与父母关系亲密的孩子,因为一时得不到某种物品而大发雷霆的时候比较少

  其次,给孩子探索世界的自由,不过分限制孩子的活动。一个行动自由的孩子,内心是平静的,当面对一些困惑和失望时,他能够平和的接受。相反,那些被家长限制过多,这也不许碰,那也不许摸、什么都不能做的孩子,他的内心是焦躁的、紊乱的,平时积蓄的委屈、压抑和愤怒会抓住任何一个缝隙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

  第三,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他,即使不允许他做的事情,也要以平和、商量的口气,给他讲道理,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命令他、指挥他。任何反抗都来自于地位的不平等,来自于卑微感。我们尊重孩子,孩子就会自尊、自信,相信自己能够克服生活中小小的不如意。

  另外,我们应该注意到,孩子在饿了、悃了、病了、累了以及无聊的时候比较容易发脾气,就是所谓的“找碴儿”,我们需要提前预防这一类情况。

  一旦确定了孩子的要求的确不合理——到了规定时间继续玩不睡觉、在商店里看到好玩的好吃的一定要买(我们已经确认这是他不需要的)、超长时间看电视、抢夺其他小朋友的玩具,等等就要做好思想准备,坚持我们的立场,保持平静,面对孩子的哭闹既不动摇、也不丧失对自己情绪的控制。

  俗话说,孩子是爸爸妈妈心头的肉,孩子的痛苦简直就是父母的痛苦,没有人能够眼睁睁看着孩子伤心欲绝的悲惨样子而无动于衷。很多时候孩子一哭起来,父母的本能反应就是答应他的要求、让他尽快高兴起来。

  然而——且慢!虽然孩子哭得可怜兮兮,却不是他无法承受的痛苦。我们在这个时候一定要保持冷静,心理评估一下这个痛苦的程度,大多数情况远远没有孩子表现出来的那么惨烈。这种痛苦、困惑、失望、伤心,其实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我们应该放手让孩子走过去。

  这里边最最关键的是我们必须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控制住了自己,也就控制住了局面。孩子看到我们的平静,他也最终能够学会控制自己。一旦我们有了任何感情方面的反应,无论是怜悯、难受,还是烦躁、恼怒,都无异于把控制权交给孩子,让孩子左右我们的情绪,即达不到有效的帮助孩子成长,更会将孩子置于受到身心伤害的危险之中。

  

  给家长的建议:

  当我们拒绝孩子的要求,孩子开始哭闹了,我们要做到的是——

  首先:拥抱孩子,爱抚他,告诉他“我爱你,但是我不能够满足你的这个要求。”并且简单的解释一下为什么。身体的接触对于2岁以下的孩子尤为重要,四岁以后的孩子也许会挣脱我们的怀抱,反感我们的爱抚,我们可以不采取行动,而是以关爱的态度和语言来表达我们对他无条件的接纳。

  其次,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如果是在公众场合,不要难为情,保持一颗平常心,告诉自己“这是正常的,这决非意味着我是一个无能的、失败的家长,别人会理解我的,即使不理解也没关系,解决孩子的问题是首位的,面子是其次的。如果当时的公共场所要求安静,则平静的引走孩子,把他带到一个可以发脾气但不至于干扰别人的地方。

  第三,在孩子发泄的过程中,给孩子共情——“我知道你想要。。。。。我理解你现在很不高兴。”同时

引导孩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我不高兴、我很伤心、我难过”等等。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从愤怒过度到难过。今后在他的愿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不会仅仅体验幼稚的感情——气愤,而是能够体验到更加成熟的感情——难过,并且接受令他失望的现实。

  第四:不要急于“哄”孩子,更不要以呵斥来压抑孩子的情绪、否定孩子的感受,“哭什么哭?这有什么大不了的?”等等,总之不要运用语言暴力更不要用身体暴力。

  第五:有了一定的发泄之后,我们可以尝试积极的引导他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建议一个比较有趣的替补活动,尤其是帮助爸爸妈妈一类的事情。比如,在超市,可以请求孩子帮助我们把购物篮里的东西放在传送带上去。如果没有替补活动,则给孩子一个选择:要么停止哭泣,继续当时的活动,要么继续哭泣,但是爸爸妈妈可以选择不参与。尤其在家里,我们可以平静的告诉孩子,“ 如果你选择哭泣,就自己哭一会,我先去另外的屋子,等你决定不哭了。来找我,我跟你玩。”要明白,只要有观众,哭闹就会继续上演,失去了观众,小演员很快会觉得索然无味,去找更加有趣的事情做了。

