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茶農致富路:多元發展讓茶山變「金山」

貴州茶農致富路:多元發展讓茶山變“金山”

龍鳳村的村景。

滿山遍野的茶山下,擎立著一棟棟青瓦白牆的黔北民居,幸福橋、荷花池,一一點綴其間。

“這就是我們村,美得像畫。”5月16日,30歲的譚銀對上游新聞記者說,“畫卷”上的所有元素均來自她所居住的貴州湄潭縣龍鳳村。這個僅有45戶218人的小村,年產值已達200萬。

這個幸福的村莊之前是出了名的貧困村,曾流傳著這麼一句順口溜,“龍鳳村幾大灣,十年就有九年幹,頓頓紅苕包穀飯,吃水要翻幾座山,不少男的往外走,姑娘不願嫁進山……”

青山和茶葉帶給這個村勃勃生機,舊貌換新顏。

村民不但種茶、製茶,還邁向茶園生態旅遊發展,實現了茶園變公園、茶區變景區、茶山變金山。

“我們家有4畝多的茶園,我還在村子裡開了一個小超市,現在生活越來越好了。”在譚銀的超市入口處,上游新聞記者看到一張拍攝於2017年的全家福,譚銀和家人笑得很開心,就像超市的名字叫做“幸福”一樣,全家人的幸福溢於言表。

數據顯示,湄潭全縣茶園面積達61萬畝,茶業綜合產值位居全國第二位。龍鳳村的人均茶園2.5畝,2017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萬多元。

一片綠葉富了一村人

素有“雲貴小江南”的美譽的湄潭縣,也是久負盛名的“茶城、酒鄉、煙縣、糧倉”,先後被授予“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國家生態縣”、“中國名茶之鄉”、“中國茶文化之鄉”等榮譽稱號。

龍鳳村自古就有產茶的歷史。可是,因為茶產業沒有形成規模,當地村民一直陷在“酒香就怕巷子深”的泥潭之中。

“我們這兒十幾年前,可不是這個樣。”45歲的湄潭縣龍鳳村村民王小紅說,他在村裡不但有6畝的茶園,還有一個小型的茶廠。在產茶的季節,平均每天要往全國各地發200到500斤的茶葉。

“1998年,我開始種茶,那時候在地裡面耗上一年,全家7口人也就是3000塊錢。”王小紅告訴上游新聞記者,龍鳳村窮除了自然資源外,還有茶產業沒有形成規模。

上游新聞記者看到,龍鳳村家家戶戶都有茶園。像王小紅一樣,擁有製茶廠的村民也不是少數。

“現在村裡一共45戶,有32戶都有自己的茶廠。”龍鳳村的村支書伍榮明自豪地說,村子的年產值已經達到200萬,很多外地人會通過農村電商平臺,主動跟村民訂購茶葉。

“現在村裡就可以交易,如果村裡交易剩下了,縣裡還有交易市場。”在王小紅的茶廠加里,上游新聞記者注意到,5.2斤的新鮮茶葉經過多道工序後加工成1斤茶葉,“這種茶葉,我們每天能生產400斤,價格能賣到180-240元。”

除了加工,每塊茶園產出的鮮茶都是經過政府部門的規定種植生產,村裡設有質檢站,隨時對茶葉進行檢查。

“我們這個茶葉,都是有機種植的,保證品質,我們才能走得更遠。”龍鳳村的村民表示,一片茶葉富了村民。

讓默默無聞的茶葉形成產業,是當地黨委政府扭住發展茶產業不動搖的理念。從“退耕還茶”到茶業提升戰略的實施,一片小小的葉子在不斷的做大。如今,全縣茶園面積達61萬畝,茶業綜合產值位居全國第二位,人均1.5畝。

“60萬畝生態茶園、4萬噸茶葉產量、50億元茶業綜合收入、畝均產值6000元以上。”湄潭縣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地制定了“六四五六”的戰略計劃,用實際數據讓村民感受到茶產業能帶給他們的變化。

“我們今天的美麗家園和幸福生活源於好政策,源於對茶產業的堅守,把我們從傳統農民轉變成茶農,增加了收入,改變了居住環境,日子越過越紅火。”伍榮明說,“我們村還獲得過“全國文明村鎮”榮譽稱號,是全國農業旅遊示範村。”

