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實際,談談對素質教育的認識

教育是關係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大事,和我們每個人都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作為國家的主人和民族的一分子,曾經或現在的受教育者或教育者,我們每個人都應當關注教育.

  對於教育制度,受教育者或教育者都認為有進一步完善的必要.  

  對於應試教育有些人可能這樣理解:應試教育有利的一面是能加快孩子們對知識的記憶與理解.但諸如個人能力、綜合素質、創造性等則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弊端相當多.  

  應試教育的最直接後果是導致教育產品供給的短缺.其結果導致教育的高收費,更重要的是,它彷彿是一架考試的機器,因為它推動著學歷教育向前邁進;它使得學生從小學到大學一直為考試忙不停.否則,就會因考試不及格寧被淘汰.在這種體制下,孩子們努力學習知識,以通過各種考試.  

  學校考試以其對學習成果的顯示,對學習方向引導,對學生的激勵,在這一過程中起了控制器,調節器和加速器的作用.當然考試的控制、調節、加速效應是應接作用與學生學習的考試不但對學生學習的促進、調節作用,在學校教育中,它還集中體現著人的智力、技能在某種程度上是學生自我表現的需要.因此,它在一定意義上體現了人的本恆.但現實生活中,我國的學校考試出現了異化現象,產生了與人的本性、人的社會化過程相分離的運動.考試本來是促進學生社會化過程的手段,卻被當成了追求的目的本文來自文秘之音,學生的發展倒成了爭取考試合格的手段.考試過程中所有自然形成的關係卻變成了分數關係.考試成為學生學習的一種強制力量,學生失去了自身學習的動力.最終學生把考試視為自己的對立面,把自己看成被分數奴役的人.

  面對如此問題,無庸置疑,考試要改革,考試要面向未來的教育,考試要與社會發展同步,考試要服務與人類的自我特點,這是考試的基本方向.考試改革的基本出發點是:考試要體現教育使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要創造一個使學生個體全面發展的環境.  

  目前,我們的學校教育是典型的應試教育,而學校教育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重視很多智力好的學生的教育,而忽略了大多數學生的教育;第二重視知識的教育,忽略了能力的培養;第三重視智商,忽略了德育、體育、美育等方面的教育.對諸多弊端,中共中央國務院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明確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的發展,辦自各自特色”.

  因此,素質教育這一教育方式應運而生.

  “素質教育”這個次越來越廣泛應用,與此同時,要求對統治教育上幹年的所謂”應試教育”進行改革的呼聲也越來越高,那麼什麼是素質教育?又這樣把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改革呢?

  所謂素質教育,既培養一個人的中和素質,使學生學習的知識技能與社會生活緊密結合,讓學生步入社會不會有一種貪圖和盲從感,這樣培養出的人才才能既有廣泛的知識又有各方面的技能和創造力,這才是我們社會真正需要的複合型人才.

  由於傳統的應試教育思想在人們的頭腦中已經根深蒂固,形成了一整套應試機制和模式.因此,要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必須打破已有應試教育機制,建立起強有力的素質教育運行機制,以素質教育取代應試教育.實施素質教育是當前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總趨勢,也是我國深化改革的核心問題,只有實施素質教育才能從根本上革除傳統教育的弊端,達到教育的根本目的提高全民族的素質.

  現在,我國教育界正在推行素質教育,以便培養真正適合與社會發展的人才.但素質教育在學校實行的是傳統教育,家庭進行的是實惠教育,而社會給學生的又是商品經濟教育.這些雖然有些偏激,卻也反映了現實中的一些情況.

  要推行素質教育,學校方面是改革的首要環節,理應首先改革陳舊的學校教育體制,但在學校上面自始自終指揮著的高考指揮棒卻一直沒有被撤除.因此任何一所學校都不敢貿然改革,都持著一種等等看,不爭先的態度,素質教育的推行就難免只能作為一句蒼白的口號.

  首先,在學校裡,學生們不得已而接受填鴨式的教育,學一些書本上的知識,學生們本應充實的大腦,卻限制在書本這個小天地中,這不能不說是學生的一大悲哀!由於這種侷限性使許多人寧願磨平自己的稜角去適應它,而有些人是不願失去自己的個性的.於是他們選擇了不同的方式來抗議.有的逃了,去了國外;有的則是把怨氣撒在了自己的親人身上.記得前幾年有一箇中學生因為學習壓力,分數的高低而親手殺死了自己的親生母親.這件事是觸目驚心的,也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所以興起了一陣“減負”風,但是當學生把一個圓圈都認為是零,老師認為對,而在一片應和聲中蹦出一個聲音:“這是一個圓”。老師便認為是錯的,我們這樣得到安慰?