  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几点:

  1.不要威胁孩子——“再哭,我就不要你了!”“闹什么,待会回家收拾你!”等等。愿望得不到满足对于孩子仅仅是失望,受到家长威胁则会深深刺痛孩子幼小的心灵,孩子会变得胆小懦弱。

  2.不要惩罚孩子——“你这么闹,不给你饭吃!”惩罚内容和哭闹的行为之间没有通顺的逻辑关系。惩罚只能渲染家长的权威,却会造成孩子将来必须在严格的管制下才能遵守规则,没有惩罚的威胁,孩子就不自觉了。

  3.不要贿赂孩子——“别闹了,待会儿给你买冰激凌吃!”“乖乖的,回家多让你看会儿动画片。”这也是教导孩子,修正自己行为的动机是为了得到奖赏,而不是这种行为是不恰当的。


子孕伊人


大多数父母在养育孩子上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哭闹,下面是我们总结的“孩子遇到什么事会哭闹”的最普遍问题。

l 被限制看电视和玩电脑的时间。

l 睡觉的时间到了,不肯睡。

l 起床的时间到了,赖床。

l 不好好穿衣服。

l 不好好吃饭。

l 不肯跟别的小朋友分享玩具或别的东西。

l 非要去某个不能去的地方或偏偏不想去某个地方。

l 不能和保姆好好相处。

l 坐爸爸妈妈的车子时,一定要坐在前面。

l 不肯做家务活,哪怕只是给爸爸妈妈搭把手。

l 不好好做家庭作业。

当然,这不是所有引起哭闹的问题清单,但我们相信,你们中的大多数绝对都经历过。

孩子为什么越来越爱哭闹?

当人们怀念起过去养育孩子的美好时光时,通常谈论的是专制式的管教方法,在过去信奉“对于孩子,只看他在做什么,别相信他所说的”的背景下,这种管教方法曾经很奏效。在那个育儿的“黄金期”,大人决定一切(通常,父亲的地位最高),并会用打屁股、训斥、羞辱和惩罚来管教孩子。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被这种方式养育成人的,我们不想让我们的孩子也经历同样严厉的家长制权威。因为在这种模式下,孩子按照父母所说的去做,只是因为害怕父母。

随着一个更为宽容、自由的社会出现,许多父母开始采取与专制式的管教方法完全相反的方式来养育孩子,可是他们难免矫枉过正,越来越娇惯孩子。而孩子也开始维护自己的权利,认为自己不应该忍受打骂。我们甚至还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出现:孩子因为挨打而跟父母对簿公堂,要跟父母断绝关系。

与此同时,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化也影响到亲子关系,尤其是由于传媒业的发达,各种各样的广告随处可见。孩子成为制造商和广告商的“靶子”,然后“被拉到某些商品面前”,这些都成为“哭闹游戏”的导火索。

l 上了学的女孩觉得她们必须拥有某种发型、衣服和身材,不然不会被同伴所接受。

l 孩子指定要吃某个品牌的麦片粥,只因为某个卡通人物也“吃”这一种。

l 大多数孩子都想要最新系列的书籍、CD、背包,并热衷于收集 游戏、电影的周边产品,比如游戏、电影里人物的玩偶、卡片 等。这些合法的产品组成了哭闹的“枪林弹雨”,一直与孩子 “共同进退”。

l 大一点的男孩通常想连续打好几个小时的游戏。

l 青少年则想要鞋、运动服或其他装备,它们都是由体育明星或娱乐明星代言的。

l 所有的孩子都不愿拿下他们的耳机,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

孩子们坚信,要向大家看齐,就必须拥有某种产品,不然他们会永无休止地哭闹,直到父母买给他们。现在的孩子看了太多的电视、太多的碟片,接触了太多的流行文化,争相效仿不好的行为。所有这些都会引发父母跟孩子之间的问题。(事实上,美国儿科协会最近建议父母把电视和电脑从孩子的卧室里搬走。)

