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志別得意,失意別失志

得志貴在不得意。

得志,一是指人的志向、抱負得以實現。

《史記•伍子胥列傳》:“闔廬既立,得志,乃召伍員以為行人,而與謀國事。”蘇軾《管仲論》:“故三代之興,治其兵農軍賦,皆數十百年而後得志於天下。”都是褒揚的意思。

二是也能指貶義,一般形容慾望如願後的失常狀態,如俗言“得意忘形”就有這類含義。

得志別得意,失意別失志

從積極的意義上說,無論實現志願,還是在事業上獲得成功,得志都是人們渴望、嚮往和追求的一種人生狀態。

人生得志不易。人各有志,人皆有志,然而,得志者少,少年得志者、常得志者或一輩子得志者更少。

現實中,多少人曾躊躇滿志、豪情萬丈,可多少人又都行囊空空、無功而返。得志,乃人努力、天幫忙的結果,有時甚至是天時、地利、人和的機緣巧合。

得志時容易得意。人一旦得志,鮮花就多、掌聲也多,聽到的都是“禮炮”聲,面對紛至沓來的恭維、讚揚,往往會情不自禁地飄飄然、昏昏然起來,於是放大自我,自鳴得意。特別是少年得志,更容易因為成功來得太快、太早,而越發自我膨脹起來。

得志別得意,失意別失志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當一個人得志時,得意一陣也在情理之中,應該說是一種正常心理和本能反應。但是,如果不能及時地加以調適和控制,變得洋洋得意而不能自持,甚至飛揚跋扈起來,那就是得意忘形了。

得意忘形說到底是一種輕浮和膚淺,是一種顯擺和炫耀。

凡事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倘若得志又得意洋洋,則會招人側目,惹人嫉恨,引來禍患,最終難逃樂極生悲的下場。歷史上走麥城的關羽、功成身敗的李自成等人物,其最終招致失敗都有得志後得意、得意後忘形這類因素。

得志貴在不得意。當一個人春風得意的時候,保持一份清醒和自覺是難能可貴的。

得志別得意,失意別失志


《左傳•昭公七年》中講到一個故事,作為三朝上卿的正考父深受倚重,可謂風光無限,但他三次受命,每一次都誠惶誠恐。“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是講他第一次彎腰受命,第二次鞠躬受命,第三次俯下身子受命。


人生路上其實有兩件事最值得驕傲:一件是從成功中走出來,一件是在失敗中站起來。勝不驕成不傲,人生就有了新的高度。


得志不得意,要靠清醒的自我認知和良好的心態,面對成績和成功能平和待之、平靜處之、平淡視之。失意落魄時,需要的是坦然;志得意滿時,需要的是淡然。


得志是站在人生高處的一種風光,而得意則是站在高處時的一種嘚瑟。


得志而不得意,折射出一個人的修養和涵養,綻放出人性的優雅。


得志難在不得意,得志貴在不得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