  其次,在家庭中,家長為了使孩子不在枯燥的學習中失去興趣,想盡所有方法讓孩子啃書本,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教育界的一個“奇怪現象”!

  最後是社會方向。學生犁鏡千辛萬苦衝出重圍,跨進理想的大學校門,受到了高等教育,但在走出校門步入社會時就難免會發現社會的本質與自己原來的想象都有如此大的差別!社會里的知識,過去在學校中根本沒有涉及過,一些人即使取得了學習方面的各種競爭的的勝利,最後卻在步入社會時吃了敗仗,那些過去在學習方面不出眾的人,卻能在社會競爭中一馬當先。這又是什麼原因呢?為什麼中國學生要經歷如此多且不兼容的教育呢?答案只有一個:這就是現在教育體制在某些方面的落後!解決的方法也只有一個,這就是推行素質教育!對學生進行綜合而全面的能力培養。

  素質教育的本質特徵是培養具有健康、豐富個性的創造性人才。前國家教育委副主任柳斌曾把素質教育定義為: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和對學生進行全面教育的教育。

  全面培養學生的技能知識素質教育的外在表現形式其本質特徵就是素質教育的教學目標應是培養具有健康、個性、豐富的創造性人才。我們進行素質教育,其目的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質,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人才。

  高素質的人才不是簡單地重複別人的想法和做法,而是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和突破。只有這樣的人才,才能符合時代的要求,才能推動社會的不斷髮展。所以人的本質特徵是創造。良好的個性意識和個性能力強烈地影響個人創造力的發展,這是人才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所以健康、豐富的個性是創造性人才多具備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特別是培養學生的創造裡和應變力,就必須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那麼,什麼又是個性呢?  

  教育界認為:所謂的個性,不僅僅包含每個人個性的這種狹隘意義,它還包括家庭、學校地區企業,國有文化的時代的個性等。這裡強調的個性,並不是自由放縱和無組織無紀律不負責任等。而是在明確責任的前提下,擴大選擇的自由和各自特色。對與每個人來說,就是要求具有鮮明的個性,這樣才能善於獨立思考,有

主見,有韌性,有活力。  

  個性教育對於調動人的內在積極因素和潛力,最大限度地開發人的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進而推動社會發展和增進人類福利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提出了尊重個性發展和實行個性教育的原則,即發展個人能力,根據個人能力和個性給予受教育的機會,主張持這一原則貫穿於教育的各個方面,並在教育的目的上強調尊重學生的個性和發展的個性。  

  個性的核心內容是主體性和創造性。素質教育之所以要把培養學生既可的個性作為首要目標,原因就在於:個體的主體性是個人生活的中心,沒有個體的主體性,就談不是自我的選擇。而自我的選擇是個人價值的自我確證,有選擇才有個人自主的尊嚴,這是個人自由也是社會自由的保證。  

  獨立、自由是人格獨立的標誌,人格的獨立和受到尊重,是一個人個性是否健康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條件。因此,也是能否實現素質教育的前提條件。但是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一直比較重視對共同的價值觀念,共同的行為準則和集體意識的宣傳和培養,卻相對忽略個體意識品質和獨立益友精神在提高人的素質特別是創造能力方向的意義與作用。  

  發展個性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發展創造力。不重視發展學生的個性,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就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創造才能難以形成。而且隨著計算機及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21世紀教學將更注重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施因材施教,並注重對學生個性發展的正確引導,把這些作為我們推想素質教育的主要原因。  

  只有因材施教才能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挖掘學生的潛能,做到各盡其才,使每個人的素質得到全面提高,因材施教是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最先提出的,雖不是現階段的新提法,但它卻是有效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  

  因材施教。教師是關鍵:一個監視這樣才算是真正進行了因材施教呢?老師必須全面地瞭解學生的情況,並根據情況針對每個學生的個性化進行教育。學生好比一本書,只有你讀懂他們,才能真正理解他們;只有你理解了,才能真正熱愛他們;只有你熱愛了,才能真正奉獻你的所有。所以,老師真正的瞭解和喜歡學生,才能因材施教。  

  教育中若不是“應試”的急劇膨脹,也就沒有素質教育的提出。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是我們面臨的任務。但是,在素質教育的框架下,也應包括應試的能力,不然各類升學考試,招工招乾的招聘考試,還有什麼“託福”等,過不了關,也說不過去。否這樣說:素質高的應該能通過“應試”。但“應試”通過者未必素質高。  

  素質,不可能是各種素質門類的平均組合,也不可以要求一個人既具有陳景潤的數學素質,有具有劉翔的運動素質。一個得到素質良好發展的人,應是領悟了現代人應具有的那些基本素質後,根據自己的興趣並服從於社會需求,使自我這個小宇宙和諧與社會這個大宇宙併發出自己的光和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