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军六大军长,不乏能征善战之辈,张学良当初为何不在东北一战

东北军六大军长,不乏能征善战之辈,张学良当初为何不在东北一战

东北军全称为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前身是由从北洋军阀中分裂出来的奉系军阀张作霖所统领的“奉军”。1928年,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于皇姑屯,他的长子张学良继任为统帅,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全国,宣称接受南京国民政府管辖。这次史上称为“东北易帜”事件后,奉军正式改编为属于国民政府战斗序列的东北军。

1936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软禁,东北军群龙无首,内部各派系斗争激烈,难以凝结成一团。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对东北军再次整训、缩编,以达到削弱东北军的目的,整编后东北军剩下六个军:第49军、第51军、第53军、第57军、第67军、骑兵第2军。

随着时势变化,这六支军队的六大军长也从此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第49军军长刘多荃(1897-1985)

东北军六大军长,不乏能征善战之辈,张学良当初为何不在东北一战

刘多荃 ,字芳波,辽宁凤城人,早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9期炮科,后经同学姜化南举荐,于1925年成为张学良的卫队副队长,张学良对他极为信任,卫队扩编成卫队旅后,刘多荃被任命第一团团长。

1929年刘多荃又出任了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公署卫队统带,之后他又出任了国民革命军陆海空副总司令北平行营卫队统带、北平绥靖公署卫队统带部少将统带等职务。当年的杨常事件中,刘多荃是重要的参与者之一。

东北军六大军长,不乏能征善战之辈,张学良当初为何不在东北一战

1933年,刘多荃被提升为东北军独立第105师师长。1935年,他曾经率军队入陕“围剿”红军,1936年西安事变中,刘多荃也是重要的参与者,担任了捉蒋行动的总指挥。西安事变后,东北军被整编成6个军,刘多荃任第四十九军军长。

抗日战爆发后,刘多荃率领军队奋勇抵抗,在淞沪会战时,损失极为惨重,在南昌会战时,因实力太多悬殊被击败,因而遭到撤职。1941年,刘多荃再次复起,任职了第十集团军副总司令,并兼任了热河省政府主席,之后,他还被任命为了第25集团军副总司令、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第十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刘多荃被任命为绥靖公署副主任、华北“剿总”副司令、热河省政府主席,并晋级陆军上将,成为傅作义的副手。1948年,因反对内战刘多荃举家迁往香港,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在香港通电起义。

新中国成立后,刘多荃回到国内,先后出任了政务院参事、辽宁省交通厅厅长、辽宁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辽宁省第五届人大副主任,民革第四、五届中央常委和第六届中央常委会顾问,民革辽宁省委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等职,于1985年在北京病逝。

第51军军长于学忠(1890-1964)

东北军六大军长,不乏能征善战之辈,张学良当初为何不在东北一战

于学忠,字孝侯,山东蓬莱县于家庄人,早年跟随在淮军中任职的父亲在军营中生活,后进入北洋武卫左军速成随营学堂步兵科就读,毕业进入北洋武卫左军任职,历任排长、连长、副官长等职。

1917年,于学忠调入直系军阀吴佩孚的陆军第十八混成旅任职炮兵营长。1921年,于学忠在宜昌之战中的表现为吴佩孚赏识,升任第十八混成旅步兵第二团团长。1923年,他又被授予陆军少将衔,并升任为第十八混成旅旅长。

1927年,于学忠投靠张作霖,历任镇威军第二十军军长、滦州警备司令、东北军第一军军长、天津卫戍司令等职。“九一八事变”后,于学忠主张抗日,“西安事变”时,他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后,东北军整编,他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51军军长。

东北军六大军长,不乏能征善战之辈,张学良当初为何不在东北一战

抗日战争时期,于学忠率其所部参加了淞沪会战、津浦路南段战役、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会战,还多次与八路军合作。之后,他又出任了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鲁苏游击战区总司令、甘肃省政府主席、江苏绥靖主任等职。

1949年,蒋介石曾胁迫于学忠去台湾,为于学忠所拒绝。新中国成立以后,于学忠先后出任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国防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等职,于1964年在北京去世。

第53军军长万福麟(1880-1951)

东北军六大军长,不乏能征善战之辈,张学良当初为何不在东北一战

万福鳞,字寿山,祖籍直隶宁河,出生于吉林省农安县,幼年时期因家庭贫困,只能为财主家放牛,后曾当过团丁,做过土匪,为吴俊升的靖边军所招安。万福麟在靖边军中的升迁还是很快,到了民国初年已经晋升为陆军上校,自己还拉起一起名为“白马队”的骑兵队伍。

1920年,福麟升任为五十七旅旅长,1921年,他又晋升为少将。第一次直奉战争时期,万福麟升任为东北陆军第十五混成旅旅长。第二次直奉战争时期,奉军获胜,万福麟战功不小,升任为任东北陆军第十七师师长兼骑兵副军长。

