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真正缔造者,东汉大乱的始作俑者——江夏刘焉

我们再回头了解一下提建议的太常——江夏刘焉。刘焉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不过提起他的儿子刘璋,看过三国演义的,一直知道。

太常是刘焉当时担任的官职,是三公九卿中九卿里的一个,负责礼乐社稷、宗庙礼仪。在东汉时,只有名儒才有资格任这个职位。江夏是刘焉的出生所在的郡,更具体的说他是江夏竟陵人,竟陵是今天的湖北天门。

三国的真正缔造者,东汉大乱的始作俑者——江夏刘焉

图1、江夏刘焉

刘焉和我们熟知的刘备刘皇叔一样,都是大汉刘姓宗室。不过,和刘备也一样,他和在位皇帝的血脉有点远,史书上说他是汉鲁恭王之后。汉鲁恭王是西汉初年创立“文景之治”的汉景帝的儿子,汉景帝的另外一个儿子是汉武帝。而且刘焉在汉鲁恭王的子孙里,也是旁系支脉。在东汉第三位皇帝汉章帝在位时,刘焉的祖先就迁徙到了他的老家——江夏竟陵。

刘焉年轻的时候在州郡任职,因为是宗室被拜为郎中,之后因为自己的老师曾经当过三公之一司徒的祝恬去世,刘焉守孝而去职。从为老师守孝这件事上看,刘焉绝对是儒家教义忠实的坚守者。之后,刘焉隐居在阳城山专心专研学问,并和他的老师一样教授弟子。再之后,通过察举制中的特科“贤良方正”,刘焉被举荐,先后出任洛阳县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太常。

看完刘焉之前的简历,你能大概知道刘焉是个什么样的人了?首先,他是刘姓宗室,但比较远。其次,他儒家出身,有名师,自己也带过学生。第三,他通过察举制的贤良方正出身,可见想见在当时的社会评价体系中,刘焉的名声是很好的。第四,他有主政地方的经验,当过县令、郡守。第五,他在九卿中先后任宗正、太常,足可见当时他在当时刘姓宗室中,声望很高。

但只是这么个简历,你肯定猜不出,这个人之后会有什么作为。如果大家看《三国志》的话,《蜀书》的开篇讲的不是刘备,而是刘焉。在三国志作者陈寿以及当时西晋朝廷的眼中,蜀汉的割据分裂不是从刘备开始的,而是从刘焉开始的。刘焉是刘璋的父亲,而刘备是从刘璋手中拿到的蜀地。而刘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主政蜀地的资格呢?就在他给汉灵帝提出意见之后不久。

三国的真正缔造者,东汉大乱的始作俑者——江夏刘焉

图2、东汉十三州地图

《后汉书》上说,当时身为太常的刘焉,提这个建议时,自己打的小算盘,是去当交阯牧。看一下东汉地图,交阯在东汉的最南边,今天的越南北部和广东南部。放今天,珠三角经济发达,可在东汉那绝对是蛮荒中的蛮荒之地。后汉书上说,“焉乃阴求为交阯,以避时难”。可以洞见刘焉当时心里的想法,赶快离开这混乱的京城,让我独自主政一方,最好没人能管我,把军政大权都给我,离这朝堂越远越好。在刘焉心底里,就是要做一个土皇帝,一个天高皇帝远,没人能管的地方的土皇帝。

刘焉的算盘打得精,可赶不上时局的变化。他的建议还没有来得及实行,就有益州刺史郗俭在益州闹的民怨沸腾的事情传到京城。而且明白人侍中广汉董扶,私底下和刘焉说:“看样子京城肯定是要大乱了,而且看天象,益州方向有天子气。”听董扶这么一说,迷信的刘焉马上就改变了自己的请求,要求去当益州牧。

三国的真正缔造者,东汉大乱的始作俑者——江夏刘焉

图3、汉灵帝

再看当时主政的汉灵帝以及围在他周围决策者们面临的状况,凉州刺史被杀、凉州如今一片大乱,并州刺史也被杀,幽州的张纯造反已经开始闹腾到冀州、青州了。如今益州又要出乱子,怎么办?

这时候想起来刘焉的建议来了,没办法的办法,那就采纳吧。于是就从九卿、尚书中选择州牧人选。而且这些人去当州牧,是依照自己原来的食俸去的。不经意间,这样的安排又将刘焉提议的州牧的待遇,提升了一格。要知道以前的刺史,食俸只有六百石,而现在去的人选可都是中两千石的高官,比郡守的俸禄还稍微高些。

从刺史到州牧,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变化,却为之后的祸乱埋下了深深的伏笔,也成就了之后的三国。刺史从此由监察官员,变成了有地方军、政、民大权的官员。而且治下的郡守们现在再也不能瞧不起这些监察官了,他们成了自己实实在在的上司了。一个州牧下面,平均数都有六七个郡守,东汉加起来最多只会有十三个州牧。以前的郡守,虽也有军政大权,但郡的地域狭小,中央控制约束起来并不难。可这些州牧,辖区很大,而且集军政民大权于一身,朝廷再想控制他们,就没那么容易了。

当时的决策者们,除了皇帝和宦官之外,应该也有一些朝臣,一些有识之士。这些人,对西汉初年的七王之乱他们应该清醒的认知。一旦地方上有足够的大权,如果和朝廷有什么异议,接下来可能就是兵戎想见。分权可以,集权也可以,但如此简单的把权利放在一个州牧身上,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不清楚西汉初年发生过什么的人,稍微想一下也能够想明白。可当时为什么没人站出来反对呢?

当时到底有没有人站出来反对,史书上没有记载。可能是当时的各州确实太乱了,也可能大家都没拿这事当回事,只把设立州牧当做一个应急的举措。后汉书作为纪事总纲的,帝王本纪的后汉书汉灵帝传记里,对这件事并没有记载。东汉朝廷可能只是设立州牧应个急,并没有打算持久弄下去。叛乱一平定,州牧就取消。但魔鬼一旦从瓶子里放出来,再收回去就没那么容易了。一招棋错、满盘皆输,东汉朝廷走的这么一步限棋,最终将自己弄的万劫不复。

于是刘焉被任命为益州牧。当时给他提建议的董扶,以及另外一个官员太仓令赵韪,都放弃自己的官职,和刘焉一起入川。朝廷的当局者没看清楚局面,但心怀鬼胎的建议提出者们,一个个都心知肚明。

和刘焉一起被任命的州牧还有太仆黄琬、宗正东海刘虞。黄琬被任命为豫州牧,刘虞被任命为幽州牧。太仆、宗正和刘焉所任的太常一样,都是九卿之一,太仆掌管皇帝的舆马和马政,宗正掌管皇室亲属。看看这样的任命,一个基本的结果就是州牧从此在升迁序列上,要高过九卿。

黄琬去的豫州盗贼横行,刘虞去的幽州张纯的叛乱正在上演,刘焉去的益州一样好不到哪去。原来的治理方式确实出现了问题,可刘焉提出的这一招,却有点饮鸩止渴的意思。

后汉书在这个任命之后,点评了一句,这一句正中要害。后汉书这样记载:“州任之重,自此而始。”其实不仅仅是州任之重的开始,也是东汉彻底失控的开始。确实没有多久,东汉就开始彻底进入失控状态了,只不过诸侯割据开始表现的并不那么明显。外戚宦官之乱、董卓入住,都只是引子,十八路诸侯割据才是真正的问题根源。从此天下没有共主了,有也只是名义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