我们认为铺天盖地的电视、广告,确实增加了教育孩子的难度,但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依然是最大的,即使是在孩子的青春期。对那些由媒体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你的最佳回应方式就是你跟孩子建立起深厚的、相互尊重的关系。孩子的生活需要有坚实的基础,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对他有利的,这些都只能由你来提供,而不是那些广告。

“当你哭闹着要这要那时,是你自己决定这么做的”——要果断地告诉孩子这一点。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对你和孩子都没有好处;孩子绝不仅仅是什么“坏”文化的牺牲品,如果你真这么认为,对你的孩子其实是很不尊重的。孩子哭闹,就是因为这招很管用,而不是因为孩子在电视中看到了这样的例子。

“孩子是有样学样”,这不能成为哭闹的借口。“孩子只是在模仿他在电视里看到的行为”——如果我们采用这种态度,就是在为自己和孩子推卸责任。这种想法没有强调每个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更没有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努力来改变现状。

作为家长,你自己对媒体的反应又如何呢?你是不是在看了电视广告之后,就纵容自己去乱买一气?如果你这样做,孩子也会跟着做。你知道你的孩子每天在看、在听什么吗?为孩子解读他每天从外界接受的大量信息,在需要时设立行为标准,为他们做出判断,这是家长的重要责任。

那些被好好教育的孩子面对媒体的狂轰滥炸或同伴的压力时,不会那么不堪一击,因为父母已经教过他们如何去抵制广告的控制。即便物质生活上不那么充裕,他们依旧感觉良好。这些孩子非常清楚“他们是谁”,“他们属于哪里”,他们不需要拥有特别的玩具或印着某种Logo(商标)的鞋子。有时候,父母买这些东西好像是用来代替自己跟孩子相处的时间。但真正好的育儿方式,意味着付出大量的时间。

很多父母纵容孩子已经到达了这样一种地步——制造了一个没有人愿意理睬的“暴君”。他们一直为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忙碌着,也不去追问他的需求是否合理;为了家庭的和平,一味地纵容和溺爱孩子。令人难过的是,纵容并不会获得永远的和睦。不久,坏的行为又开始了。对孩子来说,哭闹很管用,为什么要放弃呢?

很多父母害怕承担主导者的责任,也不愿为孩子的行为设置界限并解释给孩子听——或者他们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去做,因为在他们自己小的时候没人这样教过他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在养育自己的孩子时,很容易回忆起小时候父母对待我们的那种方式,然后用那一套再去对待自己的孩子。

改变是困难的。有时候,家长会说自己懒得和孩子争论,或者因为太忙了,而没空去教育孩子,这样的理由实在是太牵强。面对哭闹,大部分父母都是在被动反应——他们需要以培养一个负责任的成年人为最终目标,为育儿制订一个总体规划。


妈妈育儿经验


孩子哭闹怎么办?这应该是所有家长都曾经面对也必须面对的情况。今天咱就说说,我是怎么应对儿子创创发脾气的。

  孩子的情绪就像天气,本来正晴空万里,却突然阴云密布,甚至狂风暴雨了。就像有个周末,创创正在玩积木,奶奶从他身边经过时,不小心碰倒了他刚拼好的一个房子,他就突然大哭起来,奶奶道歉也没用。

  在微信上,也有很多家长跟我聊这个话题,有些家长甚至直接就跟我说,“我家的孩子有个毛病,总是没理由的哭闹,发脾气”。

  听到这样的话,我通常会不讲情面地说:“一,你的孩子很正常,爱哭闹是孩子的天性,不是毛病;二,没有无理由的哭闹发脾气,孩子哭闹一定是有理由的。”

  就像这次创创突然哭闹,原因很明确,就是奶奶不小心碰倒了他刚拼好的积木。在大人看来,这也许不算什么,但在孩子眼里,这可能就是一个天大的事,因为这是他自己的作品,凝结了他的心思与创意。虽然奶奶第一时间道歉,但这个积木毕竟短时间内没法复原了。

  这时候,我就蹲下来对他说:“创创,我们再重新拼一个更大的房子,好不好?”

