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聽故事嗎?除了土樓,龍巖還有一座「民間故宮」

有人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還有人說:哪裡有陽光,哪裡就有客家人;哪裡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裡聚族而居。

想聽故事嗎?除了土樓,龍巖還有一座“民間故宮”

在連城培田,有著和福建永定土樓、廣東梅縣客家圍壠屋並稱為客家三大奇葩建築的"九廳十八井"大型磚木民居建築——培田古民居。

全村都姓吳的小村落有著"大遺產"

培田古村已經有800多年曆史,面積僅13.4平方公里,村民僅1000多人,從元朝末年開基祖吳八四郎起,吳氏在培田村繁衍至今已經歷34世,將近七百年。因為培田村是清一色的吳姓村落,在民間也被稱為"吳家坊"。這樣一個小小的村卻被譽為"福建省民居第一村"、"中國南方莊園"、"民間故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想聽故事嗎?除了土樓,龍巖還有一座“民間故宮”

30餘幢高堂華屋、21座古祠、6個書院、二道跨街碑坊和一條千米古街,村落的結構緊密有序、錯落有致、佈局科學,具有鮮明的明清建築特點。

想聽故事嗎?除了土樓,龍巖還有一座“民間故宮”

這條千米古街上有著各具特色的吳氏宗祠,全村總祠及大小房詞曾有30來座,如今保留完好的還有21座,遍佈在古村的各個地方,村裡千米古街的西側就有十來座,這些宗祠建築十分重視門廬構造,斗拱雕刻,木漆繪畫,極為富麗堂皇。

想聽故事嗎?除了土樓,龍巖還有一座“民間故宮”

沿著鵝卵石鋪就的鄉間小道,朝陽中只見在家門口小溝裡漂洗衣服的婦女,一座座氣勢不凡的深宅大院,美而不自知。街是村的骨髓,水是村的血脈,靈動的水賦予了村子水樣的靈性。

"九廳十八井"的開放優雅

培田的建築風格迥異於永定土樓,相較於永定土樓的封閉和堅固,培田民居則顯得開放和優雅。

想聽故事嗎?除了土樓,龍巖還有一座“民間故宮”

融和了北方四合院優點的九廳十八井典型建築。它截然不同於以外御為特色的土樓和以內閉為特徵的圍屋。它沒有圍牆,沒有炮眼,而到處是讓人賞心悅目的宇坪、照牆、魚池、花圃,讓人感受到這是一個休閒和養生的美麗莊園。

想聽故事嗎?除了土樓,龍巖還有一座“民間故宮”

培田村的民居群落有"官家"與"百姓"之分。"官家"的房屋分別為"大夫第"、"進士第"門樓。樓內規模很大,多數是莊園休閒隱居式的建築,有所謂"九廳十八井"之稱。九廳,即指門樓廳、下廳、中廳、上廳、樓下廳、樓上廳、樓背廳、左花廳、右花廳等9個正向大廳。十八井即指五進廳共五井,橫屋兩直每邊五井共十井,樓背廳還有三井,共計"十八井"。代表建築有"官廳"、"繼述堂"、和"雙灼堂"等。

深山中的書院

培田的"培"字有"培養教育後代,使子孫賢達"之意;"田"字有"生養萬物,人丁賴以生存的根基"之意。作為"歷史文化名村",培田最顯著的特徵,不是有高堂華屋,而是有那麼多座的書院。最令人敬重的是,地處深山老林的培田村,600多年來居然先後創辦了20多所書院,有跡可尋的還有6處。現仍可見的文以"南山書院"、武以"般若堂"為代表的古代書院。

想聽故事嗎?除了土樓,龍巖還有一座“民間故宮”

明朝成化年間,在培田這個小村落,七世祖吳祖寬伐木割草,創辦「石頭丘草堂」,學校雖小,卻培養了不少人才,其中秀才一百九十一位,十九人入仕,官到五品五人,最高達三品,如山東青州營守備吳撥禎、臺灣曲莊營守府吳孝林等都曾在此深造,後成為著名的「南山書院」。

想聽故事嗎?除了土樓,龍巖還有一座“民間故宮”

光緒三十二年,書院改辦為「培田兩等小學堂」,更是人才輩出,其中有畢業於東京明治政法大學,曾參加興中會等民主革命活動的吳愛群,在巴黎求學期間與周恩來同窗的吳建新等。

藏在培田的兩樣美食

到了培田有兩東西非吃不可,一是種米做的吃食,大米泡水磨成漿,加入草灰和槐樹皮粉,放在旺火上煮,最後凝結成塊,培田人把它叫做米凍,看上去有點兒象果凍,米做的果凍,呈黃色。

想聽故事嗎?除了土樓,龍巖還有一座“民間故宮”

二是油炸果子,與眾不同之處是在米粉中加了地瓜粉,吃起來更綿更軟。

這兩樣是培田人過年時必需的食物。做好的米凍一般用盆裝著,要吃的時候再切開,走親戚的時候可以帶一些,去廟裡燒香的時候也要帶上一塊。油炸果子剛出鍋時是脆的,涼了可以上火去蒸,串門的時候捎上一碗,你嚐嚐我家的,我吃吃你家的,鄉里鄉親的覺得象是一家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