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伍子胥與端午

珵素

端午是我國的一個重要傳統節日。在端午節這天人們一般都會包粽子,吃粽子,有條件的地方還會舉行龍舟比賽。粽子和龍舟可以說是端午節的標誌了。雖然不同地區的端午節習俗會存在不小的差異,但粽子和龍舟這兩樣基本都不會少。粽子自然不必多說。賽龍舟需要有合適的場地,因此在南方更為普遍,但即便是缺少河流、湖泊的北方地區,人們也會盡量尋找合適的地方舉行龍舟比賽,有些地方甚至發明了旱龍舟。由此可見人們對兩者的重視。

一般認為,端午節是用來紀念屈原的節日。戰國後期,屈原遭人誣陷被流放到汨羅江一帶。但屈原始終心繫楚國,希望楚王能夠悔悟,讓自己輔佐他治理楚國,因此在流放期間創作了大量詩文,表達自己的心志。但楚王不為所動,繼續任用奸臣,導致楚國不斷衰落。後來秦國攻破楚國都城,屈原得到消息後,就抱著石頭跳進汨羅江中自殺了。

屈原、伍子胥與端午

相傳,江邊的百姓看到屈原投江後,就爭先恐後地划船過去,想要救出屈原,但沒有成功。人們見打撈屈原無望,又害怕水中的魚等啃食屈原的屍體,就用菰(gū)葉等包上黍米煮熟,然後投入江中餵魚,這樣飽食之後的魚類就不會再啃食屈原的屍體了。從此之後,每年到了屈原投江這一天,人們就會划著船往江裡投粽子,用這種方式祭祀屈原。據說這就是端午節、龍舟以及粽子的起源。

不過據學者考證,這種說法晚至南北朝時才出現,在此之前,人們並沒有將端午節與屈原聯繫起來。而且,即便之後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這種觀點逐漸成為主流,在某些地方還是存在著其他解釋。比如在江浙一帶,不少人就認為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伍子胥。

伍子胥是春秋末期的楚國人,因為遭人陷害,他的父親和哥哥都被楚王處死了。伍子胥被迫逃亡吳國,取得了吳王的信任,成了吳王闔閭的重臣,輔佐吳王壯大吳國。後來伍子胥與孫武率領吳軍攻入楚國都城,伍子胥挖開楚王的墳墓,鞭屍三百為自己的親人復仇。吳王闔閭過世後,夫差繼位。吳國與越國交戰,越國大敗,伍子胥建議夫差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反而派伍子胥出使齊國,兩人之間出現了隔閡。此時有人趁機誣陷伍子胥有心謀反,夫差不加分辨,就賜劍讓伍子胥自殺。伍子胥見無法自證清白,無奈自殺。死前留下遺言,讓人將自己的眼睛挖出來掛在東門上,即便死了也要親眼看著越國攻入吳國。夫差聽說後,就讓人將伍子胥的屍體裹起來投入錢塘江中。幾年之後,吳國果然被越國消滅了。

屈原、伍子胥與端午

伍子胥投奔吳國後,一直輔佐吳王,可謂盡心盡力,最終卻遭人誣陷而死。吳越一帶的人將其視為忠臣的代表,越王勾踐也對伍子胥讚譽有加。在那一帶,人們很早就開始祭祀伍子胥,甚至將其當作神來崇拜。而且因為伍子胥的屍體被投入了江中,所以不少人將其視為水神。而每年五月五日的賽龍舟,實質上是人們划著船在迎接作為水神的伍子胥。

而據後人考證,吳越地區很早之前就有賽龍舟的習俗,古代就有人認為,賽龍舟習俗的出現可能與屈原無關。現代學者聞一多則認為,賽龍舟在吳越之地已經傳承了幾千年,到了後來逐漸與伍子胥結合起來。

上述內容從賽龍舟這一關鍵習俗入手,證明了端午節與伍子胥之間的關係,看起來十分可信。但,既然賽龍舟等習俗古已有之,反而證明了端午節本身並非是特意為紀念伍子胥而設的,只是吳越地區的一部分人藉助端午節來紀念伍子胥罷了。換句話說,端午節的起源可能與伍子胥、屈原都沒有關係,端午節的出現遠遠早於這些人,只是後人將這些人與端午節的起源聯繫起來,而隨著時間發展,端午節起源於祭祀屈原這一觀點逐漸成為了主流。

屈原、伍子胥與端午

既然最初的端午節可能與屈原等人無關,那麼它究竟是怎樣出現並演變的呢?有人認為,在古人看來,夏至前後,正是陰陽相爭、死生分判的時候,人們希望通過沐浴、採藥、系五彩繩等方式祛除邪毒。另外,五月也是收麥、種稻的季節,人們要身著祭服祈雨。這些都構成了端午節的部分習俗。而且,現在我們所說的端午節當天的活動,在當時可能會延續幾天。因為這些活動都與夏至有關,事實上應該算作夏至的習俗。只是後來出於各種原因,這些活動逐漸被集中到了五月初五這一天。

除了上述解釋外,關於端午節的起源,還有其他說法,此處不再細說。總的來說,端午節可能因為起源過早,其後又加入了不少其他風俗,這些都為端午節賦予了不同的文化內涵,但也使得考證端午節的起源困難重重。而至於說端午節究竟是為了紀念屈原還是伍子胥,大家只需要選擇一種自己認可的觀點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