  哭……

  “咦?创创,你拼的这个房子,被奶奶碰倒后,又变成了一个花园了。真漂亮!我说嘛,还是两个人一起合作,才会有更好的创意。”

  继续哭……

  但他明显偷偷地瞄了一眼积木。

  我看到已经有了一些效果,立即跟着说:“这个花园真漂亮,你看,花园里还有一只百灵鸟,在那唱歌呢!”

  “亲爱的创创小朋友,只有一名观众的演唱会正式开场了……”

  “这个世界太拥挤,我有一片小菜地……台下的朋友们跟我一起唱好不好?”

  “不好。”

  创创被我夸张的动作感染,嘴上虽然说着“不好”,却笑出声来。

  “来吧,让我们为这名勇敢的小朋友鼓掌……”

  就这样,创创在歌声中逐渐平静了下来。

  这就是应对的第一步,想办法快速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平静下来。如果一上来就是“摆事实,讲道理”,孩子正忙着哭闹呢,肯定听不进去。而选择不理会的冷处理,或者干脆以暴制暴,那就更糟糕了。

  接下来的第二步,就是通过讲故事,让孩子明白道理。一定是讲故事,而不是直接讲道理。因为孩子的世界非黑即白,没有太多道理可讲,直接讲道理,会让孩子变得急躁不耐烦。时间长了,就会出现大人口中的“左耳听,右耳冒”的情况。

  这次,我给创创讲的就是前几天“二兔故事屋”里的那个《我变成一只喷火龙了》。

  故事很简单,有一只叫波泰的蚊子,喜欢吸爱生气人的血,并且会传染喷火病。阿古力被波泰叮咬了之后,就变成了一只喷火龙。一说话就会喷火,家被烧了一半,还伤害到了好朋友……

  道理也很简单,生气会伤害到自己也会伤害到别人。

  听完这个故事,创创对我说:“爸爸,生气就会变成喷火龙,我不生气了。”

  这场风波的最后,就是我和创创又一起玩起了积木,我们拼了一座大大的城堡。

  我说:“咱们再让奶奶把它碰倒,变成一个城堡花园,好不好?”

  “好!这真是一个好主意!”创创说。

这就是我的方法,希望对你有用。


田小筑


其实我觉得你这个不是孩子哭闹的问题。而是孩子面对新的挑战时,家长怎么引导的问题。不得不说,我觉得你的方式是错的。

孩子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去处理,这无可厚非,也是我们培养孩子的终极目标。可是你一开始就把哭闹、胆怯的孩子推出去。那么孩子的安全感又在何处呢?

孩子的成长是一步一步慢慢渐进式的。你应该一点点让孩子拥有交友的热情,渴望,学会基本的交友方法之后才能能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去做。试想一下,当孩子还没有学会在水里漂浮,你就把孩子推进水里的情景。那种害怕,哭也就不足为奇了。

关于孩子的社交,我觉得家长要合理的引导。

1.告诉孩子怎么去和小朋友相处,相处的原则:分享,礼貌,不抢夺。

2.孩子遭到拒绝时,家长多关注孩子的情绪。然后该出手时就出手,带孩子进行陪伴。必要时使出小妙招,吸引小朋友一起玩。(小妙招多是家长带孩子玩的游戏之类的。)

3.对孩子好的的社交行为进行鼓励。

4.先让孩子和亲戚朋友的孩子一起玩,是个不错的选择。

5.幼儿园里的小朋友遇到,也足够两个孩子兴奋的了。我就经常看到我女儿大老远就叫喊着同学的名字跑过去。其实他俩在幼儿园还是对头呢。





爱子思考


今天读了大J关于安全感的文章,有几点感触,里面会谈到孩子哭闹时的应对方法。

第一点,对于宝宝哭闹时是否需要积极回应。个人理解,需要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宝宝年龄较小时,因为生理需求或者分离焦虑等原因而哭闹,这些情况需要积极回应;第二种是大一点的时候,比如1岁半以后,因为自己的要求没法被满足而通过哭闹引起大人注意。这种情况父母需要平心静气,跟宝宝讲明不能满足其要求的原因,待宝宝停止哭闹时安慰宝宝,并给予拥抱。让宝宝感觉到虽然自己的要求没有被满足,但妈妈依然是爱我的。

