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版「醫患關係」,如何改善?

我家孩子不屬於優等生,每次開家長會,家長都跟著有壓力,老師不認可孩子,孩子覺得老師打壓自己,我們做家長的也是左右為難。


​我很想知道在孩子教育這件事上,家長和老師該怎麼配合呢?

在老師、學生和家長的三角關係之間,彷彿總是有一種相互的“制衡”。

很多有學習問題或是學校適應問題的孩子,往往都不只是存在學習問題或是適應問題本身,背後其實同時存在著很多影響因素,而家長通常只關注到了孩子學習問題的表面現象,卻沒有看到其中隱含的多元關係:家庭關係、師生關係、家長與老師的關係,等等。

那麼,家長如何與老師建立有效的溝通模式,從而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學校,調整學習狀態呢?


育兒建議

1. 找準溝通的時機。

家長與教師溝通,時機很重要。如果是要正式溝通了解孩子目前的情況,建議最好能事先和老師預約一下,讓老師挑一個沒有課的、比較空的時間段,能坐下來安心、靜心地交流溝通,而不要選擇放學時,校門口等等一些不適合的時間和地點。當老師忙得手忙腳亂時,家長再去打擾,老師壓力陡增、情緒受到影響,在這樣焦慮、緊張的狀態下,又怎麼會有良好的溝通呢?

Tips:如果希望談得深入和切題,營造適合的溝通氛圍,找準合適的溝通時機,就比較重要。家長本身對於孩子存在的問題重視與否,從他們選擇的溝通時機就能看出他們的態度。與老師溝通,其實就和其他場合的人際溝通一樣,需要首先明確自己的態度與目標,才能真正實現溝通的價值。

校園版“醫患關係”,如何改善?

來自網絡

2. 調整好溝通視角。

首先是真誠的溝通態度。家長首先要認識到老師批評指責孩子,其目的肯定是希望孩子能改正,能努力,能有所進步。家長不要害怕老師的批評與指責,而如果老師對孩子漠視和冷淡,等到老師將孩子邊緣化了,對孩子的錯誤熟視無睹時,家長才要擔心和害怕呢!因為那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所以家長一定要用真誠的態度去對待老師的批評與指責,一方面樹立教師威信,一方面表達對教師的尊重和工作的認可,畢竟教師與家長不是站在對立面上的,而是在同一個圓的周長上,都是圍繞著圓心,作用在圓心——我們的孩子身上的。想清楚了這一點,首先家長自己沒有了情緒,與教師的溝通也會變得流暢很多。

其次,家校配合的理念要逐步樹立。家長與老師、學校之間應該是“統一戰線”的關係。家長如何看待學校,如何看待老師,也會影響孩子如何看待學校和老師。家長在孩子面前有擔當,積極看待存在的問題,孩子也會學著有擔當,面對錯誤不害怕,有勇氣去擔當、去改正錯誤。

Tips:以解決問題的角度來看待孩子目前面臨的問題,而不是情緒主導。學習問題也好、適應問題也好,家長與老師的目的應該是一致,因此在溝通時,雙方都要努力調整視角,來共同面對孩子目前存在的問題。

校園版“醫患關係”,如何改善?

來自網絡

3. 多給孩子傳遞正面積極的反饋。

家長也要學會包容我們的孩子,不要把在家長會上聽到的全盤托出,或者把開會時被點名的羞愧憤怒情緒一股腦兒發洩給孩子,然後變本加厲地去指責、體罰孩子。家長一定要記得有選擇有過濾地去跟孩子反饋情況,實在不行就在小區裡逛一逛,等到心情平復後再回家。

Tips:有一篇文章,叫《只有你最欣賞我》,講的就是一個母親在參加兒子幼兒園、小學、初中的家長會後,對孩子的反饋,她用一個母親最偉大的愛,最博大樸實的胸懷陪伴、等待孩子慢慢成長,讓孩子從老師口中的多動症患兒,到最後考上清華大學。

所以,我們有時真的應該慢下自己的腳步,就像牽著蝸牛去散步一樣,等著孩子長大,耐心地陪他們識字,耐心地陪他們讀文,耐心地為他們重複一遍又一遍的故事……慢一點,再慢一點,靜待花開真的需要時間。

校園版“醫患關係”,如何改善?

來自網絡

最後,需要再強調一下:家長與老師看待孩子的角度會存在不同,需要雙方進行調整和協調。

孩子在家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而學校是一個公共場合,孩子的表現有時會有很大差異,家長在跟教師溝通時,要注意傾聽,換位思考,多從對方角度考慮,並多聽聽其他家長的反饋交流,不要以偏概全,認為孩子在家表現很好很乖,學校裡就一定也是這樣的,心裡有了牴觸,也就聽不進老師的話了,當家長自己表現出對老師的否定,孩子就會真的認為老師是故意找茬、故意打壓自己,開始不喜歡這個老師,繼而不喜歡這門學科,不喜歡這個學校,導致不喜歡學習,最後變成厭學不去學校了。

所以家長與老師之間需要相互配合,積極面對,正面引導我們的孩子,讓孩子們愛上老師、愛上學校,愛上學習。

校園版“醫患關係”,如何改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