东北军六大军长,不乏能征善战之辈,张学良当初为何不在东北一战

1926年,郭松龄反奉,万福麟积极前往镇压,晋升为第八军军长,并被授予陆军中将。1928年,吴俊升随同张作霖被炸死在皇姑屯,万福鳞继任黑龙江军务督办。1929年,他还以东北边防军副司令之职兼任了黑龙江省政府主席。

“九一八”事变时,万福麟在张学良身边未能回到东三省。1937年,东北军整编,万福麟被任命为第53军军长。抗日战时期,他的部队参加豫北、豫东的对日作战、武汉会战,伤亡极为严重,武汉会战后,他被调任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算是失去了军权。之后,万福麟曾被任命为东北行辕副主任、东北行营政务委员会主任等职。

1949年,万福麟跟随国民党军队去往台湾,出任了国民党政治咨询委员会委员,于1951年病逝在台湾。

第57军军长缪徵流

缪徵流,号开源,辽宁省开原县老城人,早年考入陆军东北讲武堂第5期炮兵科,1925年毕业后,进入东北军,因为为人擅长钻营,没过多长时间后,升任为第十六旅旅长。“九一八”事变时,日军进军热河,缪徵流也没多少抵抗,就带着人马逃入到了关内。

入关以后,缪徵流依然是受到张学良的赏识,还为蒋介石所青睐。1936年,张学良在西安创建军官训练团,缪徵流被任命为总队长。西安事变后,听从蒋介石安排,缪徵流将所部东北军东调,等到东北军整编,他也被任命为第57军军长。

抗日战争时期,第57军参与了多场对日交锋,在保卫镇江战役、靖扬之战、台儿庄战役中多有出力,之后,57军被调到鲁苏战区,开展游击战争。1940年,缪徵流竟然与日本人眉来眼去,签订了所谓的“互不侵犯”的协定,同年9月他的部下发动兵变,缪徵流仓皇出逃,国民政府借此机会将57军番号撤销,缪徵流职位也被撤去。

缪徵流最终也是没有得到严惩,生活逍遥,1949年后跟随着国民党军队去了台湾。

第67军军长吴克仁(1894-1937)

东北军六大军长,不乏能征善战之辈,张学良当初为何不在东北一战

吴克仁,字静山,吉林省宁安县三道湾人,出身于普通农民家庭,早年就读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炮兵科,曾一度加入皖系军阀边防军,后又转入到奉军。历任排长、连长、营长。

1925年,吴克仁被选送往日本留学,学习炮兵专业。毕业后回到国内,先是任职了东北陆军讲武堂炮兵研究班主任兼炮兵教导队上校队长,后又调任为东北炮兵第十八团团长。“九一八”事变时,吴克仁所部被迫退入关内。

1933年,时任第67军第117师副师长的吴克仁带领部队参加了长城抗战,第二年,晋升为117师师长。1936年,吴克仁升任为67军副军长,1937年东北军整编,吴克仁就任为第67军军长。

抗日战争时期,第67军参加了津浦路战役、淞沪会战,曾经多次亲临第一线指挥战斗,屡次打退日军的进攻。1937年11月,67军为掩护淞沪战场大部队,进抵松江,驻防黄浦江北岸,在与日军的作战中,牢牢坚守,伤亡极大,之后,指挥部队撤退,在苏州河架设浮桥时,吴克仁不幸中弹为壮烈牺牲。

然而,67军以及吴克仁最终都没有得到国民政府的嘉奖,军队番号被撤销,还被污蔑为“临阵投敌”,直到1987年才被平反。

骑兵第2军军长何柱国(1897-1985)

东北军六大军长,不乏能征善战之辈,张学良当初为何不在东北一战

何柱国,广西容县人,早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后又前往日本留学,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回国后,他曾一度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任职骑兵战术教官,1922年,何柱国任职了东北讲武堂战术教官兼骑兵科主任,1924年,他又被任命为奉军第一、三联军司令部作战科主任参谋,参加了直奉战争。

1928年东北易帜后,何柱国升任为陆军步兵独立第九旅中将旅长。“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何柱国带领军队在山海关与日军交战,打响了东北军长城抗战的第一枪。1934年,他受委派率领军队前往湖北“围剿”红军,1935年,他又被派往陕北“围剿”红军。

西安事变时,何柱国坚决支持张学良,主张和平解决。1937年,东北军整编,他被任命为骑兵第2军军长。抗日战时期,何柱国协同八路军共同作战,对抗日军,有效打击了日本侵略军,他还两次到访延安,受到热情接待。

抗日战争胜利后,何柱国因双目突然失明,退为预备役,长期在杭州养病,1949年他拒绝了国民政府要他去往台湾的邀请。新中国成立以后,何柱国出任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民革中央委员、常务委员等职,于1985年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