第二点,宝宝哭闹不代表缺乏安全感。这里跟大家分享大J的文章,可以了解了解。

第三点,高质量陪伴。高质量陪伴≠陪着,而需要用心。需要大家反思,是不是陪孩子的时候玩手机?是否在陪伴的时候没有全心投入,而是想着工作或其他的事情?是否态度冷漠,随意应付?是否在陪玩的时候一直想着如何教孩子东西?如果是,很抱歉,这不是高质量的陪伴。


李纯营养师


不能”屈服“,也不能不理会。

就拿我自己的家庭来说。从我外婆教育我的母亲的时候,就从没有溺爱两字。到我母亲教育我也同上。

她常说我小时候还不会走路,大人抱在身上一抱就哭,不抱又不行。后来发现,原是因为我如果靠在大人的背上就只能看到后面倒退的东西,得把我转过去,看到前面和所有人一样的才行。只好每次就只得哭笑不得地像尊佛像一样把我端着或者是背着,虽然这个姿势要累得多。

后来学会走路的时候【小孩子学走路摔了不扶好像是个老梗】自己颤颤歪歪地不会走,还偏不喜欢别人扶,一抱就哭。他们索性不扶了就看着我自己扶着床边走,结果一不留神我还是摔了个狗啃泥。你猜我反应怎么着【其实我自己也觉得在说故事一样】先是顿了几秒,扭了扭身子朝地上看了看,又拿手在地上胡乱拍了拍,再扭个头看到了他们,眨了眨眼睛,哇地一下就大哭了起来。轰地一下大人们都笑了,一把把我抓起来立在地上又靠在床边上,让我接着走。【地上铺了软的地毯,我还穿了棉袄】谁知,小家伙我也不哭了,接着走。

还有一个故事是来自我邻居的。我家对门住了一对夫妇,本有一个儿子比我稍大一点【哦,我大二了】,结果中年添了个长得似白雪公主似的女儿,宠爱得不得了。说宠爱,但绝对不娇养。上学就绝不让她分心,放了假就把她赶到小区里,家外面,还边嘱咐说“和小邻居玩去,不到五点不要回来“,我听了忍俊不禁。

只有婴儿在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时才需要哭喊,因为他只能做到那个。渐渐地,孩子长大了,若还是一样,其实有很大的问题。如果孩子发现哭闹可以随时换到自己想要的,而且家长很吃这一套,那么,以后就不会消停了。我见过很多亲戚家的孩子,我有一个侄子就如此,要什么只要不给就大喊大闹,后来长大了点,还会拳打脚踢。可见,”屈服“最终会造成孩子只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前面说了三个故事,就是为了我开头的后半句,不可以不理睬。现在的社会,学会相处是多么重要啊。就像我邻居对孩子说的”不玩到五点不能回来“一样,虽然夸张了些,思索一下,这绝对是现世教育的一股清流了。

不能惯又不能不吭声,那怎么办呢?讲道理。具体的细道理视情况说。

个人强烈推荐让小孩子在幼时读读《弟子规》,贯穿现代的价值观,不是全学,弃糟取精,相信对孩子的成长必大有裨益。

最后,祝所有孩子都能在爱和理智氛围的平衡下快乐成长啦啦啦~比心♥


无名大卒我


只有在守规矩的基础上,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

真正的规矩是爱的规矩,真正的爱是有规矩的爱。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规矩和爱的问题。

妈妈其实是想问,这个时候面对孩子的哭闹,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呢?还是顺应孩子的要求,不让他哭闹呢?

那就要看这个所谓的原则是你自己要坚持的呢,还是事先你就已经和孩子沟通好,共同建立的呢?