加入合作社村民做股東

在湄潭縣,除了龍鳳村以外,金花村的茶產業也非常有名。但是和龍鳳村不同的是,金花村走的是改革創新,讓村民變股東的致富路。

大青溝地處湄潭“翠芽27度茶旅扶貧示範區”的核心地帶,為了推動鄉村旅遊發展,2015年初,村裡號召村民們組建了旅遊專業合作社,採取統一規劃打造、統一資源整合、統一運營管理、統一股份分紅的“四統一”方式,抱團發展。

貴州茶農致富路:多元發展讓茶山變“金山”

金花村茶園 。

徐學良是湄江街道金花村大青溝旅遊合作社理事長,也是大青溝人從一產直接跨到三產的代表之一,“我就是個茶農,趕上了好政策,讓我感受到了合作社的新模式。”

徐學良是2016年聽說金花村準備搞全民入股的合作社,於是就把自家剩餘的房屋、閒置土地等資源交給合作社作為資源股,現金入股10000元作為原始股,把臨近村中心區域的4畝茶園流轉給合作社經營。

“一開始肯定是有顧慮。後來,政府的工作人員給我們宣傳這種合作社的知識,慢慢的開始接受,到後來就決定試一試。”據徐學良介紹,最開始金花村是將662戶2582人界定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切實劃清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與村民的權益與義務邊界,理清了集體資產享有和分配的對象。

合作社制定的股改方案採取“確權確股不確資”方式,只設成員股、不設集體股和其他股,將經營性和資源性資產在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中按1員1股(份)量化給2582位股東,並以“人為基數,戶為單位”核發股權證書。

根據“政經分離”要求,制定章程,建立股東代表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等“三會制度”,組建了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成立大青溝等12個分社,確定了集體資產管理經營主體。

湄潭縣政府的工作人員稱,2017年以來,大青溝分社淨利潤達80餘萬元,村民在2017年4月和5月份兩次分紅近30萬元。

目前,該村民組已整合財政項目投資約1000萬元,直接和間接拉動社會投資已超過5000萬元,建成大型兒童遊樂園、北緯27度青少年活動中心、彩色植物迷宮、百人婚慶廣場、醬香特色商品品鑑展示館、特色商品一條街等項目。目前,該村民組正在規劃建設水上游樂園、山地小火車等旅遊業態。

大青山裡的“七彩部落”

貴州茶農致富路:多元發展讓茶山變“金山”

七彩部落茶園。

湄潭的茶山中,還有一個童話般的地方,人們把它叫“七彩部落”。

七彩部落以改革創新為突破口,以茶旅融合發展,採取統一規劃打造、統一資源整合、統一運營管理、統一股份分紅的“四統一”方式,以“村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村黨支部引導群眾組建合作社,動員村民既可以用現金入股,也可以用土地、茶園、林地等生態資源入股的形式,探索建立“人人是股東、戶戶能分紅”的新型農村經營模式。

官方統計數據顯示,七彩部落有鄉村餐館17家、鄉村賓館5家、農家客棧16家,鄉村超市3家、奶茶吧2家,特色小吃24家、手工茶葉加工4家,每月的旅遊綜合收入達300萬元以上。

“我是金花村的,七彩部落離我家只有300米遠。”田福華告訴上游新聞記者,從5月中旬開始,很多外地人就開始到七彩部落避暑了,“重慶來的人比較多,我們這裡很涼快,晚上睡覺不開空調和風扇,還要蓋被子。”

田福華稱,家裡有6畝的茶園,同時在七彩部落經營一家小吃店,“早年的時候,我們全家都在浙江金華打工,後來知道老家在大力扶持農業旅遊就回來了。”

如今,田福華和老公一邊看管茶園一邊經營小吃店,遠遠超過在外務工的收入。

“來我們這裡旅遊的人多,從七彩部落到縣城,開車也就是10分鐘,坐公交車30分鐘。”在七彩部落開客棧的馮興表示,現在住在七彩部落的人很多,到了旺季還需要預約,“好一點的100元一個晚上,一般的都在80元左右。”

“別小看我的露天休閒吧,最多的一天賣了2000多元,”七彩部落村民徐學書說。這個在村文化廣場旁邊,用空地改造成的奶茶吧,週末來的人多,運營以來,每個週末能有1000元進賬,在夏季每天差不多也有400到800元左右的收入。

當地相關人士介紹,七彩部落走出了一條“產業興、村民富、村寨美”的茶旅一體化新路子,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村民人均收入達2.12萬元。

七彩部落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不僅推動了旅遊產業的蓬勃發展,還詮釋了湄潭茶產業從綠水青山真正變為金山銀山的理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