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瀉四法:龜尾七節,摩腹揉臍

穴位一:龜尾

位置:尾椎骨端

手法:拇指端或中指端揉,

100-300次。

作用:通調督脈之經氣,

調節大腸。

中醫治瀉四法:龜尾七節,摩腹揉臍

穴位二:七節骨

位置:命門至尾椎骨端

(長強穴)成一直線。

手法:用拇指橈側面或食、

中二指面自下向上或

自上向下直推,分別

稱為推上七節法和推

下七節法。100-300次。

作用:溫陽止瀉,升氣提脫,洩熱通便。

中醫治瀉四法:龜尾七節,摩腹揉臍

穴位三:腹

位置:臍周大腹部。

手法:沿肋弓邊緣向兩旁分

推,稱分推腹陰陽;

用掌或四指摩稱摩腹。

分推100-200次;摩腹5分鐘。

作用:溫陽止瀉,升氣提脫,洩熱通便。

穴位四:臍

位置:肚臍

手法:用中指端或掌根揉、

稱揉臍;指摩或掌摩

稱摩臍;用兩手拇指

和食、中三指抓住肚

臍抖,掌根振顫。揉

100-300次摩5分鐘。

作用:溫陽散寒,補益氣血,健脾和胃,消食導滯。

中醫治瀉四法:龜尾七節,摩腹揉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