如果是前一种,孩子哭闹当然是有理由的了。因为孩子不了解你的想法,他也不理解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还觉得很委屈。

如果是后一种,那么家长可以很平静地告诉孩子说,哭闹是没有用的,我们已经说好了的怎样怎样。

这个时候,你态度很明确,又不带情绪,孩子反而能接受,如果事先没有和孩子沟通好,你又情绪激动,孩子当然更加哭闹。

孩子不愿意独自去和其他小朋友交往,反应出孩子的内心世界是有些胆怯的,对环境敏感性比较强,又过于依赖你,害怕情感上的分离,所以才会表现没有安全感,害怕,哭闹。

家长陪伴孩子,要去探究孩子每一个情绪或者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是什么?也不用担心满足他需求,就会娇宠孩子。有时候,让孩子感受到爱和理解,这才是最重要的。


小熊妈妈的向日葵


面对孩子哭闹其实有很多解决办法,不理会或者屈服是非黑即白的两个选择,反而有点极端了。其实可以“理会而不屈服”,也就是很多育儿书中提到的“温柔而坚定”。

很多时候成人判断小孩子的情绪会看“有没有理”,对于“无理取闹”的,就不理会。其实那只是成人的理。对于孩子来说,不能出去玩,就是不开心,要哭,妈妈不能陪伴,就是失望又担心,还要哭。想想我们也有理都懂,然并卵的时候,更何况是孩子。

所以我们理会,既是语言态度的温柔,更是对孩子情绪的接纳:你的声音我听到了,你的意愿我了解,我知道你不开心,你哭我可以陪着你。

而不屈服,是守住底线,底线之内灵活处理。比如对于大孩子,可以明确告诉他妈妈不能陪你去,你可以选择下次自己去或者不去。对于小孩子,可以通过邀请小朋友先到家里做客或者一起在孩子常去的地方玩,让他在熟悉的环境中建立和小朋友的亲密感,再让他独立交际。

其实孩子在意的,无非是父母的爱,而爱是通过各种事件背后的态度表现的。在处理孩子哭闹时,要让孩子感受到:我们不是站在他的对立面,而是理解他、尊重他,愿意跟他一起,帮助他更好的成长,更好的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孩子感受到这样的态度,也许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十四层的兔兔


宝宝哭了,父母4步巧应对

第一步:及时应答。宝宝哭的时候,如果父母忙走不到宝宝跟前,首先要从语言上应答,可能宝宝就不哭了,或者哭得不是那么厉害了。要让宝宝知道“我是有人呵护的”,至少宝宝会有安全感。

第二步:赶紧到宝宝跟前。如果应答后,宝宝还是哭,就需要赶快到宝宝跟前,观察他的反应,除了哭还有什么表现。如果是尿了、拉了,可以赶快是给宝宝处理一下,如果是饿了,可以给宝宝喂奶。

第三步:逗孩子玩。排除以上原因后,可以逗一逗宝宝,跟他说说话,可以把被子、衣服理一理,跟他玩一玩,这些刺激,让宝宝得到安抚,他就不觉得那么孤独无聊了。可以帮宝宝在床上翻来滚去玩一玩。

第四步:抱抱孩子。如果这样玩还不能让他开心的话,可以进一步抱抱孩子,让孩子处于比较舒服的环境和体位。

教大家怎样从哭声判断宝宝的需求

1.无聊、寂寞的哭声不是很着急,好像是叫人的感觉,会是“啊,啊……”好像在有节奏的、频率相对慢地哭。

2.身体不舒服的哭,一定是声嘶力竭,而且哭得非常急,给人的感觉好像就是等不及了。

3.尿了、拉了或者饿了的哭声介于不舒服和无聊两个中间,开始不是频率很高,哭声很低,但如果没有人应答的话,就会从比较缓慢的节奏,很快就变成快节奏的哭。

有的时候像发脾气一样,发脾的哭和生病痛苦的哭也不一样。

总结

首先应该观察分析宝宝哭闹的原因。宝宝哭的原因有很多,饿了,尿了,拉了,寂寞无聊了等等,妈妈一定要分辨出宝宝为什么哭泣,对症下药最为妥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